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学生志愿者事业发展状况及半职业化可行性研究
摘 要: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专业化程度不足、志愿保障与激励机制不完善、组织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出发,提出志愿者半职业化方向,提出志愿者事业半职业化的五大基本方向:优化志愿激励机制、促进志愿者就业长效化、提高志愿者专业化专门化、加强组织间信息网络构建、明确组织内部职权划分等,并论述志愿者半职业化对上述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最后从政府政策支持、就业环境形势、组织体系完善、个人素质提升四个方面论述志愿者事业半职业化的支持条件。
关键词:志愿者;志愿者事业;大学生志愿服务;半职业化
志愿服务是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培养公民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的重要途径。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的重要性,从志愿服务的实践历程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但由于各志愿服务活动带有较强的公益性和流动性,因此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各项体制机制存在不健全情况,需破解难题,推动发展[1]。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化程度不高
一是整体水平偏低。当前社会,志愿者队伍整体专业水平较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志愿活动时,整体水平偏低最终导致拖慢整体志愿服务进度,影响最终活动成果。
二是专业培训水平不高。我国现有志愿服务工作的人员中,进行过系统的专业的志愿服务技能培训不多,因而缺乏专业知识。志愿者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较为缺乏、服务方式僵化且缺乏创新,这些导致志愿活动效率低下,进而制约了社会工作服务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二)志愿保障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一是有效引导机制不完善。我国志愿服务在服务内容、活动安排、服务效果评估等机制不健全加上付出与回报机制不均衡,存在志愿者积极性不高,志愿服务短效性等问题。同时还缺乏有效的权益保障,导致志愿者服务活动缺乏后续发展的动力。志愿组织如何探索和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调动志愿者的持续参与热情,将是志愿工作常规化、持续化的有效保障[2]。
二是政策激励机制不完善。我国的志愿组织已经积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激励制度不够丰富和完善,以奖励为主,物质奖励、政策奖励以及义工的自我激励、社会激励机制都较为缺乏,对于志愿者争取的政策上的优惠较少,导致志愿者事业激励机制不完善。
(三)组织体系不健全
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志愿组织成员招聘、培训、流动、退出程序随意性大,运行机制不规范。许多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活动大多是配合上级政府的任务要求或配合社会性的大型活动开展的,日常性活动相对较少。社区志愿者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尤其是骨干人才流失严重[3]。
是组织制度不健全。我国的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在服务领域、人员招募、项目策划与推广、组织管理、组织发展等方面均存在着系统化、组织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持久化不足等缺陷与问题,使志愿服务活动容易陷入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的境地,制约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基本规范不健全。我国在相关制度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志愿者服务的登记制度缺乏严谨性、有关注册的相关工作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更是存在不在册人数超过在册人数的状况。志愿服务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与健全,有关志愿服务相关活动缺乏基本的规范性以及计划性。
二、 志愿者事业半职业化基本方向
(一)优化志愿激励机制
志愿者事业半职业化首先要优化激励机制,以达到促进志愿者积极性目的。我们从志愿激励机制的优化出发,优化志愿者福利保障促进志愿者活动积极性。志愿服务只有在与其挂钩的其它奖励评判时,方能体现其价值。
(二)促进志愿者事业长效化
一是优化志愿者招募制度。志愿者招募通常以阶段性活动需要进行,针对大学生志愿者人数众多但组织归属感较弱,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但缺乏可持续性和深度等问题,通过健全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优化保障与激励机制等方式促进志愿者就业长效化。
