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西高校美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摘 要:美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和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全球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使得中西高校在美育课程设置方面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特点。中西高校美育课程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育教育体系,挖掘各自的优势,为美育教育的全球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高校美育;课程设置;比较
美育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美育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还促进其创造力、综合思考和文化素养的提升。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高校在美育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差异,其中最显著的是中西方高校之间的不同。中西高校美育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美与美育
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使命在于引导个体对美的认知、欣赏、理解,并通过这一过程培养综合素养。然而,对于何为美育,存在着多种哲学观点和理解方式。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美育,我们需要首先建立对“美”的概念。古代哲学家们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毕达哥拉斯将美视为一种客观属性,类似于黄金分割比例,认为任何具有这种比例和属性的事物都可被称为美的。而柏拉图和黑格尔则将美视为一种理念,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现,是一种“理性的感性显现”。在席勒看来,美是一种活的形象,融合了具体生活和普遍意义,他将美育视为一种现代概念,强调其作为感性教育、人格教育和创作教育的整合。席勒将感性教育作为现代美育的核心,因为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理性的过度强调导致了感性和理性的失衡。通过美育,可以培养人的感性,以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感性教育涵盖了对美的感知和欣赏,鼓励个体通过审美体验来发展情感、情感智慧和审美能力。此外,美育还包括人格教育,旨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使其成为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个体。创作教育则强调通过创造性的表达和创新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力,以实现全面的教育目标。因此,美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过程,旨在培养个体的感性、理性和道德素养,以促使他们成为具备审美敏感性、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人。美育的理解和实践需要根据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进行深入思考和调整,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综合素养的需求。
二、中西高校美育课程设置比较
(一)课程结构与分类
中西高校美育课程在课程结构与分类方面展现出明显的差异。在西方高校,美育课程往往被划分为广泛的艺术和人文科学领域,包括绘画、音乐、戏剧、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这些课程强调个体的创造性表达和审美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美育课程通常分为音乐表演、音乐剧、美术创作、音乐剧创作、艺术史与理论、艺术欣赏等不同领域,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专业方向自由组合课程,选择比较喜欢的课程,计算自己的综合学分。相比之下,在中国的高校中,美育课程设置更为统一和规范化。美育教育被纳入综合素质教育的框架,以课程体系为主导,强调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基本技能培养。美育课程通常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史与美育理论等多个学科,但课程内容和结构较为固定,学生的选择余地相对较小[1]。
(二)课程目标与教育理念
在西方高校,美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素养。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自主表达,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潜力,表现自我。美育课程注重学生的艺术创作和实践经验,强调学生在艺术领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教育目标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独立创作能力,鼓励他们在艺术领域中追求个人的兴趣和激情。相比之下,在中国的高校美育课程更强调全面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教育理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美育课程强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文化基础,注重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教育目标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文化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生在美育领域中扮演传承者和推广者的角色[2]。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中西高校美育课程在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西方高校,美育课程通常拥有丰富多样的师资队伍,包括具有国际声誉的音乐家、美术家、设计师、艺术史学家和艺术教育专家。这些教师不仅在各自领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擅长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表达能力。此外,西方高校通常拥有现代化的艺术工作室、音乐厅、剧院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环境和设施支持。相比之下,在中国的高校美育课程中,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先进性较为有限。美育教师主要以艺术教育专业毕业生为主,缺乏与西方高校相媲美的国际化师资队伍a。教学资源也可能受到限制,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可能存在设施设备不足、图书资料不够丰富的情况[3]。
三、高校美育课程设置的优化措施
(一)引入跨学科教学
在推进高校美育课程设置的优化措施中,引入跨学科教学是一项关键性的举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应该建立一个全面而明确的课程框架,其中应包括明确的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评估标准等方面的要求。这个框架需要深入考虑美育的多元性和综合性质,确保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协调,以实现跨学科教学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此外,课程框架的制定需要广泛征求专业教育者、音乐家、美术家和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的意见,以确保其专业性和实用性。其次,高校可以创建跨学科教学资源库,这对于跨学科教学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该资源库可以包括跨学科教学所需的教材、案例研究、教学活动等资源。资源库的建立需要精心策划,确保其中的内容充实、多样化,以满足不同教学需求[4]。同时,资源库的维护和更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教师能够获得最新、最优质的跨学科教学资源,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国际化师资队伍
