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教学设计依据的几点思考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罗丽平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23期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推动了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本文仅从道德与法治教师视角,探讨教学设计的几个主要依据,阐释教学设计要立足新时代,坚持以“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要依托新课标,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面向少年儿童,精准理解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依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少年儿童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一提法表明了今后一段时期内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总体发展方向,为思政课开启新一轮综合改革、实现内涵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不仅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了原则要求,而且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确定了主攻方向,明晰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框架。202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引,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教师参与教学改革、高质量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迫在眉睫。教师参加教学改革的路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仅试图从道德与法治教师视角,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各种因素和条件,创新教学设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立足新时代,坚持以“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

1.时代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背景,是思政课教师完成育人使命、创新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坚持“八个相统一”。即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相统一”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既是对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宝贵资源;又是对思政课的重大问题和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刻回答,对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意义重大。

思政课意识形态属性强,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虽然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具体课程目标不同,但课程整体目标是一致的,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旨在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思政课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以“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体现社会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映国家发展的新貌和时代特征。

2.教育政策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教育政策文献,体现了国家对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样是思政课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依托新课标,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基本依据

思政课程内容主要由课程标准来规定和承载,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以其为基本依据,领会其精神实质,熟悉它的相关规定。

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与原来课标相比,进一步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定位,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在课程性质的表达上,更充分、直接地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和思想性;就课程理念而言,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解决立德树人和思想引领问题,而思想引领则是指要把核心价值导向的问题充分落实在教育当中;课程目标设置则更加详细,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有效落实和呈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

2.教学目标依据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新课程标准增加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这就意味着新课标主张以素养目标为基础来设计教学目标,而不是按照原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来写。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适应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引起重视。要懂得按照五大核心素养来设计教学目标,落实完成基于素养培育的教学任务。例如,教师通过对本地特产、民族风情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家乡文化,形成家国情怀,就是在讲政治认同。所以,这条教学目标应该这样撰写——政治认同:品味家乡特产、感受民族风情,逐步形成家国情怀。以这样的方式去设计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达成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三、面向少年儿童,精准理解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

1.直接依据

课程内容由课程标准规定,由教材具体体现,教材是教学设计的直接依据。离开了教材的教学设计,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明确一体化建设对课程设置的影响,建构一体化思维和特殊性思维相统一的思维理念,既要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又要从自己所教学段所处位置出发,精准理解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

总体上说,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分四个学段,每个学段都包括了生命教育、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国情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都注重以德育人、以法护人,循序渐进,关注学生在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方面的成长。具体来说,每个学段内容又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第一至三学段分别对应小学1-2年级、3-4年级和5-6年级,第四学段对应初中7-9年级。小学学段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道德启蒙,引导少年儿童认识国情,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公民意识,尤其是在一年级注重对儿童进行入学教育,帮助儿童适应学校生活,启蒙道德情感。初中学段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则进一步引导少年儿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立志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学对象依据

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少年儿童,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引导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就必须运用好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因此,教师构思教学设计必须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经验,合理取舍教学内容。例如对于一年级上册第1课《开开心心上学去》教材范例“新书包”的取舍,编者是要以书包为切入点引导儿童感受小学生与幼儿园小朋友之间的明显变化,从而初步建立一种身份意识:我是小学生了,进而引导儿童过更健康、更文明的生活。教师课前要了解儿童经验,如果儿童在幼儿园时就使用过书包,就要转变思路,寻找设计更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堂教学切入点,引导儿童在自己正在过的生活中主动、积极地学习。

在一体化背景下,要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师还要根据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方法。学者高国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果,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身心成长情况,找到适宜他们接受的叙述话语和活动方式”。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清楚认识到:小学学段教材内容以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导,以启蒙性内容为主,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强调少年儿童的所见所闻;初中学段教材内容虽然仍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但逐渐让抽象思维占主导,增加了理论观点,增强了思辨性,以体验内容为主,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强调少年儿童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师要懂得结合学生实际积极运用活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侧重学生的活动体验,例如小学学段可多设计游戏、对话、猜谜、歌曲等活动,初中学段则更适合多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通过活动体验帮助学生获取生活常识、指导生活实践。

四、结语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学任务圆满完成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教学设计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受国家和时代发展需要、课程标准制定、学生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思政课教师要站在一体化的高度,以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为指导,细研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内容、教学环节和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Z].201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孙彩平主编《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基于全国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5.高国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5)

[作者简介]:罗丽平,1973年6月,女,汉,广西永福,教育硕士,讲师,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教学与研究,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