二是促进志愿活动周期性。志愿活动的开展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周期性开展的志愿活动;二是临时性志愿活动;三是长期不固定的志愿活动。针对这三类志愿活动,通过促进周期性开展志愿活动转化提高其长效性。
(三)提高志愿者专业化专门化
一是以精细化培养提高志愿者专业化程度。通过对于志愿内容、志愿活动流程、志愿精神等方面进行专业化、精细化培养以减少志愿者不能熟练进行志愿活动的情况,从而大大提高志愿活动效率。
二是以志愿者专门化应对广泛志愿活动。志愿活动涵盖领域广,按地域可大致分为社区活动、医院活动、其余公共场所活动等;按服务对象可分为敬老活动、爱幼活动、公共服务活动等,也可按活动内容、活动开展周期进行一系列划分。基于对广泛志愿活动的划分,针对某一大类对志愿者进行专门化培养能有效保证志愿者对于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及志愿活动的效率、效果。
(四)加强组织间信息网络构建
一是志愿服务内容交流。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成果下,往日的消息闭塞情况得到极大的缓解,但大部分组织间仍旧缺乏交流。面对这一情况,不同组织之间的有效信息交流,能够避免志愿内容的重合,保证不同志愿内容、对象、时间、地点的合理分配更能提高志愿者的向心力及凝聚力。
二是志愿服务经验交流。大部分志愿组织在活动的开展上处于从头摸索进行的状态,加强组织间信息网络构建能有效减少志愿道路上的坎坷。有丰富经验的志愿组织于新兴志愿组织上也能找到相对创新的想法,并能够通过其丰厚的底蕴进行志愿活动改善创新,以优化志愿活动效果。
(五)明确组织内部职权划分
一是零散志愿者统一管理。面对志愿者人员分散情况的现实状况,明确组织内部人员管理,吸纳零散志愿者进行统一化管理,使志愿活动规范化,人员相对固定化。保证在进行志愿活动时有较强的效率、执行力。
二是志愿组织内部职权划分。志愿组织内进行明确的职权确立,有利于政策和方案的上传下达,优化组织间的信息交流,提升工作分配和实施效率,便于志愿者的统一有效管理,从而有秩序、有基础地加快半职业化进程。
三 、志愿者事业半职业化支持条件
(一)政府政策支持
一是完善保障机制。通过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在南澳大利亚州,政府任命志愿服务部长以示对志愿服务的重视。也可通过保护志愿者来提高人们的志愿服务意愿,如美国制定了《志愿保护法案》(1997年由国会通过)给予志愿者法律或责任保护。
二是政府福利制度。政府可通过减少税收,减少工作时间,使志愿者能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志愿服务。此外,还可以给予在竞争工作岗位上的优先权,确保志愿服务成为人们职业规划的一部分,从而促进志愿服务半职业化。
三是政府财政支持。志愿者事业半职业化的主要受限因素是其资金来源,而政府向部分志愿组织组织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极大程度促进志愿者事业半职业化发展,也能够增加招募力。同时,一定的财政资源也反映了政府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视程度。
(二)当前环境优势
志愿者事业半职业化优势。除少数特殊领域外,大部分志愿者无需特定职业技能要求,受地域、专业、院校限制小。于当前经历过新冠疫情大背景下,志愿者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各地志愿者人才需求量大。与传统就业方式相比,志愿者事业半职业化提供的就业渠道能够吸引更多普通人加入志愿者事业,是志愿者事业半职业化的显著优势。
(三)组织体系完善
一是组织内部管理体系完善。对于一个组织来说,管理层、决策层至关重要,志愿组织中的管理层,除作为志愿者的基本素养外,亦需要一定的管理经验及才能。而完善志愿组织管理层不仅使志愿组织内部决策下达准确及时更使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志愿者具有向上发展空间,深化志愿者半职业化的发展前景。
二是组织内部职能明确。志愿组织也有相对应的组织职能划分,包括活动组织策划、活动经费管理等项目在小型志愿者组织中都是个人承担其职能。而在志愿组织向上向外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各项职能应由相对应职能部门承担,使志愿者半职业化更规范化。
(四)个人素质提升
一是提升志愿者基本素养。志愿者个人素养作为考核志愿者的首要标准,由于志愿者进行志愿活动的过程也是志愿者个人价值观表达的过程,积极向上的志愿者个人素养尤为重要。在志愿者半职业化进程中,志愿者应当不断纯化志愿动机,强化个人素养,使在进行活动时减少对于受帮助对象的负面影响,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认真负责的行为加强志愿者半职业化的正面作用。
二是强化志愿者专业素养。志愿者于部分特定活动中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素养,如核酸志愿者需学习核酸采样流程、规章制度等。志愿者专业素养的提升使保证这类特定志愿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也是对于提升效率、优化效果的必经流程。同时,志愿者专业素养的提升也是志愿者半职业化进程中关键的一点。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 2022-10-26(02).
[2] 梁绿琦,纪秋发.国外及港台地区志愿服务的经验与借鉴[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105-108.
[3] 符成彦.国外志愿服务及其对中国社会建设的经验启示[J].知识经济,2013,(20):49-50.
作者简介:姜宸(2000.3-),女,汉族,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