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插图在教学中的渗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在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学生通过读物中的图片来进行阅读,通过语言、图片等形式来表现自己的观察、发现、看到和思考,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7到12岁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必须依靠特定的物体和图像来进行理解,而插图则是对语言的解读,可以让图像更直观,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2021年,国家教育部发布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要把红色传统融入到新的教学内容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全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则是一门既具有工具又具有人文价值的专业,它选择了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经典著作和典范,而且,在小学课本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红色主题,并附有一定的插图,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材料,作为老师,要充分运用它们,让它们相互配合,达到“化人养神”的效果。
一、人物画类别:品味意象之美感
人像类的插画注重表现——一个人的面貌,塑造出一个人的神态,他们或从容、或精神饱满,都能把角色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教科书中有关革命文化文本的人像图解,一般表现革命伟人、领袖形象。因为小学生对历史上的革命形象并不熟悉,所以在文本中加入了人像的插图,让学生透过对其外貌、体形、服饰、背景等的观察,来认识他们的精神状态和身份特征,进而进一步认识这些角色,以进一步认识文本。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人物肖像的形式,向同学们描述自己的生活年代、社会背景和生平,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加深对角色的认识。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本关于李大钊的书,小学生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许还不认识李大钊,但编辑在这本书的题目下,插入一张李大钊的画像,李大钊的胡须很少,眼神也很严肃,他身穿一件破破烂烂的灰色长衫,显得很镇定,就像一首诗里所说的那样:“我的爸爸慢悠悠地离开了,我看见了他蓬蓬的头发后面的一张安详而和蔼的面孔。”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绘画感受到了人物的美感,从而获得了与自己融为一体的感觉,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角色的性格。
二、诗歌的意境类型:体味意境的美感
“意”美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一种,它指的是意象创造的气氛,是画家的思想与景物、意识和现实的结合,是美术的主客观要素的有机统一。诗歌意境类的插画捕捉了诗歌的主体形象,表现了诗歌的环境,创造了诗歌的气氛,有的凄婉凄婉,有的粗野奔放。插画家在绘画中把意境和感情融合在一起,把意境和意境融合在一起,把“意”和“境”相融合,使意境和意境达到极高的境界。在教师的讲解和插图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歌中的意境,从而提高他们对美感的欣赏和欣赏,理解插画中的意境,给他们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科书中,有关诗歌的章节大都附有相关的图解,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语言的美感,表现出一种虚实相生、富有生命律动的诗境,使同学更好地领会到作家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七律.长征》这首红色诗歌的教科书插图,是一副红色的红军在岷山上跋涉的画面,它的气势雄浑,符合这首诗的主题。岷山群峰环抱,下面是陡峭的悬崖,但是,红军们却一往无前,互相帮助,互相帮助,因为前方有希望,这是一种积极的、革命性的精神。诗情的恢宏与欢乐,与诗歌的威力融合在一起,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革命文化插图在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丰富的插画形式,体现了红色的文化内涵
教科书中的插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编者按照文本的内容选择了多种插图形式,例如:突出了对角色的描述,所提供的图片是人像,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红色的选段则是以故事为主,可以还原当时的情况,引人入胜。通过对教科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革命文化的插画中,大多数都是以一个故事的方式展现出自己的过去,而在这些作品中,大多数都是按照课本上的某个情节来绘制的,如果一个画面还不足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那么漫画就可以作为插画的补充。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漫画创作开始于上海,主要是以传统故事、典故和写实为素材,以简洁的文本剧本为基础,然后以短篇形式创作;其内容题材、艺术形式、连续幅面、发行的尺度都在持续的充实与发展7。以漫画的方式叙述了红色的历史,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条理清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增加了许多乐趣和色彩,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故事的本质,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与思考,从而涵括革命文化。“涵式”是一种积累的活动,让同学们透过图片和文本,感受到有意义的革命文学,体会到它的内涵,进而理解文本。
(二)充分运用插图,把革命故事写得更好
插图是一种具有辅助性作用的教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插图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科书中的精美插图,就像是一种“魔力的绘画语言”,与教科书紧密相连,它不仅是儿童成长的一种基本要素,而且对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不要让教科书的插画“孤单”,要充分发挥“图”的作用。不管是人物画、情景和事件等,这些红色的插图都蕴含着一段耐人寻味的革命历史。老师要充分利用插画的作用,利用插画的作用,把革命的历史说得更好,让学生了解历史,在学生心中播撒中国的红色基因,让他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让他们的基因得以传承。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部关于五位英勇无畏、宁死不渝的英勇故事。本文的插图描述了五大强者站在狼牙山之巅,不仅有画面的渲染,还有脸部的细微之处。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图片,描绘五豪侠的形象,猜测其心中所思;课堂上,在讲授过程中,利用五大勇士的图片,使学生理解其中的故事,并配上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共情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科技提升民族自信心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它集动画、文字、声音和图片于一身,它的直观性、交互性和动态性是其主要特征。小学儿童具备了形象性的思考能力,通过语音、颜色等辅助手段进行认知。多媒体是顺应了这种认识的发展趋势,把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变成插图和声音,刺激了学生的感觉,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环境声音。在研究红色文献的过程中,由于与时代不同,单靠文字、插图无法激起他们的全部情感,引发他们的兴趣,此时要充分运用各种多媒体资料,例如:用大量的红色文化图片,通过录像、录音等方式,向同学展示有关的历史,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他们亲身经历那一幕,更加震撼,更加贴近同学的心灵,使他们更加了解其中的主题,了解其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其中的精神,增强我们的文化信心,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2]闫立光.新时代革命文化的传承:价值、困境及推进路向[J].社会科学战线,2021(2):262-266.
[3]章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商亚敏.论元代文人画的意境美U].艺术百家,2013,29(A02):25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