•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国革命文学作品”教学路径探索

——以统编版必修为例

惠佳俞
  
数理报(学习实践)
2022年49期
张家港高级中学

摘要: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读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非常重要,但学生对革命传统作品阅读兴趣不高涨,因而教师需要考虑如何能够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本文重在探究统编版必修教材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路径及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革命文学;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课程目标,并且设置“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两个专门的学习任务群来凸显“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重要性。在新教材实施这几年,新增的中国革命文学篇目很少有相关课例,多数是零散的教学设计,不能直接拿来套用于新课标要求。并且对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高中学生没有相应的了解,对于深刻的革命作品缺少一定的认知基础,因而学生对革命传统作品阅读兴趣不高涨,而教师需要考虑如何能够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需要将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及时提上议程。

一、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在语文教学必修阶段中的定位

陈建华在《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中提出“叛乱”与“革命”,根据概念,革命的核心应该以民主共和、寻求自由的先进思想作为支撑,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或抵御外来侵略,以建立正当、合理的社会秩序为目的而采取对抗行动统称为革命,核心思想应是民主与自由。在文体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有明确的范围,即“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反映革命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关于革命传统的实用性优秀作品”等。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文在部编版必修课本中有:《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红烛》(闻一多)、《百合花》(茹志鹃)、《反对党八股(节选)》(毛泽东)、《拿来主义》(鲁迅)、《与妻书》(林觉民)、《祝福》(鲁迅)。除此之外,高一学习阶段也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推荐阅读如毛泽东、郭沫若、戴望舒、艾青、臧克家等人的诗词,鲁迅的《呐喊》和《彷徨》、茅盾的《子夜》等小说。

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在语文教学必修阶段的新路径

中国革命传统的优秀作品贯串高中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它不单单由教师单一的讲授知识为主,而是更加侧重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往单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目标僵化、内容泛化、方法随意等问题,并且思想性内容的渗透使教学中可能难以使用语文的方法去教授这类文学作品,这可能会导致语言建构与运用功能的减弱,平衡这几者之间的关联就需要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有效的教学途径。笔者尝试通过以下方式达成上述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多媒体的出现,使得语文教学能够有新的教学导入方式,能够加强他们对于新内容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投入教学。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可以在学习前观看影视剧《恰同学少年》片段,在观看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毛主席在年轻时就已经立下鸿鹄之志,对于理解诗词的豪情壮志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与妻书》教学时,可以播放相关电影《百年情书》,作为素材进行很好地补充。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入音乐、美术,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革命诗词的教学我们可以加强朗诵,给诗词配上相对应的音乐,在听觉的刺激下,学生能尽快融入情境,获得新的感受,感受诗词的韵律与情感;而在理解诗词中的写景部分,画面感则能够更好让他们感受作者传达的情感。比如在《沁园春·长沙》中对于秋景的描绘,如果让学生亲手画一下,那学生对于远景、近景、动景、静景,俯仰角度等会更加关注,对于色彩则更加敏感,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概括出勃勃生机、自由宽广、色彩瑰丽的画面特点,从而推出作者革命的豪情。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相应的活动,通过任务的完成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创设革命伟人的纪念馆的情形,假设学生作为导游介绍革命作家故居及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细读文本内容,走近作者。再如创设《祝福》《百合花》课本剧大赛的情景,让学生从环境布置、道具等入手,理解到《祝福》中“雪”的环境作用,《百合花》中“百合花”的独特含义,并且在学生揣摩“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完成对于人物性格、心理的教学。

2.比较阅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在同类型作品的比较中,学生可以通过“求同”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与妻书》是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信,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赵一曼写给儿子宁儿的书信、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书信、江姐的托孤信等类似信件,在比较阅读中感受革命先辈们共同的理想信念,从个人到一类人,感受革命理想的伟大与崇高。当然,也可以是同一作家作品比较阅读,例如郭沫若,可以推荐阅读整部《女神》诗集,深刻理解作者向往自由民主的思想。

比较阅读还可以通过“存异”展现作品、作家的独特性。例如林觉民除了《与妻书》还有《禀父书》,在两篇文章的比较中发现其中异点并探究,作为丈夫和儿子不一样的身份如何来抒情,使作者形象更加立体。再如鲁迅笔下最突出的“看客”这一类人物,可以选择文章《祝福》、《示众》、《药》等,将鲁迅笔下“看客”形象进行归纳,也可以选择将老舍、契诃夫等不同作家笔下的“看客”的一类人进行归纳,寻找异同点,明晰鲁迅笔下看客身上体现出的特殊性。比较阅读题材丰富,能大大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加大阅读储备,通过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探寻其中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表达看法,一步步分析概括相对应结果,甚至举一反三,锻炼学生发现本质,找寻规律的能力。

3.读写共生,培养学生写作素养

语文教学实际上不能脱离读和写,读写是语文核心素养,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同样,在革命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希望通过这些经典文学作品能够再创造。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和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在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可以借鉴这完整的结构,流畅的表达,先驳后立的思路,对于其中的论证写法也可以借鉴;鲁迅的“看客”的形象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构思出观照现实的人物形象,加强了在创作时的社会洞察力,也学习到了描写人物的方法;在《祝福》的教学中可以提出问题: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学生在分条阐述的过程中自然能够提升说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阅读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写来进行检验。比如在设定给林觉民的故居写一副对联的活动任务中,学生的表达也能够检验出对于文章的理解。在读中写,让写作前的探究活动得以有成果展示,是一次综合的教学方式。比如以《红烛》为例设计任务:同学们排练了《红烛》节目,设计了一张精美海报,宣传标语想参考李商隐的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格式来表现《红烛》节目的独特。经过教师引导讲述,点明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学生生成成果有结合作品的:红烛莫问收获否,一寸光明一寸灰。红烛只求创光明,一寸泪滴一寸灰。也有结合诗人的:赤心共与烛相照,一代诗豪一脊梁。可见读写相结合,能不断深化对于作家作品的理解,效果显著。

三、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在语文教学必修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1.抓牢主题引领,强化学生情感认同

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在整合主题时要进行精选,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不宜过杂、过难,造成理解上的偏差。除了文学性外,最重要的是主题思想,文本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极为重要,因而在阅读革命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先审视自我,甄别真善美,反对假大空,在教学中架起文本和学生的心灵间的桥梁。革命文学文本间要有互动,互证,强化革命精神中的乐观向上,感触伟人恢弘而细腻的情怀,唤醒学生的自我成长。

2.构建文脉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包含范围广,在教学前要厘清各阶段的革命类型,形成相应历史坐标,明确时代背景。要将文章从碎片化、浅表化理解转换成概念清晰、具有框架体系的深度解读,立足于教材,必修阶段教学应与选修、课外拓展结合,尝试将文本交给学生,适时点拨,达到最大化挖掘文本价值的目的。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因与时共进,但教学路径的原点在于师生的深入阅读,准确理解。教师通过此类文章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学生鉴赏和审美意识,给予学生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褚树荣.以语文的姿态: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任务群学习体会.语文学习,2018(1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