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校园武术课程对五育并举实施的价值研究
摘 要:武术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武术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体育演变的实物证据。武术艺术承载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殷切的希望,在满足和表现人们文化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蕴含着审美意蕴,传达出中国民族特色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当代社会,“五育”并举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重要要求,将武术引入课堂,借助武术所蕴含的文化传递、教化审美等功能,培养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借助校园武术的平台强化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了身体素质,培养体育和劳育;并在欣赏优秀的武术作品的同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达到以体育人的成效,成为武术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价值。将“五育”内容分布于武术的各个实施过程,通过二者相结合,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校园武术;小学;五育并举;价值分析
1引言
学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和地方特色艺术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将传统的地方特色传统民族文化形式融入到武术教学的课程中,既丰富了体育教育的课程资源,也拓宽了体育教育的教学途径。新时代赋予了“五育”新的内涵,明确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意味着并不能将“五育”分裂开来,要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素质相统一。在培养学生五育发展的同时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将德智体美劳贯穿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以武术为媒介,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德智体美劳,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充实自己,不仅锻炼动手能力、提高了身体素质,还能增强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五育”并举融入武术课程,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建设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论文以武术课程的课程设计构架为切入点,实现内容育人、活动育人、拓展育人、合作育人等,从而达到全面育人、增强自信的目标。课程建设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重新构建和设计武术课内容和开展形式,进而实现“五育”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2 五育并举背景下校园武术的的育人价值
2.1校园武术的文化价值
在武术教学的内容之中还有着许多优秀的、具有民族情怀的内容和作品,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教化意义。学生在学习武术的同时,能够领略其中的真、善、美,解读武术中的故事和其代表的寓意,从而在锻炼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承民族文化和体育精神。故而,校园武术不单单是一种体育项目,它更是凝聚着人们的智慧与情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注入的热情和传承,并以最朴素的方式将这些美好的愿望传给子子孙孙,从中也反映出人们质朴而又积极向上的精神。
2.2校园武术的育人意义
校园武术是体育和文化的结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熟练地动手能力,还需要足够的审美能力,二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体育精神在武术学习过程中也有具体的体现,需要学生投入足够的精力、细心,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耐性。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是在他们的指尖上。在武术学习过程中根据武术的类别和内容,不仅锻炼学生的上下肢的协调性、灵敏性,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智慧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恒心、毅力不够坚定,做事情容易半途而废、见异思迁,在武术学习过程中会不断磨炼学生的毅力,使学生具有不屈不挠的的品格、坚持不懈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小学校园武术与“五育”融合的优势
义务教育阶段是普及学生的知识,教育作为学习的重要途径,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开阔学生眼界。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武术艺术的实践运用贯穿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各个方面,“五育”最早是蔡元培在一九一二年时提出,而新时代的“五育”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之间相互依赖、彼此渗透以此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代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学者认为,德育是代表的道德水准;智育,是代表的认知水平;体育,是代表人的身体健康;艺术教育,则是代表人的心灵世界、想象力和创造力;劳动教育,代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将武术引入小学课堂能够实现“五育”并举且有天然的优势,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五育并举背景下小学校园武术实施的困境
3.1传统武术与现实生活脱离,无法有效传承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多得到了满足,但精神生活上还需要更多具有民族和地域文化特性的、有内涵的物质来滋养,而民间传统武术传承者在武术形象的塑造上依旧照搬传统的样式,缺乏新的元素、新的体育表征注入,这种传统样式已经不能够再吸引现代社会人们过多的关注,年轻人更是不感兴趣,传统武术也因此逐渐失去传承的土壤和继承人。其次,传统武术与当代社会需求之间形成了供需错位,逐渐失去消费群体,部分民间传统武术得不到经济来源和支持,慢慢越来越多的民间武术传承者开始转投其他的行业。除此之外,各种跆拳道、拳击等项目百花齐放、争相斗艳,加之商业间的竞争使的中华传统武术变了味道,原有的文化和教化功能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利益至上。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校园武术在学校中的生存困境不断加剧,亟需破解。
