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心理绘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董一帆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3年2期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影响着其未来成长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增大,小学生也产生了心理问题并加大行为差异。基于此,小学教育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的手段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中,心理绘画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简单阐述了心理绘画及其重要作用,从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创新融合等方面分析心理绘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打开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自由表达内心想法、情感。

关键词:心理绘画;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绘画概述

心理绘画隶属于艺术治疗领域,指的是主体通过绘画抒发个人想法、情感,从而发掘真实自我。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理解心理绘画:

广义上,心理绘画是主体通过绘画发泄个人情绪、抒发个人痛苦的一类治疗活动。狭义上,心理绘画是心理治疗人员通过分析主体的绘画作品,如绘画顺序、表现等,帮助主体了解自身、发现问题,从而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健康发展。绘画是心理表达的一种重要工具,能反映主体的潜意识、情绪以及各类心理信息。心理绘画治理起源于18世纪,最初用于治疗精神病患者。18世纪初期,心理绘画主要用于诊断精神病。19世纪末期,随着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绘画领域迅速发展,并且根据儿童绘画发展阶段与研究结果,制定量表。由此可知,西方国家的心理绘画治疗起源时间早、发展时间长、研究成果丰富,在青少年心理创伤治疗等方面有着显著成效。

我国对心理绘画治疗的研究时间比较晚,但是仍取得一定成果。初期,主要研究各类理论知识,随后开始进行实践探索并取得一定成就。相关领域学者认为,心理绘画治疗在诊断、评估与解决心理问题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心理绘画治疗还能用于灾后学生心理疏导等[1]。

心理绘画治疗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如投射理论、大脑偏右化、建构主义等。

二、心理绘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一)突破材料、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相较于团体游戏等常规心理教育活动,心理绘画的优势更强。学生绘画时,能通过颜色、线条、图形等表达心理需求、展现心理状态。同时,心理绘画能免受材料、空间等因素限制,方便教育者组织与学生实践。如,教师可自主选择绘画时间、场地、方式等,若条件允许,学生可长时间坐着绘画,若条件不允许,学生可短时间简单绘画。而对于绘画材料,教师与学生可自主选择A4纸、彩纸、蜡笔、铅笔、墨水等。多种多样的绘画材料、简便的绘画条件,能快速、高效地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完成教育任务[2]。

(二)叩开学生心灵大门

随着小学教学推进,从前运算到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开始具备逻辑思维并积极探索世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其坚信“泛灵论”,世界万物都有生命。同时,小学生还非常喜欢涂鸦,无论是随意涂画还是课堂走神时的绘画,都体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若教师重视此类涂鸦并进行深入分析,能叩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3]。

(三)治愈学生的心理创伤

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更强并开始思索自身,其绘画往往与自身感受、思想与各类现实问题相关,艺术表达具有强烈的控制性。在教师的指导下绘画,能帮助学生发泄情绪、提出问题,从而治愈学生的心理创伤[4]。

三、小学生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一)自我意识薄弱,拖延性强

互联网信息时代下,电子设备及网络正式进入到学生生活中,影响着学生思维与行为。多数学生的课下活动从做活动、玩游戏、阅读变成了玩手机,降低了学生的记忆力,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一方面,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课堂知识变得枯燥无味。另一方面,习惯于碎片化生活后,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思考、学习与解决问题,拖延性非常强。遭到家长或教师教育后,容易形成厌学心理[5]。

(二)自卑心理强,行为偏差

当前,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加大,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往往会出现父母过于溺爱孩子,陪伴时间少等现象。一方面,父母双方工作忙碌,由长辈照顾孩子或交由第三方托管机构。长辈能精心照顾孩子,第三方托管机构能为孩子提供生活、学习上的帮助,但是二者都缺乏心理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希望通过凸显自身不同,显示存在感,获得教师、同学的关注。另一方面,因家长与孩子长期分隔两地或相处时间少,其安全感弱且缺乏自信。

(三)心理压力大,人际关系弱

随着二胎、三胎政策逐步开放,二胎、三胎家庭变多。为照顾弟妹,家长没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关心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帮助其解决问题。当孩子日常表现、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时,会遭到家长的批评,提高了其心理压力。同时,随着小学教育推进,学业增多、作业变多,周末还要参加各类兴趣班,减少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时间,逐渐形成了自闭、胆怯的心理状态[6]。

四、心理绘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个体辅导,善用心理绘画

1.采用舒适的教育手段,突破学生的心理防线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个体辅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受学生年龄、身心发展阶段特性以及个人性格等因素影响,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容易遭遇各类问题,也会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访问者。如,表达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抗拒与戒备心理强的学生、教育过程中产生抵抗心理的学生等。无论是何种原因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教师都应该采取正确的手段突破学生的心理防线,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问题。其中,心理绘画就是一种非常有效方法,能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情感等。“房树人”的成功率非常高,其操作简单、表达直观,教师能利用HTP探析学生的性格、人际关系等。教师应为学生准备白纸、铅笔以及彩笔等,提醒学生:在画纸上画出房子、树木与人物,不拘于数量、颜色等,然后为此幅作品起名。学生绘画时,教师不能干扰、截停,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安静的绘画空间。绘画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简单介绍这幅作品并解释绘画理念、内容以及起名原因。在交流画作过程中,教师能通过意象察觉等资料,分析学生心理并提出教育对策[7]。