实施国际化师资队伍是高校美育课程设置的关键优化措施之一,旨在提高教育水平、拓宽学生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高校应积极招聘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和经验的教师,他们不仅具备出色的专业知识,还能够带来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具备流利的外语沟通能力,较为方便的与国际学生建立有效的教学互动。招聘国际化师资还需要关注其教育背景、教育哲学和教学经验,以确保他们能够与高校美育课程的特点和目标相契合。高校可以组建由国际化师资和本地教师组成的多元化教学团队。这个团队可以协同合作,共同创造和设计、开发美育课程,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和国外文化教育经验。通过团队合作,可以促进不同教育背景和文化视角的交流,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和多元的教育体验[5]。
(三)坚持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坚持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是高校美育课程设置优化的一项关键措施。通过引入国际元素,学生可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也要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全球化的元素在美育课程中的引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通过引入国际性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拓宽了他们的艺术视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国际交往和合作打下坚实基础。高校美育课程应该在弘扬国内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通过深入研究本土传统艺术、绘画、音乐、戏剧等,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培养文化自信心,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6]。这种本土文化的传承也可以反哺全球化,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文化传播者。在实际课程设计中,学校可以将全球化和本土化元素融入到美育课程的各个层面。例如,学校可以设计国际艺术史课程,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发展历程;在音乐课程中设置中国传统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让学生学习和推广中华五千年的传统音乐艺术。在绘画课程中设置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本土绘画技艺。歌剧课程可以引入世界各地的歌剧风格,同时也要重视传统歌剧的传承和演唱。舞蹈课程可以融合国际化的舞蹈形式,同时也要保留和传承本土舞蹈的特色。
(四)美育主动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根铸魂的使命
美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具有伟大历史使命的事业。在高校美育素材的选择和内容设置上,应深入体现历史性、时代性、阶级性、群众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使他们能够在美的海洋中徜徉,培养宽广的视野、深邃的情感、博大的胸怀,自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接续者、现实践行者和未来开创者。在美育素材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借鉴中国音乐类名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何占豪的《梁祝》、贺绿汀的《游击队歌》等。还有沈尧伊教授的画作,如《而今迈步从头越》《地球的红飘带》《周总理与大庆人》等,以及著名雕塑家吴为山的作品,如《延安窑洞对——毛泽东与黄炎培》《伟大的行者——马克思》《微笑的顾拜旦》等[7]。这些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历史、伟人风采和文化精神,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此外,高校美育还应充分彰显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美育课程可以通过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领悟。同时,也要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传承,使他们能够自觉将美育与中国精神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五)探索建立综合性美育评价体系
建立综合性美育评价体系需要在立德树人、多主体参评、大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这将有助于提高高校美育评价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培养具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高校美育要积极担当的使命。高校美育评价应以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理念为引领。这意味着美育评价不仅仅要考量学生的艺术专项特长,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评价指标应包括学生在美育活动中表现出的道德情感、创新能力、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素养,以确保美育评价更具综合性。其次,校内评价要遵循公开化和透明化原则,多方主体参与评价,包括校领导、美育教师、课程美育教师、辅导员、学生等。这种多主体参评的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美育方面的表现。同时,校外评价主体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美学美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第三方机构等组成,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此外,学校还需要利用大数据手段,探索“大数据+高校美育评价”的新模式,建立全国性通用性的美育评价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科学分析的方法来评估学生的美育水平。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评价的精准度和精确性,确保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导向性。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美育需求和趋势,为美育课程的调整和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结束语
通过对中西高校美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我们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两者在美育教育领域的差异,也发现了它们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互补之处。中西方的美育教育各有其优势和特点,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在不断推进教育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促进国际间的美育教育交流与合作,以丰富学生的教育经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为美育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谢腾辉. 高校美育新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中西高校美育模式比较分析[D]. 天津:天津大学,2022.
[2] 刘潇. “新时代·新问题·新经验” ——首届全国青年学者美育学论坛综述[J]. 美育学刊,2021,12(4):56-60.
[3] 刘慧慧. 姜丹书“中西调和”美术教育思想研究[D].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22.
[4] 徐丽媛. 美育视域下新时代高校德育研究[J]. 高教学刊,2022,8(26):9-12.
[5] 钟仕伦. 朱光潜高校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 美育学刊,2019,10(1):1-9.
[6] 郑素杰. 美育背景下西方文学课程设计及教学模式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4):160-162.
[7] 彭陈. 民国时期美育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当代启示[D]. 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