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第二课堂”视角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索

杜姗姗
  
民族文汇
2023年28期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 济南 255300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对肩负时代使命的高校大学生群体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课堂在坚守思想阵地、做好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日渐突出。文章在实地调研分析爱国主义教育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下第二课堂爱国主义育人体系中的问题不足及影响因素,并探索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关键词: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热爱自己的祖国是青年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追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00”后高校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后备军和主要力量,其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将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四个自信”、培植大学生家国情怀、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

二、第二课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作用凸显

伴随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高校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社会对参与竞争的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为应对毕业后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在第一课堂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在第二课堂锤炼思想道德修养、创新创业意识、社会工作实践、志愿公益服务等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也至关重要。

《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于2018年正式发布,文件要求各大高校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实际效果。随着高校共青团改革不断深入,作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主阵地”之一的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又被称作开放课堂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第二课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新型模式,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已经逐步发展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何在第二课堂坚守思想阵地、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三、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现状分析

为掌握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的在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围绕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到一线团干部、青年学生中走访、调研,倾听青年声音,调研学生需求。主要选取W大学在校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设置调查问卷,邀请在校大学生受访填写问卷。针对调研结果,研判分析当前我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现状、问题,并对其做出分析并探索对策。

本次调研,通过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微信、QQ等方式向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429份,回收问卷2429份,有效问卷2406份,问卷有效率99.1%,获得了分析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问卷主要覆盖了W大学在校生,包括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政治面貌的在校大学生,样本的基本构成如下:男女生比例方面,男生290人,占11.94%;女生2139人,占88.06%。政治面貌方面,有近九成同学为共青团员、党员或预备党员。

据调查问卷反馈情况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有九成表示接受过爱国主义教育,99%的同学表示有必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超过九成同学表示了解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况。

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除课堂教学之外,还有来自基层党团组织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有:课堂理论教学、宣传讲座、实践活动、榜样教育、志愿服务、交流研讨等等。

由此可见,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高度重视,多措并举,积极在大学生群体中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借助形式多样的途径,既有集体动员组织、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意,培养教育当代青年热爱祖国意识,根植爱国主义情怀,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因分析方面,有89.9%的同学表示是因为要培养自身的爱国意识和情感,有82.9%的同学表示是因为要树立符合时代的价值观,有82.6%的同学表示是因为要学习相关爱国知识,有63.7%的同学表示是因为要响应学校号召,有59.2%的同学表示是因为活动本身有吸引力。

在不愿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因方面,有60%同学选择学业繁忙、无暇顾及,有49.9%同学认为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有38.9%的同学认为宣传和组织力度不够。

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具有爱国的意识和自觉。但也应该注意到,学校存在部分爱国主义教育者由于自身业务理论水平和能力素养局限,所教授的课程吸引力有限,在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面对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新型教育载体冲击和竞争,后继乏力。

为更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问卷也调研了学生希望以哪些形式开展教育,有超过九成学生表示学校需要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趣味性、有超过七成学生表示学校需要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性、实践性。在专业课学习的课堂上,有超过九成以上同学表示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内容。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爱国主义教育者已经意识到需要使用新媒体手段丰富教育形式,并逐步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应用。但是受到教育者有限的技术水平影响,有些方式并未起到吸引学生的作用;另一方面,教育者若过多追求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多元、形式多样,单纯追求新手段,有可能导致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忽略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过程。

综合上述情况分析,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伴随技术手段升级逐步丰富,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使教育资源拥有了更多载体和形式,与此同时教育者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也有了长足进步,作为受教育者的在校大学生也更自觉、更主动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四、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调研活动,激发了共青团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更好地为学校发展大局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学校全体师生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向前进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与此同时,本次爱国主义教育调研也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一)教育形式创新不足、欠缺吸引力。

虽然学校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但学校当前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着创新不足、形式单一的问题。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宣传不广泛、活动地点单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爱国主义教育与互联网配合不足。

(二)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第一课堂教育基本常态化,但深入程度不够、与第二课堂结合不够。

爱国主义精神对于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十分重要。学校高度重视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形成第一课堂教育常态化,但只是通过部分活动进行熏陶,并没有将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日常教学始终,没有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让爱国主义精神对青年学生形成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部分同学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停留表面。

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大部分同学能领会精神要义,将其贯穿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但是也有一些同学认识略有偏差,停留在表面缺乏实际行动、自觉性、主动性,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的目的。

五、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影响因素

(一)国内外社会环境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与世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持续发展,更要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加之在校大学生群体好奇心重,乐于接受学习新鲜事物,需要正确引领青年学生。

(二)教育者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个人能力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老师作为教育者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精髓,具备国际化思维,关注国家大政方针,亲身垂范,以高尚人格魅力吸引吸引学生。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不仅是在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还是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都需要教师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精华;都需要教育者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基于学生的诉求有的放矢,更好地引领学生思想。

(三)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进入新时代,加强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学校层面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将给教育效果带来巨大改观。

(四)高校学生自身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年群体是社会上最重要的人才资源,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00”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影响深远而重大。

六、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索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坚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础。

强化顶层设计,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贯穿到一二课堂教育教学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通过教学计划、活动内容、教学手段、教育方法、教学管理等内容的完善,构建体系化爱国主义教育机制。把握关键时间节点,全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设计优化方案,从学生入学之初,逐步推进,全流程覆盖爱国主义教育,从思想上树立爱国认知、将内在认知外化为爱国行动。

(二)发挥新媒体优势,形成浓厚的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和全媒体融合发展,利用好全媒体平台,使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更加多元。持续发挥传统媒体作用,利用好学校校报、官方网站、社团刊物、广播台等原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输、沟通力、表达力方面的优势,积极创新,慎终如始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打造新媒体平台,开设爱国主义教育专栏,继续深挖学校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官方媒体平台在大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方面的巨大潜力;利用好精品课程线上资源,丰富和优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打通传统课堂和线上课堂的物理隔阂;借助校园手机应用app等微平台,发挥时效性强、贴近生活等特长,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校园微矩阵。

(三)丰富教育形式,开拓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

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在第一课堂教育之外,利用好各级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在第二课堂的作用和影响,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除了第一课堂的上课时间,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例如邀请专家进行红色文化讲座、爱国主义电影展播、爱国主义典型事迹报告会、集体爱国主义理论学习、红歌歌唱大赛、红色文艺作品汇演等等形式,既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也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文明爱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主动自觉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来,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四)提高业务水准,打造坚定的爱国主义教育者团体。

教育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主体,其自身的能力素质对教育效果有重要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主体要以行育人,以行教人。在充实提高专业学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采取多种手段丰富教育形式,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