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红色文化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传承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度重视革命传统教育和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青年学生成长的精神沃土和前进动力源。传承红色基因,既是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功能,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高中想政治理论课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红色基因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时代背景;意义;现状;努力方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推进,中国的发展也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来说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要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势在必行。革命文化作为厚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为筑牢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之基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力量。作为旨在立德树人在高中思政课堂,必须高扬红色文化,点亮学生心中的理想信念。
一、思政课弘扬革命文化的时代背景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指出,要“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团结、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革命文化凝结着无数革命先烈对民族复兴的奋斗历史,是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宝贵的思想资源,是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营养。然而,部分青少年学生对这段血与火的革命历史知之甚少、恍如隔世,如何防范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断裂的风险,是新时代学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弘扬革命文化,厚植革命基因,有利于青少年对中华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肯定,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在思政课教学中厚植革命文化,能激发青少年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基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强基固本。
(三)赓续红色基因,筑牢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之基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同心同德地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将传承革命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四)使思政课堂营养有味、鲜活有趣、真实有据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担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青少年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有充足的精神营养来精心引导与栽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史是一部常学常新、百读不厌的智慧之书,为立德树人、培土固基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营养。学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革命精神元素,通过革命精神的滋养,可以使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学生心中闪亮。
革命历史中蕴涵的革命故事是中国革命精神栩栩如生的展现,更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生动物质载体。通过讲解革命故事及其背后所蕴藏着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给学生以深刻的历史启迪,会让思政课堂更加丰满有趣。
实践教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留下的大量反映革命文化的遗址、遗迹和纪念建筑遗址,是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流动课堂”。回到历史现场,在革命文化体验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中让青少年感知革命文化的魅力、体验革命文化的力量,在穿越历史时空中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红色基因的种子,擦亮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三、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现实困境
红色文化对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看待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是二者有效融合进而增强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一)教师的红色文化底蕴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红色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真善美的种子,高中思政课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吸取红色文化中的养分,修炼自身红色文化素养,进而影响和教化学生,培养学生红色文化品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但在现实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本身对革命历史知之甚少,红色文化知识体系不够健全等因素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在课堂中对红色文化知识的获取和感悟。
(二)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充分
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就要深挖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但目前利用红色文化开展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停留在表面,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不充分。一是缺乏对红色文化全方位、多角度、系统性的梳理和理解,多数时候仅仅是点到为止。二是红色文化的实际体验机会过少,实际感悟不深。
(三)红色文化教育方法单一
红色文化在融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是以思政课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主,照本宣科,没有结合时代的特点,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重形式轻效果,学了理论、观摩了教育基地,但没有探讨、交流、反思,革命者的优秀品质如崇高的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并没有内化为学生心中的情感认同,更无法外化于行。
(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不足
红色文化蕴含着深刻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奋斗过程,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但在现实生活中,虽国家主张宣扬红色文化,但在中学生群体中仍普遍存在认同感低、理解偏差等问题。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作为为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更多的只是照本宣科,重理论教导轻故事引导、内涵挖掘;二是学校的红色文化氛围不浓,大多数学校的宣传栏重视教学理论、国家政策的宣传,却鲜少有红色文化的展示,红色文化的呈现仅仅是在艺术活动或某些特定的节日,没有形成常态化宣传的态势;三是目前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并存,“娱乐至上”等扭曲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尚未定型的中学生的价值观;四是在应试的压力下,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过分注重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实践体验。
(五)红色文化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思政课弘扬革命文化是时势所趋,要弘扬红色文化,既需要思政课堂发挥主阵地作用,也需要社会、家庭、各相关部门协调、整合红色资源,搭建传播平台,拓展传承渠道。但目前思政课传承红色文化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却是客观事实,家庭、学校、社会各部门各组织各自为阵、信息沟通不畅、资源未能共享等问题仍然存在。
四、思政课传承好红色文化的努力方向
(一)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修炼自身的红色文化素养
学校是红色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教师是学校红色文化的主要传播者。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一桶水,还要有长流水,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学习。
1.研读各类红色经典作品
一是研读红色经典读物,包括小说、人物传记、书信、诗词等,通过品读,忆峥嵘岁月,讲好中国故事,崇尚时代英雄,传承革命精神。二是观看红色经典影视,从不同视角领悟沉淀红色文化的精髓。
2.瞻仰红色教育基地
红色教育基地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可以使教师在与历史事件、革命人物、革命精神的对话中,不断进行触及思想、深入灵魂的反思与感悟,实现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蜕变。
3.参加红色文化培训
红色培训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素养,提高思政课教师政治站位和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培训,特别是高质量的培训,这样的培训往往有助于教师拓展红色文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完善教师的红色文化知识体系,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解读,坚定教师的红色文化立场,增强政治认同。
(二)深入研究挖掘,丰富扩展红色文化的内涵
首先,要挖掘革命人物、革命遗址、革命者书信背后的历史故事、所蕴含的革命道德、革命精神。做到以小见大,通过一个故事了解一段历史,明白一个道理,并引导学生明确生活中的践行方式。
其次,优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学生在课余实地参观,让学生的革命故事的发生地直接感受革命者的精神伟力。
最后,要加强红色书籍、革命书信、革命遗址的保护修缮工作,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物质载体。
(三)创新教育形式,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中国的发展步入新时代,思政课红色文化教育也应结合新时代新青年的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推动红色文化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一是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将红色文化如红色故事、红色影片、红色歌曲等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谈谈自己的感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二是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充分借助互联网、V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更直观生动地呈现历史事件和场景,让革命历史、英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加鲜活,使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革命历史的欲望。
三是积极拓展红色文化教育第二课堂,积极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参观活动,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直接感悟。
(四)注重价值观建设,增强中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认同
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要改变中学生对红色文化陈旧、肤浅的认识,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深化中学生对中华红色文化的认知,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红色文化传承机制
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功能,对培养和教育青少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努力推动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学校、家庭、社会协调联动的红色文化传播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在红色文化宣传中的领导作用,不断推进思想领导。政府应积极履行自身的职能,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完善红色文化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家庭和社会其他组织部门应配合好党委、政府和学校的工作。作为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主战场的学校,尤其是高中思政课堂,更应该主动扛起红色文化的大旗,不断创新红色文化传承的内容、形式,让红色文化的精髓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实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培养出无惧时代挑战、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知网 李梦嫄 《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研究》
[2]中国教育报 浙江嘉兴学院党委副书记 吕延勤 《思政课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3]浙江新闻网 谭劲松 《思想政治课: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
[4]龙源期刊网 《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11期 龙飞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与传承红色基因》
[5]知网 张超 《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中国教育报 李方祥 《革命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深厚力量》
[7]《学理论·下》2018年第08期 闫力 《浅析高校思政红色文化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8]参考网 陈静王 婉伊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素养修炼路径》
[9]参考网 李昌锋 汪琦 《研学红色文化 提升政治素养》
[10]参考网 冯定玉 《研读红色经典 传承革命精神》
[11]参考网 邵荣 《着力构建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新机制》
[12]人教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