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质增效

易从贵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42期
宜春市画眉小学 336000

摘要:教师应从双减政策的实际内容和核心思想出发,探索提质增效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在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数学课堂、作业模式和服务体系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多元发展的目标,养成热爱探究和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建设提质增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者和观察者的工作,维护学校的育人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优质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实现减负目标。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提质增效;可行措施

前言

在双减背景下,从优化课堂模式、完善作业系统和健全服务体系三个主要角度,利用以学促教、以趣引学、以境入学、以导助学等措施探索数学课堂教学路径,以设计分层作业、布置实践作业等措施研究作业设计的有效方法,并以建设线下活动体制和建构线上服务平台等措施探究课后服务的便捷路径,以此实现双减教育背景下提质增效的教育目标。

一、优化课堂模式,初显提质增效目标

(一)以学促教,了解学生需求

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遵循以学促教的原则,借助学情调研表、学习纠错本、课堂观察表等道具和素材,记录学生在数学课堂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不足等,以数据化、直观化的形式展现出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真实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估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依据,定期对上述素材进行核查和分析,以此了解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需求,从而调整课堂中的教学对策。另外,教师既要提前做好学情研读工作,也可以在数学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即时表现,找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薄弱点,据此设计具备启发性和引领性的数学问题,激励学生于课堂上展开思考和探讨,综合运用现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他们也能于课堂之上提升思维反应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反应及时记录在课堂观察表中,为后续展开教学总结和反馈工作做好数据储备工作,以此优化双减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模式。

(二)以趣引学,优化导入形式

教师可以遵循以趣引学的原则,利用趣味化的游戏、故事等方式,发挥导入艺术的作用和价值,优化课堂导入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听数学故事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历史文化和数学概念的衍生历程,并通过多元互动、主动思考等步骤明确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在这样生动活泼的课堂导入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愈渐集中,为达成“敲在学生的心上”这一目标做好准备。而在学生的兴趣明显增强时,教师应充分把握住这一黄金机会,提出具有开放性的教学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合理猜想,猜测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结论等。当学生提出主观猜想后,他们便能对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充满期待,自然而然地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借上述导入形式,学生不仅能够在趣味化的游戏、故事等类型的导入形式中产生学习兴趣,还能通过合理的联想和猜想,将内心深处的疑问和兴趣融入学习实践中,在手脑并用的情况下逐步验证问题的答案,从而于课堂上达成提升学习质量和总体学习效率的目标。

二、健全服务体系,落实提质增效目标

(一)建设线下活动体制

近些年来,活动型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得到凸显。在活动型的数学课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皆会有所提升。对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从课后服务的角度入手,建设线下活动体制,充分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开展趣味化、合作化和探究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口算竞赛、实地测量、接力运算等不同的活动中巩固和运用课内学习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另外,在线下课后服务活动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让他们以自愿分组的方式,进一步讨论和探究课内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并实时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据此给出可行性的建议或意见,帮助他们突破思维的限制和约束,从而真正契合双减的要求。

(二)建构线上服务平台

从双减政策中“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的实际要求出发,在健全课后服务体系的工作中,教师可以建构线上服务平台,利用校园内网、钉钉直播APP以及微信群组等途径,与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沟通和交流,针对课内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导学生勇敢地提出见解,辅助他们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增强他们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再者,在线上服务平台上,教师也要借助实时评论栏、意见反馈栏等,及时收集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自主学习阶段遇到的困难,作为集中教学和解答疑惑的素材,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开启线上免费服务活动。除以上措施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线上平台中的弹窗、资源储备库等功能,为学生布置简洁的测验题目,让他们在即时测验中巩固知识、发展创新思维,并能针对性地解决某一个数学问题。至此,提质增效的目标便能在小学数学教学系统中落实。

三、完善作业系统,达成提质增效目标

在因材施教理念以及双减政策中“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思想的指导下,为达成提质增效的数学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着力设计分层化的数学作业,利用课堂教学时制定的教学观察表以及学生以往完成作业的真实情况,对学生主体合理分层,使得他们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有针对性和难度适宜的课后作业,而针对分层后的学生群体,教师可为其合理搭配数学作业,使得他们的综合实力与所获得的作业能够相对应,这样方可调动起他们解析数学问题、完成数学作业的热情。此外,在分层作业模式中,教师也应激励学生以梯级闯关的形式,待他们完成上一级的作业后,可以根据主观意愿自主选择是否挑战,进而完成更高难度的作业。针对学生在这一作业模式中表现出的真实学习能力,教师便可对作业整体内容和形式展开修正工作,以此完善作业的模式,向着提质增效的总体教学目标迈进。

结语

让学生在以学促教、以趣引学等为基本特征的数学课堂和分层化、实践化的作业以及线下线上课后服务活动中,接受专业化的引导和教育,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真正达成提质增效的目标,为小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材料和良好的学习空间,强化其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任卫兵,戴国军,喻聪慧,等.守常固本,推陈出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新实践研讨纪要[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1(6):21.

[2]梁静.精设教学环节打造高效课堂——谈“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再建[J].课程教育研究,2021(42):11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