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三全五育”视域下用新媒体短视频叙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路径研究
摘 要: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媒体时代,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要利用好00后大学生群体聚集的新媒体传播渠道,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主旨与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本文从短视频叙事特点及传播优势入手,探讨如何创新实现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以美育德,以美培元,带动学生更多地去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类型的正能量短视频,构建起具有交互影响的青年正能量生态圈,增强主流文化在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中的话语权。
关键词:艺术共鸣,短视频,美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出的新时代要求,即“三全五育”工作理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与时俱进,既要实现专业育人,也要实现思政教育贯通,在新时代,需要占领大学生的网络思政主阵地,引导正能量主旋律话语权,这是时下提升思政教育效能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在最新的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不难看出,融媒体时代,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或者定格画面、海报宣传等方式,大众更青睐于能互动有声画的短视频及直播。目前,短视频用户已占据网民数量的绝大部分,达到9.3亿,短视频的灵活互动性、迅捷的传播优势及丰富的内容构成,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关注与喜爱,新时代需要使用短视频的手段,培养校园正能量生态圈,不断增强中华主流文化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的声量。
经过几年来的课程思政路径探索,各类专业结合思想政治引领的融合方式已经基本成型,目前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让成果有效传达出去。从最新的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融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或者定格画面图片、海报宣传等方式,大众更青睐于声画兼具,特效丰富可互动的短视频及直播形式。短视频互动体验强,表现内容丰富,效果炫酷多彩,成就感强烈的特点,已走进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甚至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接收渠道。以往由于信息传递受限,或者传播手段陈旧,诸如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三农等优质内容不被广大群众熟悉,随着时代发展,优秀文化逐渐得到重视,技术的发展为文化的创新、传播与营销提供了许多便利,为进一步融合提供了可能,让艺术灵感的体现更为淋漓尽致,更为直观地走进大众视野,在各类融媒体平台上获得全新生机,潜移默化,达到并形成“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1]短视频在这方面的优势特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高效,沉浸式体验。短视频基于自身与平台的的技术优势,文字、图像与声音的完美融合,再加上大数据推算的黏性推送,能够让用户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传递,同类信息分类明确,系列清晰,有效针对性推送,从而能够获得不分阶层、跨越时间与地域的交互互动体验,满足当下青年大学生推崇的“沉浸式”观感。
2、体积小、时长短、易分享。短视频独有的轻量化以及上传的便利化,在传播层面具备极大的优势,为在不同受众层面的社交网络中铺开创造有利条件。且随着技术发展,短视频的制作也变得简洁方便易上手,无论是生产还是传播,几乎是“零门槛”,全民均可参与创作,个人所创造的独特影像语言,也容易吸引同类喜好受众聚集、交流,带来成就感与分享交流互动,打开不同年龄层不同群体的社交活动窗口。
3、叙事方式新颖。有别于传统的单纯文字与图像的展示,短视频之所以传播迅速,不仅在于它的时长体积,在叙事方面的手法很值得研究与创新,根据叙事对象的特点,考虑如何在时空中发挥作用,某种程度上,短视频并非单纯意义的讲故事,更像是制造一种“沉浸式情境”,在数秒几分钟的时长里,融合视听音画素材,凝练成短小精悍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快节奏多角度多视点,易切换,这就是人们乐于一个接一个刷下去的动力,每一个情境都是陌生的、飞速跳转的,与传统媒介的单一焦点视野有极大区别。
要维护中华文化立场,就要用创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当下,种类繁多的具有正能量导向的文化短视频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课堂作为“三全育人”的主要阵地,就要通过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手法,真正让学生主动接受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进而传承文化。在整个过程中,对于师生来说,掌握与理解文化内容、本质及精髓是首要任务,也是重点任务,从艺术教育层面来看,用启发来代替讲授是最好的素材,可以是一幅画、一首歌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寓意丰富的理论精髓可转化为可视听可触碰的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掌握了文化理论的学生,再结合自身专业能力、认知与见解,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挖掘专业特色,将文化内涵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体现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推动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吸引力。”[2]在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下,设计专业要走在时代前列,使用新技术,发扬老传统,让历史中的沉淀的中华文化精神回到大众视野,建立起全新的文化符号和话语体系,为传承与发展提供新路径,这些路径需要贯穿高校教育的全阶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寓意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转化为可视听的新媒体作品,以中华文化为内容,课程改革为手段,新媒体为依托,让思政教育全面化、持续化、艺术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需要多措并举,笔者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专业,坚持美育融入教育进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积累的智慧闪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薪火相传”的传承精神,“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3],这些思想与理念都呈现在每个中国人接触到的方方面面。