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中数学引导式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引导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探究和总结的教学方式,其可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紧密且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教师的“引导”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在注重教师点拨和指导的过程中,真正地发挥出教师的领导地位。基于此,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推行“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中数学;引导式教学;教学模式;策略研究
前言
近年来,“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教学应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积极推行启发式、研讨式教学,以激发学生自主思维、创造能力。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其基本概念上提出:数学学习不能仅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而应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将其转化为教师的“再创作”。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应该以多种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发现与创造过程,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实施“引导式”教育的必要性
1.关于传统教育的思考
传统的高中教学方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教为主,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授知识,而学生只能服从教师的命令;二是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三是对教法的重视,对知识的直接灌输,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的忽略,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而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大多数学生的思考能力并不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表现得兴趣缺缺,而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则表现为难以下手,此种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
2.高中生的学习与发展对交互性的需求
笔者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不善于与教师、同学沟通,多数时间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其呈现出表达能力弱、思维能力弱、创新能力弱、交流合作能力弱等诸多特征。然而,高中生通常处于孩子和成年人的过渡阶段,其具备二者特征,对一切都有尝试的欲望,也乐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其对于学习交互的需求是很强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交互环境,并引导学生进行交互学习,由此为学生指明方向。
二、实施“引导式”教育的几点体会
基于数学教育实践,笔者归纳出以下引导式教学实践:
1.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学习知识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本质和联系。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现有的知识,发现、探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考能力。
2.启发学生的思维
不同的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思维能力上不同,教师的职责便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逐渐发展其具备个人特色的思维能力。以往固化的教学方式常常是向学生灌输知识与方法,使学生无暇思考,也就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有问题却不敢说、不能想,而教师也不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这就极大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切实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切实将“知识型”课堂转化为“思维型”课堂,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思考,这是现代教育观的体现,也是“引导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沟通和表达
语言是思想的外部表征,学生需要通过发现、思考和操作来进行沟通。目前的数学课堂多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式学习,这可有效发挥出“智慧共享”的功能,弥补高中生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问题。教师可鼓励同学们在小组里大胆地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事先组织顺序、总结重点,未曾正确表达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再次将其完整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让成员们互相补充,并注意引导的梯度,让学生有层次的表达。要想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就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讲。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习题的解题等多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协作的能力都会逐渐得到有效提升。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习完某一节、某一章、某一单元后,教师要让同学们回顾相关的知识,根据不同知识模块的不同学习目的进行归纳与总结,并由此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进行查漏补缺。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学生可将所学知识进行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网络,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可将每一节的知识都在课堂上进行归纳,一单元或一章可以安排写好的作业,并对各种优秀的作业进行评析,将最佳效果呈现出来,这是每个章节后面的总结与整合。
三、高中数学“引导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效率的提升、学习氛围的浓郁,可使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枯燥冗长,学习不再是一种“工作”,而是一种成就。通过引导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树立自信,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够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加强师生、生生情感沟通,增进班集体协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逐渐地缩短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师生在一个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和教学。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们在面对一些难题时,并非无所适从,而是积极与他人进行探讨、交流,寻找问题的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引导式教学模式可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此过程中有效培养其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学应从“知识型”转向“素养型”,引导式教学显然能够胜任这一点,而这也是身为教育工作者所应去探索与实现的。
参考文献:
[1]解娜.浅议高中数学“引导式”教学模式[J].高考,2017(33):86-86.
[2]冯晓梅.新课程标准、新教材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再思[J].数学教学通讯,2022(12):43-44.
[3]陈梅华.高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式合作法的应用分析[J].名师在线,2021(9):47-48.
[4]庄子娟.指向学生自主学习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