2.采用轻松的教育方法,抚平学生的心理创伤

采用心理绘画治疗方法后,教师能感受到:一幅简单的画作能胜于无数话语。尤其是学生遭受痛苦经历或不美好事件后,通过绘画能抒发情绪。而教师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手段,能有效处理学生的应激反应,抚平学生的心理创伤。

如,遭受痛苦经历或不美好事件后,教师引导学生绘画,让学生将心情、情感以及感受到倾注到画作中,让学生发泄痛苦、悲伤等情绪,在同教师解释、交流过程中,寻求自愈方法、强化自愈能力。阴霾笼罩下的心理世界,绘画宛如一扇小窗,能敲开学生紧锁的心房,让阳光倾泻而下。

(二)团体辅导,鼓励学生进行绘画表达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辅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立足于小学教育实际可知,学校中缺少充足的心理教师,由此应将重点集中于学生团体辅导,借助团体关系、力量等,解决一些简单、微小的心理问题。教师应正确发挥心理绘画的作用,弥补语言沟通的缺陷,让学生自主发觉心理问题,帮助学生降低心理压力。

1.真实表达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其语言表达能力弱、逻辑不清,所以可通过绘画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借助直观、趣味的画作,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例如,教师可设计“送给家人的礼物”“你眼中的学校”等主题,让学生画出最想送给家人的礼物或最喜欢的校园一角,绘画过程中,学生可加入各类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用心的思考与绘画,最终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态并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8]。

2.丰富表达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其具备一定思维逻辑及自主意识,开始思考世界与自身的关系。在此阶段,教师应多样化绘画形式,从多方面、多层次掌握学生心理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例如,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可设计“九宫格”绘画游戏,让学生思考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用一类意象形容,如动植物或某类物品等。随后采用“奇迹技术”,让学生思考哪种“奇迹”能帮助自己解决困难。经过一系列思考与构建后,将问题—奇迹—解决问题的过程画到九宫格中,让学生捋清“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让其正视困难,而非逃避。

3.直接表达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具备基础自主意识并处于思考、接受外界意见的重要时期。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理解难度高,所以教师可设计具象化的绘画活动,并将随意、散漫的绘画转变为富有条理性、逻辑性的绘画。如,让学生制作“家庭图谱”,从三个方面绘制:

(1)家庭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是谁?

(2)你最喜欢/不喜欢他们哪点?

(3)他们为家庭做出了什么贡献?

通过绘制图谱,能让学生从多角度看待家庭与家人,明白家人的不容易及贡献,优化亲子关系[9]。

(三)创新应用,融入多样化的心理教育元素

若仅采用绘画一种形式,会消磨学生的耐心与积极性。由此,教师应引入手抄报、动画片、电影等元素,例如,为学生播放《魔法满屋》后,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观影体验等。还可将文字表达融入到画作中,让学生分享感受与经验[10]。此外,大多数小学生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教师还可将心理绘画与日记相结合。一方面,日记能让学生用文字与绘画发泄情绪,表达途径更加多元。另一方面,绘画能弥补传统日记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不足,小学生识字有限且表达能力不高,可用色彩、线条等抒发个人感受。同时,心理绘画日记具有制作简单、理解方便等优势,能深入到小学语文、美术等课业中,教育效果更佳。

(四)家校合作,打造专业团队

对于小学生来说,亲子关系非常重要,既影响着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也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日常学习与生活等。教师可借助“家长与学校”等专业平台开展“儿童绘画与解读”等活动,让家长带领孩子绘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画作内涵,通过“最重要的家庭成员”“心中的家长”等主题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情感、情绪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从而畅通亲子沟通渠道,让亲子关系更加密切。

想要真正发挥心理绘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必须打造专业的团队。应邀请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鼓励各级教师积极参与,通过参加关于心理绘画的理论讲座、案例分析等活动,获得前沿知识、掌握有效方法、分享优秀经验,最终打造一支专业、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能通过分析画作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心理健康问题,接纳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现实案例等,认识到心理绘画的重要价值,加强理论支撑。

结束语:

综上,相较于常规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心理绘画的作用更强、效果更佳,能让教师掌握学生的潜意识及真实情感,明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学生绘画时,能放松心情、消除戒备,利用色彩、线条、图形等表达真实的想法,还能宣泄情感、抒发痛苦等。由此,教师应针对个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不同的心理绘画教育手段,引进电影、手抄报等多种元素,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寻慧君.绘画表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22(8):38-40.

[2]许红杰,张先义.绘画表达艺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22(2):85-87..

[3]陈璐.绘画治疗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用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1(42):153-154.

[4]曾鸣.心理绘画日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读与写,2020,17(4):18.

[5]邬必花.心理绘画日记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9(4):32-33.

[6]王珊珊.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分析[J].家长(上旬刊),2019(10):156-157.

[7]王娟.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0):108-109.

[8]吕秀芳.绘画表征在农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情感读本,2022(15):22-24.

[9]李平波.浅析绘画疗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1(20):233.

[10]徐玲,葛亚红.浅谈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9(15):91-9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