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幼儿园STEM+活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的策略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将幼儿的科学素养作为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如何开展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成为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深入开展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跨学科学习(STEM 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的应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中国 STEM教育白皮书》中也明确提出,STEM教育应纳入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1]
关键词:STEM+教育;幼儿操作;观察指导
一、STEM+概念
STEM:是科学(Science) 、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 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首字母S(科学)和尾字母M(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就像两个支点,是T(技术)和E(工程)两大应用学科的基石。
STEM+教育指的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方面的教育,是引导孩子提出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孩子科技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教育。STEM的“+”号,代表中国教师在实践中的一种探索、创新,体现STEM教育不仅仅是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方面的教育,还能反映学生在语言、艺术、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可能。[2]
二、STEM+活动中幼儿操作的特点
(一)以问题为连接的跨领域学科性
幼儿STEM+活动中,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领域经验和知识的有机融合,支持幼儿以跨学科、综合的、发展性的思维看待和改造世界。
(二)以生活化为基础的的情境性
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是激发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必要条件。幼儿STEM+活动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为幼儿提供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幼儿在不同领域(学科)之间形成有意义的经验联结,并与幼儿的社会性生活形成有效互动,使幼儿产生真实的情感共鸣,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和兴趣。[3]
(三)以体验为核心的审美性
杜威说,当幼儿正在做和想要做的事情一致时,当目的和过程相统一时,这件事就具备了审美性。STEM+活动缘起于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在活动中幼儿能全身心从事的活动带来愉悦,因STEM活动本身带有审美属性。同时,STEM+活动本身涵盖了艺术内容,幼儿活动的结果也必须具有美学特征,所以其活动过程和结果都充满了体验性的美感。[4]
(四)以任务为导向的协作性
幼儿STEM+活动中,一方面需要幼儿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且自行设定的“项目”任务;另一方面,由于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与成人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协商合作。这一过程也使得幼儿一边在做中习得认知,一边与人的交流合作中提升学习的能力。
(五)从想象变现实的创新性
想象就是通过大脑里呈现的画面,而小朋友的想象是通过大脑和身边的环境及事件衔接呈现出来的。如:我园进行的《基于天府文化幼儿园STEM+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本班围绕“成都传统小吃——三合泥”活动,幼儿通过前期信息收集,了解到成都传统小吃的多样性,同时对“三合泥”产生了兴趣。在家长的带领下调查研究了三合泥的文化背景、食材组成及制作过程等。幼儿萌生了品尝制作的愿望,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支持下,开始对三合泥进行食材缘起探究、制作方法、探索研制工具等尝试,为解决心中的疑问和困惑,通过一次次运用五感的体验及不断改进,制作出家庭版和校园版口味不同的“三合泥”,这个过程即:幼儿的“想象变为现实”的创新过程。
三、教师在STEM+活动下幼儿操作过程中的指导策略
(一)运用有效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操作过程中的深度学习。
当幼儿在STEM+活动中,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以一次次好奇好问、探索调查、讨论总结进行的这种有意义的、综合性的深度学习,在真实情境中建构经验,发展了幼儿高阶思维的能力。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让幼儿探索“你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你想怎么解决”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5]
如:在项目活动“成都传统小吃——三合泥”的开展中,我们发现问题后立刻带孩子尝试解决,是本次活动过程中最大的价值点。
在第一次探索剥壳时,小朋友发现有的坚果很好剥开,有的坚果剥不开。老师发出第一问:“用什么可以打开坚果的壳?”兮兮说用牙齿咬,泽泽说用东西砸。泽泽还在教室里发现美工区的小木锤,用它砸坚果很有用。使用后泽泽发现用木锤能砸开坚果,但果壳洒得满地,扫起来很费劲,所以这个方法并不是最佳的。老师接着第二问:“为什么会弄得满地的壳?”孩子们说:“因为坚果放在桌子砸开,就会溅得满桌满地。”老师第三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怎么解决果壳的问题?”小朋友提出用一个东西垫在下面,他们找到了娃娃家的大盘子,发现盘子周围有一个2-3厘米的边,设想果壳就不会飞出来了,尝试后发现果壳洒出比之前少,但还是有些洒在了桌面。笑笑找来了一块布,孩子们尝试用布把坚果包起后拿小锤砸开,这下果壳都在布里包着没有洒出来,只要选出坚果就可以倒掉垃圾,小朋友一直认为这个方法是佳的。
我们还使用了其他不同工具打开坚果,每次使用中教师都会以“三问机制”提出疑惑,幼儿在实践中找寻解决办法。在探索剥壳的活动中,孩子们初步获得了三合泥食材剥壳的实践经验,真正实现了“活动中有真探究”,这些经验不仅是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最大的收获,同时也会对孩子们未来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以成长性思维为核心,将问题解决中的核心知识获取与幼儿心智培育结合,反思优化引发他们的深度学习,是教师在STEM+活动中,对幼儿操作过程指导的重要一点。
(二)基于对工具、材料、环境的有效选择与使用,促进幼儿操作过程中的深度学习
STEM+教育本身就是靠着使用各种各样的材料与工具进行的,材质多样、颜色多样、形状多样的材料与工具是游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如:在“成都传统小吃——三合泥”项目活动时,我们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探索三合泥的制作了解,结合项目活动在区角逐步调整投放增加了区角材料、食材及环境的创设。
