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探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影响,出现考试诚信、还款诚信、学术诚信缺失等问题。本文立足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探讨了产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个人道德、学校管理和诚信氛围营造三个方面提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可行性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诚信教育;诚信缺失;教育对策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它既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性行为,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同时,“诚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规范与准则,这样充分证明了诚信是社会道德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广大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道德水平,也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之举。那么,探讨广大青年学生的诚信状况以及如何开展诚信教育,对于国家、高校、学生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诚信教育的意义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提出了专门针对大学生学业、学术和品行方面诚信准则,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并建立失信惩奖机制。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各自领域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引导、诚信立案调查、诚信理论研究工作”。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进诚信建设要“鼓励各类媒体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2]。由此可见诚信教育已经融入社会发展中,诚信非常重要。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目前,高校存在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主要体现在学业考试、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学术研究等方面,例存在个别学生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毕业后具备经济实力但不按时还款,毕业论文抄袭等行为,这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考试诚信问题
考试诚信是大学生作为学生最应该遵守的准则。考前,高校会通过签订电子诚信倡议书、播放诚信教育视频、张贴海报、制作微信推文以及发放诚信手册等形式,提醒学生要考试诚信,但总有学生会为了高绩点而“兵行险招”,利用各种手段作弊,甚至出现代考、代写问题,因此,加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
(二)资助诚信问题
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各高校建立了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金贷款、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多元资助政策体系,但少部分学生存在资助诚信问题,例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有学生提供虚假信息以获得奖助学金、助学贷款;除此之外,存在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毕业后不按约定还款或恶意拖欠贷款的行为。可见,资助诚信意识缺乏问题需要高校予以关注。
(三)学术诚信问题
学术诚信亦是大学生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对学术诚信也非常重视,出台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格惩罚措施,在整治学术不端行为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但学生论文抄袭、代写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已经出现分工明确的成熟产业链,由此可见学术诚信缺失问题的严重性。
三、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个别学生存在侥幸心理
首先,高校学生对诚信认知与实际行为上存在偏差,即高校学生普遍认同“讲诚信”的行为准则,并希望人人都能以诚待人、诚实守信,但在实际行动上却与认知存在较大偏差。其次,少数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虽然高校出台了严格的惩罚措施,但总有学生抱着“试一试”心态,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考试作弊与学术造假。
(二)大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
目前,高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但是由于生活条件优越,致使学生自我为中心且不能吃苦。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高校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道德判断与评价能力,但在利益多样化的社会中,他们还缺乏坚定的意志力和自我约束力,因此在遇到问题进行价值选择时,偏向了有利于自己的一面,而忽视了诚信。
(三)高校诚信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目前,各高校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诚信教育,例如诚信主题作品征集、专题讲座、知识问答等形式,但相对而言,高校诚信教育依旧存在讲述理论知识、强调规则制度较多,活动形式不够新颖,实际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或者达到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个别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有少部分人存在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思想,因此社会上存在失信行为,比如产品造假、食品安全、借款不还……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仅影响着整个社会风气,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得个别大学生认为“不讲诚信有利可图,而讲诚信却吃亏受累”,从而在道德领域形成一种“劣币驱良币”现象,这是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外在原因。
四、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对策
(一)推进诚信教育制度化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诚信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诚信教育制度与工作机制,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学期始终,并做到有章可循。一是建立诚信承诺相关制度,通过建立规章制度、诚信公约、诚信守则等形式,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诚实守信。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学生建立信用档案,记录在校期间学习、学术研究、生活等方面诚信状况,作为学生的另一张“身份证件”,并作为学生参与评奖评优、发展党员的参考,从而促使生珍惜个人信用,维护良好信用状态。三是建立监督与惩罚机制,加强学生间诚信的监督,建立举报机制,对于考试诚信、学术诚信、资助诚信缺失等问题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
(二)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与文化修养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鼓励学生正确看待学习成绩、学术研究,教育学生认清学习的本质,使其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积极备考,以真才实学应对各类考试,同时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将诚信的外在监督机制内化为自我监管,从而形成自我约束。其次是,加强学生文化修养,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相辅相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会促使个人道德素质不断提升,而道德素质又是个人丰富文化内涵和全面发展的保障,因此,加强文化修养有助于提高诚信素质。
(三)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学生党员的表率作用
为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广大教师与学生党员的力量不可忽视,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文化知识,更要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诚信道德品质修养,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行为表率,以身作则,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营造优良校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1]廖志诚,林似非.论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治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60-64.
[2]苏日娜.内蒙古地区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22.
[3]徐仁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3(05):6-8.
[4]邓红彬,姚红.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No.235(01):133-134.
作者简介:
1、张琳琳(1982.7—),女,汉族,河北衡水,讲师,硕士研究生,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教育、资助育人与党建。
2、吴文国(1984.6—),男,汉族,山东济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方向:教育法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孙冬萌(1996.11—),女,汉族,河北衡水,讲师,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