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民族非遗文化融入的策略探究

周建威
  
民族文汇
2023年40期
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中心学校 530212

摘 要:民族非遗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入与素质教育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科教师就应当树立起良好的文化教育观念,以小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及教材内容,完成对多元教学活动的设计,保证民族非遗文化的高效融入,这样能够实现学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自2019年始,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中心学校已开展“芭蕉香火龙”非遗传承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民族非遗文化融入的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民族非遗文化

引言

中国民族非遗文化渊源流深,不仅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象征,其中还包含着很多优秀的理念与精神形态。这就需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完善自身教学理念,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保证民族非遗文化被融入在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样能够增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帮助学生深度感知到民族非遗文化蕴含的内涵,进而达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最大化突破。

一、巧借信息技术,完成民族非遗文化的融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实现民族非遗文化的完美融入,学科教师就应当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将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工具合理引入其中。这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应当认真挖掘教材中含有的文化知识,将教材中对应的民族非遗文化在信息技术中直观展示出来,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器官,将二者进行高效融合。另外,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还可以借助含有的民族非遗文化完成对微课视频的设计。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引入,不仅能够强化学生文化感知体验,让学生对民族非遗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传承意识和观念。

例如,针对《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这一单元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将我国国土地形图为学生直观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疆域之辽阔,对中国56个民族所在地区有基础了解。其次,教师就可以将非遗文化“芭蕉香火龙”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达成民族非遗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入。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就“各个民族就文化的不同导致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不同,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这一差异性?”这一问题积极展开探究,引领学生就了解到的民族非遗文化内容和重要性展开表达这样能够推动班级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美德。

二、巧借知识拓展,完成民族非遗文化的融入

民族非遗文化不仅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还有着浓厚的文化培养价值。这时,在民族非遗文化融入在学科教学中时,学科教师就应当积极为学生拓展出丰富的学科知识,将教材以外的知识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而在此教学环节中,学科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拓展出将民族非遗文化融入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引领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引入,不仅能够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获得民族非遗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还能够推动班级学生吸收民族非遗文化包含的思想和内涵,进而推动小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例如,针对《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这一单元知识,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出教材以外的民族非遗文化,如壮族的“芭蕉香火龙”、藏族的“藏戏”、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长调”、侗族的“大歌”、朝鲜族的“农禾舞”,让学生了解到这些民族非遗文化的产出背景和现存记录等,这样能够激起学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其次,教师就可以依据这一单元知识推动学生明确学习民族非遗文化的价值。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民族非遗文化进行总结,将其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融合起来,以达成学生文化意识的树立。

三、巧借实践活动,完成民族非遗文化的融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为了实现民族非遗文化在其中的融入,学科教师不仅可以借助理论知识授课的形式完成这一目标,还可以借助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式完成这一目标。这时,学科教师就可以以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民族非遗文化特色为方向,设计出多元化实践活动,如文化书籍交流会、社会文化实践活动、非遗文化动手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民族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引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综合素质,达到民族非遗文化渗透的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满足新时期文化教育的需要。

例如,第一,道法教师可以设计一场文化书籍交流会,借助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中心学校的校本读物《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芭蕉香火龙”》,让学生在课下借助网络技术查找与民族非遗文化相关的书籍,在广泛阅读后与班级其他学生展开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这样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师可以设计一场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可以带领学生深入部分民族地区内,如:长塘镇定西村楞仲坡“芭蕉香火龙”传承基地,在传承基地、博物馆等场地内或者在与当地人们的交谈中了解到当地民族含有的民族非遗文化。第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跟着民族非遗文化事物的创作视频展开动手制作,在制作中明确“它为何会被称为非遗”这一问题,于实践中感受到民族非遗文化的魅力,这样能够培养学生民族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觉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与品质的关键时期,而民族非遗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入更能高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应当认真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地对教学内容、方法、模式进行创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感知氛围,通过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任务参与自主性,让学生深度掌握这一学科相关文化知识,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进而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水平。

参考文献

[1]芮春霞.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与运用[J].试题与研究,2023(29):101-103.

[2]严莉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J].学园,2023,16(24):90-9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