1.基于教师的文化沁润,给孩子创设能激发幼儿感知和传递探索要素的环境,引发幼儿在环境中观察思考。如:将小厨房调整为成都小吃店,让幼儿了解成都小吃有哪些,感受成都小吃的文化。
2.基于教师先行的探索,给孩子提供可供观察、操作、比较的材料,教师要基于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孩子个体差异的了解去筛选、准备材料,孩子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选择,而是要发现材料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和工具之间的关系、材料和产品之间的关系。预设幼儿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供材料、工具支持区角活动,在孩子尝试过程中甄别、筛选需要的材料。区角中,已经投放了很多种材料、工具。为了支持幼儿进行探索和学习,阅读区投放了绘本《种子是果实的旅行箱》、娃娃家话题“宝宝吃什么?”、美工区投放了果壳粘贴画、成都小吃店提供了雷钵、擀面杖、石碾、石磨、白布等工具进行磨粉制作、操作区投放了各种坚果并进行剥壳分类。提供给幼儿很多的探索空间和动手能力。
(三)运用迭代思维活动,提升幼儿操作过程中的深度学习
幼儿操作的意义就是,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自己操作才是记忆最深刻也是收获最多的,在操作的过程中也许幼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在操作过程中才会思考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经验。只有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体验和经验才具有价值,而在操作过程中会产生问题、思考,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基于他们自己的经验,作为他们未来学习和发展的跳板。如:在“成都传统小吃——三合泥”项目活动中,幼儿在区角游戏——磨粉,幼儿把食材磨粉的过程中,了解到食材较小或较轻的是可以使用石磨进行磨粉,并且在操作石磨发现食材在磨粉的过程中一次是不能磨的很细,需要反复操作,而且幼儿使用石磨进行操作时发现有根PVC管与手磨推的手柄大小是吻合的,所以通过操作比较,发现把PVC管套在手柄上更省力了,原来这根管子的作用是运用了杠杆原理来减轻石磨磨食材的速度。在磨动中,推动的方向是有一定规律的,而是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推动打磨。
四、在STEM+活动中教师对幼儿操作过程中的观察与指导
传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而STEM+活动从学习方法的本质中将教师从传授者转变为孩子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
(一)教师在观察指导中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出发
STEM+项目活动中可能与我们常规活动模式有一些区别,更多的是以幼儿为主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活动过程中也要以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及最近发展区出发,幼儿的兴趣、好奇心、成就感能够提现。
如:在“成都传统小吃——三合泥”项目活动中幼儿的兴趣点在哪里?我们怎么才能吸引幼儿持续活动?等一系列问题都考验着我们,首先我们要知道幼儿最喜欢的就是游戏。我们也掌握了幼儿的这一特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项目活动,复杂的活动简单化,将各种工具材料投放在各个区角,让幼儿去游戏玩起来,探索、挑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停的从各个活动中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有一颗持续挑战的心理,保持热情、兴趣。
(二)教师在观察指导中持续性的关注幼儿
“观为看,察为思”,观察是幼儿教师走进幼儿、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皮耶罗·费鲁奇在《孩子是个哲学家》这本书中说:“重新发现孩子,重新发现自己。当我们和幼儿在一起并不断研究、思考的时候,我们又获得了再次成长的可能。”
随着活动的持续进行,教师观察到幼儿不断遇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捕捉到幼儿的两个学习生长点,分别是:
1.幼儿在剥壳中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将坚果打开。
2.食材不能通过研磨成为粉末,是否选择合适的工具来解决问题。
这些都是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求,教师在持续观察中通过追问,引发幼儿的探究欲,依据不同情况灵活应对,适时提问和引导;教师要学会倾听发现幼儿的问题,并积极的引导鼓励幼儿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意识。
(三)教师在观察指导中关注幼儿纵向发展的评估意识
评估,是方向,也是价值指引。在STEM+项目实施中,如何评估幼儿,或者说,如何观察和分析幼儿的发展行为与表现,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STEM+教育的学习与尝试,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获得更全面、更现代的科学活动经验与经历,培育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获得自主地设问、计划、实施、反思、表达等能力,使学习品质能有效提高;获得质疑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合作性思维能力,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如:在“成都传统小吃——三合泥”项目活动中,我们的评估方式从幼儿自身评估——其他幼儿评估——家长参与评估活动。制作了三合泥之后幼儿自己品尝,并分享给其他班级,从三合泥的味道、外观等自评,并收集意见——不断改进口味——进行调整制作。今年三月的惊蛰大庙会活动中,我们邀请了家长从孩子的指引、设计图的讲解、制作的流程、摊位的摆放、食材工具的使用等方面参与评估。家长通过参于,从一碗小小的“三合泥”之中感受到幼儿在STEM+活动中,通过自主问题解决这一过程提升了幼儿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领域知识的有机融合,更感受到家长参与的重要性,我们家园携手形成教育合力,助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这也是重要的评估形式。
总之,STEM+教育是通过理念与活动,协作与探究提升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要活动形式,它也是做中学,学中乐协同并进的过程,希望通过我们不断探究开展STEM+教育的路径,形成更多更好的探究STEM+教育的有效方法,从真正意义上发展幼儿的核心素养,培养幼儿从小具有一颗良好的科学探究的品格。(5)
参考文献
[1].周敏贤,stem理念幼儿园主题探索活动的实践与思考.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1—2)(1)
[2].陈晓芳,学前儿童STEAM学习活动案例及评析,(2022—10)(3),2—4
[3].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幼儿园,在STEM项目活动中提升大班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案例研究,(2022—5—11)(4)
[4].张敏 武文玲,幼儿园STEM教育的常见的问题.上海学前教育网,(2022—11—14)(2)
[5].涂泽勇,幼儿园如何开展STEM教育,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2022—8—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