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探析

孔楚楚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33期
闽南师范大学 福建省漳州市 363000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活的精神源泉,表现为一个民族长久的生命力与强大的凝聚力,正是通过文化认同才能将中华民族才能凝聚成一个大家庭。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契合时代发展需求,是当前社会思想环境下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要法宝。基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存在的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识不足,对外来文化认识不清以及社会氛围缺乏和互联网的冲击等问题,为切实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发挥高校在文化育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立足社会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以及提升网络管理科学化四个方面提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旨在形成人人自觉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氛围,培养大学生高度文化认同和自信,推动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新时代

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中,根据新时代方位的变化提出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将文化自信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凸显了文化自信作为文化软实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确立了到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遇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面临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大多数大学生与互联网同步成长,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学习呈现碎片化信息化的状态,同时,他们思维更加活跃,想法更加发散,自由平等意识增强。虽然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和辨别能力能力,但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完全形成,对各种社会思潮辨别能力尚不足,容易在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下、复杂多元的社会中迷失,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也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材。因此,必须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期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大学生群里的力量。

一、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自信意味着对自己的肯定和相信,因此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对自己文化的高度的认可和信任,充分尊重自己的文化价值,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弘扬和实践,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青年大学生是最富有活力的年轻群体,他们更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基于此,大学生必须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理解并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首先,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时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实力,也要关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越强,就越能发挥其精神力量,就越能在在日益激烈的新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文化自信关系到各民族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也就是说,坚定文化信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原因

(一)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识不足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家园。[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几千年以来留下的文化瑰宝,蕴藏着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道德传统,至今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其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些社会、历史的原因往往会限制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了解比较有限,往往觉得这些高屋建瓴的知识实际利用价值不大,与其学习枯燥无聊的文史知识,还不如学习更能创造经济价值的学科,因此部分学生在填报专业时更会倾向商学等更容易创造经济价值的学科,在找工作时也会优先考虑经济效益高的工作。其次,部分大学生手机成瘾,热衷于上网、打游戏、刷短视频等娱乐活动,能够静下心来完整地读一本经典文学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大学生对中华经典优秀文化的认识不足,知识储备只限于教课书本,甚至读完大学后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了解比高中时期还少。教育的市场化和功利化以及部分大学生学习习惯问题不断冲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对外来文化的认识不清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便捷多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颜色革命”,转战意识形态领域,我国民众受到外来思潮的侵蚀,进而网络上常出现一些“精美”、“精日”分子,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吹嘘外国的美好,不考虑中国的现状否定中国的发展。而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对外来思想、事物盲目崇拜,赶潮流似的追随西方的文化观念和思考发展,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失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无法从民族的角度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无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这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文化信任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文化氛围有待提高

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优良的社会文化氛围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培育其价值取向。假如一个民族每个人民对本民族文化如数家珍,那么处于这种文化环境中的学生的文化素养怎么会不好呢?社会营造的文化氛围不够,就无法涵养精神花园。当前社会和高校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建设,例如,建设城市书房以及高校通过各项举措建立自身的校园文化,但要形成社会的文化底蕴,就必须结合新时期的特点,确立新的目标,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和认同,打造文化交流的多种形式和渠道,打造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进而让人民自觉提升文化素养,并且充分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同时,近年来网络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便捷的网络信息的同时,也开始变得“娱乐至死”,“网红”也逐渐丧失了它本身的意思,出现“唯流量论”的怪相,甚至出现一些无良媒体抹黑历史恶搞英雄的现象,例如,雷锋的事迹是虚构的,“狼牙山五壮士”跳下山崖是因为叛变,而一些大学生信以为真,这也是阻碍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的问题所在。

(四)互联网时代的冲击

互联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各个领域进而影响人类生活学习方式,不仅局限于数据的获取存储等方式,在新型文化的发展传播中更是相当重要的一份子。互联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它自身的缺点也随之凸显,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例如,中国威胁论、否认中国近现代历史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消极思潮以及部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通过网络不断侵蚀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大学与互联网共同成长,接触网络早且在互联网下成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是不可取的,而如何因对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保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力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公信力是我们需要加倍重视的。

三、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究

(一)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

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素质就不可能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大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研读经典著作,以及结合自身专业,丰富专业知识,尤其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和学习。其次是要拥有对西方外来文化辩证统一的分辨能力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考能力,在思考辨别与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进而树立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

(二)发挥高校在文化育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提出文化建设在“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中的重要作用。健全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文化自信为核心的协同育人模式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制度保障。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在文化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同时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和精神传承中国文化。课堂教学要突出文化自信传播和养成的价值取向,突出教育引导和价值引领。首先,高校可以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注重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文化,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每一个学生上,提升大学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高校也要利于其特殊的地理资源,然学生体会到当地特色文化的魅力。例如,闽南师范大学充分利用其处于闽南文化地核心区域,致力于闽南文化的保护与研究,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方式增强大学生对闽南文化的了解,打造闽南文化的办学特色。例如,开设“闽南文化”模块通识课,举办具有闽南特色的各项文化活动。不仅能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了解闽南文化,还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而培育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自信。

(三)立足社会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现阶段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华文化面临多元化信息的冲击,新时代大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成长成才,必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4],因此改善社会文化氛围也能使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首先,社会可以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利用大众媒体传播速度快和便捷性的优势来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例如,河南的春节晚会打造“唐宫夜宴”等节目,将高科技、传统文化、文物和舞蹈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发扬光大。但是同时也必须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督,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蓬勃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需要预防西方消极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建立提升大学生正确的思考和分辨能力。其次,可以将社会中的经济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整合,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让思想活跃大学生率先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进而就能自觉地从内心产生强烈的认同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四)提升网络管理科学化

近年来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净网”“晴朗”等行动。高校作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和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场所,应该发挥治理网络空间、文化育人的主体作用。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主阵地,要了解到互联网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学的的互联网治理理念,积极主动地投入网络环境治理,并且提升自身科学的网络管理能力。[5]其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时期正处于定型的关键时期,仍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正向引导和网络道德宣传,高校可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哔哩哔哩等大学生常用的自媒体平台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好向善发展,肃清不良的网络环境,让大学生远离部分“乌烟瘴气”的网络环境。

结语

现今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文化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使交流更加简单迅速,这是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机遇,但是大学生应清楚认识到各式各样的文化内涵价值与来源,提高对各种文化分析与辨别能力,不仅要对其精华部分为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且要剔除其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擦亮双眼,不受其蛊惑。除此之外,还应该正确认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发挥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发扬中华文化,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此外,高校也应该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优秀文化[6],同时更要提升社会文化氛围以及科学地治理网络环境,才能形成人人自觉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氛围,远离网络传播消极思潮,才能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M].人民出版社,2020:251.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6:193.

[3]费秀水.在大学生中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途径探析[J].决策探索(下),2018(10):52.

[4]赵胜男.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报,2018,31(11):48-49+56.

[5]葛伟阳.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环境、困境及路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2):103-106.

[6]钱春梅.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J].文化学刊,2020(09):103-10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