要确立中华文化立场,让学生自觉维护中华文化立场,就要结合专业,创新短视频叙事手法,首先在教学课堂、社团等校园文化建设中,明确各类优质短视频作为美育推广的重要媒介,让优秀的短视频在青年学生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导向作用。给予学生实践机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利用五四青年节、国庆、建军建党日、各类纪念日等时间节点,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用短视频叙事手法体现爱国主义、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保护等情怀,制作出优秀的短视频,引发学生怀念感恩心,学习崇高精神,起到教育教学双重效果。高校学工团委,各类社团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举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凝练美育精粹,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同时,艺术设计学院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邀请校内外或相关教研室、摄影媒体教师开设讲座,加强短视频制作指导,鼓励学生创作出内涵与美感兼具的作品,做到审美美育、文化建设、思政教育三者深度融合。目前,有很多短视频创作使用虚拟现实技术、3D 技术、AI制作等来进行传播,将中华文化“活化”,以实现内容的趣味互动表达,从而吸引更多受众,让文化的创新性、严谨度和大众需求在交互中找到契合点。
二、把控内容,坚守正确文化导向
当下的网络世界中,有很多短视频看似娱乐其实低俗毫无价值观,以搞笑、猎奇的包装吸引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观看甚至沉迷这些“糖衣陷阱”中,针对这类问题,高校必须坚守主流意识阵地,坚守文化立场导向,突出利用短视频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以内容为王,塑造审美能力,去伪存真。
短视频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小身材大能量”,时长短,传播快、受众广、 互动强,强调在数十秒内视频突出要讲述的文化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通常短视频所记录的日常生活是大众接触最为广泛的创作素材,而短视频的“初心”也正是日常的记录和分享。作为面向青年大学生的中华文化短视频,叙事方式也要注意高雅与“接地气”融合,既要出优质作品,也要侧重多元化呈现,突显出短视频的碎片化、拼图式的影音记录和戏剧化演绎。在视频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提炼整合知识点,凝练传统文化内涵,制作更加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优质传播内容,利用影像声乐的感染力让中华文化传播更“接地气”,更易被大众接受,打造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短视频。[4]在视频叙事方式上,更多重视受众的情境体验与互动融入,镜头语言要有代入感,让观众有向往感,画面要呈现“美与内涵”,即要提供超越静态画面的动态视角,从更多的维度去表达,普及文化,传播知识,又集观赏趣味于一体,配合打动人心的画面剧情,这就是教育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
三、整合资源,发挥传播优势
为发挥短视频丰富的内容优势和审美价值,需要注意整合各类优质资源,为“三全五育”教育道路打开局面,高校也要结合为地方服务的责任,不仅要充分发挥地域特色,更要“走出去”与“引进来”,弘扬美育精神,传承文化自信。[5]例如笔者所在的无锡,有锡绣、泥人、紫砂壶、茶叶等丰富的非遗文化与物产资源,学校可以邀请大师走进校园,开设讲座或现场展示,通过短视频记录,并通过官方媒体平台推广,加强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的普及度、影响度和知名度,吸引大众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化自信。可通过不定期举办校内的短视频制作比赛,参加国内各级各类的相关竞赛,引导广大师生能够积极创作积极导向,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高质量中华文化短视频,课余时间或节假日、纪念日,可引导带领团员、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成立的先锋队,走进校史馆、历史纪念馆、名人故居旧址、博物馆等地,通过实地考察、拍摄,结合专业特色,从青年的角度去阐释历史文化,并分享给同龄人,逐步形成朋辈引领的积极主动作用,进一步拓展教育成果。
以笔者所在的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在建党百年之际,学院组织部分党员教师及入党积极分子拍摄廉洁教育宣传片,以传统“扎染”技艺为切入点,在扎染的制作过程中体现清白人生的道理,党员们在短视频中体悟廉洁文化内涵。这也是学院党总支充分利用新媒体短视频叙事方式,结合无锡本土廉洁资源,加强党员党性修养的一次创新尝试,短视频亮相学院官方平台后,也获得多家媒体的线上推送,是一次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短视频上传平台后,师生可开展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突出交互平台app等辅助育人的功能,师生共同创新教育平台载体,突破虚实局限,突显协同育人机制成效,互融共通、协同发展,探索出既体现时代特征和思想内涵,又融合艺术审美和互动参与的育人路径。
在“三全五育”的理念下,艺术设计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是立德树人的内在需求与必然发展,两者互融共通、协同发展,定能探索出更多既体现新媒体时代特征与思想内涵,又融合了设计审美和有效互动的育人路径。
参考文献
[1]邱梦雅朱爱敏. 短视频的共情叙事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以李子柒海外走红为例[J]. 采写编, 2022(1):157-159.
[2]学习进行时丨办好这门课,习近平非常关心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3]马英. 短视频叙事方式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以2021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 新媒体研究, 2022, 8(5):4.
[4]徐新钰.论新媒体短视频对艺术设计文化传播的影响[J].艺术市场,2022年第4期.
[5]冯哲.整合短视频美育资源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2年第22期.
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项目批准号2021SJB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