3.2武术课程在小学教学中的现实困境
现阶段武术已经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部分在多数学校课堂中开设,但由于小学学校缺乏专门的教学设施、教具,并未能真正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动手实践,而是单纯讲解一些简单的武术技能草草而过。理论教学只是选择一些生硬的图片和文字甚至不进行理论教学,课程枯燥乏味,不仅学生的理论知识没有拓展,也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有些武术课程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的学校,上课的时候老师带领学生们去动手感悟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将武术的技能与知识、审美和创新关联起来,促进武术课程的技能化。整体来看,现阶段体育老师单纯的将武术作为简单的课程讲解,因缺乏对课程科学的设计,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就造成武术课程的形式化。
4武术课程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4.1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
在教育中,不仅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武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审美知识、实践技能、创造意识等于一体,良好的武术课程与实施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参与武术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实践、感悟的步骤,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自身品质的塑造能力。学生欣赏优秀的武术作品的时候,能够融入自我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4.2武术课程建设有效助推传统文化传承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传统民间体育项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创新。中华传统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传递将中国民间武术文化以武术课程资源的形式融入到体育教学,将武术引入课堂,在学生已有的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淀基础上,进而实现中华传统武术资源的再创造,最终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武术课程成为学生的敲门砖,弘扬传统化,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人。
4.3武术课程建设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日趋充裕,人们对物质层面的追求开始转向精神层面,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各种思想不断交融、碰撞,人类迷失在各种文化意识与价值追求中难辨方向,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也极易受到外来文化、事物的影响。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层出不穷、庞杂难辨,为了不让青少年迷失方向和受到外来文化的侵扰,更需要加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课程以武术为媒介,教师以图片、文字、故事相结合的方式讲解武术的背景、内容以及历史演变,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增强对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5结 论
在世界格局多元化的今天,弘扬中华传统武术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作为炎黄子孙、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和义务为传承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当前,国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及配套的教育政策实施为武术课程建设创造了条件;社会“国学潮”等为传统武术的新发展和教学实施营造了有利的社会氛围。同时,由于学生对新颖的武术教学的形式充满了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德智体美劳都得到了发展,有效的弘扬传承了民间艺术,也体现了传统武术在育人方面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杨, 花楠, 王逦丽.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体育育人的思考——以排舞运动为例[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 48(S01):4.
[2] 张凯. 五育并举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 文理导航, 2020(36):2.
[3] 张雅斯. 五育并举背景下体育学科”融学课堂”的实现路径研究[J]. 体育画报, 2021, 000(005):204-205.
[4] 邓贵俊. 学校体育在五育并举中的价值挖掘及引领示范研究[J]. 中外交流, 2021, 028(003):292-293.
[5] 梁楷. “五育并举”培养趋势下高校体育育人功能及路径研究[J]. 运动-休闲:大众体育, 2021, 000(014):P.1-2.
[6] 刘彩飞. 五育并举,打造优质课例模型[J]. 教育家, 2022(16):1.
[7] 黄金华. 基于”五育并举”视阈下的小学定向运动教学实践.
[8] 杨斌[1]. 将德育寓于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J]. 新一代:理论版, 2018(17):1.
[9] 但燕平. “五育并举”视域下体育教育的路径探讨[J]. 体育视野, 2022(5):3.
[10] 许志军. “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探究[J]. 体育世界, 2022(10):3.
[11] 卢丹旭谢欢. “五育并举”背景下新时代高校以体育人的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 43(1):64-66.
[12] 黄河. “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7(8):9.
作者简介:包清宇(1997-),男,重庆渝北人,本科,西南大学附属小学体育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重庆市教育学会基金项目:五育融合”背景下武术课程对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途径研究 课题编号:XH2021B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