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从革命文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角度探讨切实可行的路径研究,结合革命文物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革命文物;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应用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革命文物是指见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独立和争取人民自由的英勇斗争,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荣历史,并经过认定登记的实物遗存。将革命文物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加强对其地研究阐释,创新其传播方式,强化其教育功能,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一、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
第一,革命文物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的学理研究。张颢在《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论纲》(2011)认为,“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历史进程中生成的特殊形态。”卢忠萍、陈世润在《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2012)认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建立中国特色政治理论。”肖发生、陈刚在《论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017)认为,“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核心内容、思想精髓、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岩罕光在《充分利用革命文物作用加强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探析》(2021)中指出,“目前我国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它们正是我国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文化的实物例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教材。”
第二,革命文物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王炳林、崔文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爱国史教育的思考》(2019)认为,“将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加强大学生国史教育,深化大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张格军在《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2020)中指出,“革命文化本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地方革命文化资源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将其融入革命文化教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生动性和效果,让学生更感兴趣。”库来西.依布拉音在《运用革命文物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究》(2021)中指出,“革命文物是思想政治工作珍贵的红色教育资源,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走深走实走新的重要源头活水。”
第三,革命文物资源与红色基因传承的价值研究。相瑞花在《用好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2021)里指出,“保存在中华大地上的3.6万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0余万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承载着革命历史,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红色篇章。”王磊在《山东: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2021)里指出,“用好革命文物作为“生动教材”的根本属性,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实施“革命文物+”战略,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相结合。”石琳在《阐释文物故事,传承红色基因》(2021)中指出,“革命文物作为中国共产党和许多革命烈士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中国重要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民族斗争的见证。”
二、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一,丰富了运用革命文物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深入贯彻习近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有关部署的要求,丰富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研究。
第二,拓展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推进革命文物资源高质量、全方位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让大学生在知行合一中传承好红色基因,将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第三,深化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发展的重要源头活水,是传承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根本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是提升高校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资源。
三、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革命文物育人融合机制。全面推动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应会同各级文物主管部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保护管理机构,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为主线,充实高校思政课程内容,完善高校思政教学设计,梳理革命文物资源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编写适合高校的读本读物,研发高校多媒体资源包,开展体验式、情境式、分享式、研讨式思政课程教学。通过重大活动和节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宣讲与参观相结合等方式,组织引导大学生了解身边的革命文物资源、红色文化经典、革命英雄人物,切实发挥红色资源资教育人作用。
第二,加强教学改革,着力筑牢革命文物育人融合阵地。各高校与革命场馆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推进高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通,组织高校师生、社团结合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节日和主题党团日走进革命场馆,开展现场教学、主题活动、志愿服务、实习实践、研学旅行。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培养高层次志愿讲解队伍,并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对口实习实践岗位。注重红色文化育人融合阵地建设,着力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优质育人资源,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突出红色经典文化育人、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党建主题文化育人,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课程和教材体系,提高红色文化育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三,加强资源整合,不断创新革命文物育人融合载体。重视红色校史资源建设,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连结,推动课程教育和实践交融融通,大力抓好“四史”学习和党史学习教育,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党的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红色思想的洗礼和浸润。高校应结合所在地革命文物资源,组织举办革命故事演讲、红色研学旅行,开展红色文艺作品展示、革命经典歌曲传唱、革命题材原创话剧展演,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品牌项目,让广大师生感动感悟、共情共鸣。
第四,加强校社联动,努力打造革命文物育人融合格局。高校加强对本校革命文物资源的梳理,深化对本校、本地区革命文物及红色校史资源的研究与阐释,挖掘革命文物资源蕴含的革命精神、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把革命文物资源禀赋创造性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革命传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注重构建协同育人格局,注意统筹革命文物与革命场馆的协同、课内与课外的协同、校内与校外的协同、教学与研究的协同,建立红色资源贯通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立体化育人体系,积极发挥学校和社会红色资源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作用,将革命文物等宝贵红色资源真正转化为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何龙在.《革命文物传承红色文化》.青年与社会.2019.9
2.张珂.《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高教学刊.2019.10
3.彭蓉.《习近平关于革命精神教育的重要命题》.思想教育研究.2019.4
4.张格军.《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青年与社会.2020.9
5.库来西.依布拉音.《运用革命文物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究》.学工视窗.2021.2
6.岩罕光.《充分利用革命文物作用加强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探析》.学术研究.2021.12
7.王磊.《山东: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国文物报.2021.5.4
8.石琳.《阐释文物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如何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文博非遗.2021.4
9.《全国革命文物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论坛发言摘要》.中国文物报.2021.11.2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研究课题“革命文物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1LYKYHS09;
2021年度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研究课题“百年党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21LYKYDJ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