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设计

霍宇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3年3期
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教研室河南省开封市475000

摘要:小学科学作业具有一定的难度,将会增加学生完成作业的压力,不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基于此,本文围绕课前作业、作业比重、内容布置、学习兴趣、实践方法五个方面对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设计展开分析,对作业的数量及难度进行控制,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够独立自主完成作业,发挥出科学作业的实践价值,达成“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指标。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科学;作业设计

引言:“双减”背景下,作业内容需要进行精心设计,取消非必要的作业内容,避免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业。小学科学作业注重实践性内容,减负与提效是作业设计的核心,设计具有探索性的作业内容,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作业的趣味性,缓解学生完成作业时的压力,保障学生能够高效率完成作业,实现作业内容的科学管理。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设计原则

小学科学是实践性较强的科学,作业完成的难度一般较大,在丰富的作业内容下,需要消除毫无价值的机械性作业,合理对作业内容进行设计,提高小学科学作业的减负效果。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设计原则如下:第一,减少作业的数量。小学科学学习重点在于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而不是作业数量本身,需要在作业数量上进行优化,避免安排一些能力提升不高的作业,消除学生在作业数量上的压力。第二,降低作业的难度。作业内容设计应视难度而定,确保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性的作业,不仅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还会增加作业的难度。第三,提高作业效率。实践性作业具有效率上的要求,确保学生能够又快、又准地完成作业,减少科学作业对业余时间的占用。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

(一)做好课前作业安排

“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作业设计应具有灵活性,需要做好课前作业的安排,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将预习部分作为课前作业,在课堂教学上以实验为主,将课后实践性作业转移到课堂上。借助课前预习可对课堂时间进行压缩,避免将过多的内容推延到课后,以此来减少课后作业的数量。课前作业在单元式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需要掌握好课前内容的难度,重点在于学生预习中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记录,在课堂中解决对问题的疑问,保证课堂教学能够事半功倍。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整体理解,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学习能力,掌握正确的科学分析方法,将课前预习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使实践性作业能够提前展开,并且可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检验[1]。

(二)降低课外作业比重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降低课外作业的比重,掌握作业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作业内容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将提高学生能力作为实践性作业重点,实现作业质与量的合理安排。实践性作业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并不是作业内容越多越好,过多的作业比重适合科学的学习,而且会加大课余时间的占用,将会影响到学生对科学实践的认知,甚至会失去对科学的兴趣。“双减”背景下,降低实践性科学作业比重具有必要性,需要遵守“少而精”的设计原则,将作业比重控制在较低水平,采用大量作业实践并不是良好的教学方式,将会导致科学作业设计失去重点,过多的作业内容将会影响到作业的完成质量,不利于课外作业时间的掌控,发挥出作业比重的控制效果。

(三)精心布置作业内容

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需要进行精心布置,在作业中融入真实情景,结合实验现象探究本质,保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作业内容布置遵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确保内容上具有实践意义,在作业实践中遵守一定的流程,确保精心布置的作业内容发挥作用。作业内容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探究思维,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情景进行再现,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到科学实验。作业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采用生活中的常见物进行实验,如小苏打与白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两者属于厨房中的常见材料,学生可以在家庭中进行实验,作业内容上更易于实现,而且实验时间不会超过5min,学生将不会产生学习负担,简单易行的作业内容更具有实践意义[2]。

(四)激发学生作业兴趣

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设计应具有趣味性,全面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在愉快中完成科学作业,提高学生对作业的期待感。科学作业能够让学生的获得成就感,使其对科学保持饱满的热情,在科学实践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实践性作业设计注重单元知识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分析能力,在实验中不断克服困难,对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行巩固。趣味性科学作业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内心需求,使其保持对科学的学习动力,在作业布置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内容,逐渐达到科学作业的设计目标,基于兴趣促进学生能力上的提升,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实践上的自信。

(五)掌握作业完成方法

小学科学作业需要注重完成的效率,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保证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流程完成作业,降低不必要的时间消耗。科学作业布置前,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明实验方法,采用规范的步骤进行操作,对于复杂的实践性作业,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亲自演示,防止学生在课后作业中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造成时间上白白浪费,消磨学生的学习精力。实验方法直接影响到实践结果,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分析作业的重点与难点,确保学生失败后能够迅速找出原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实践性作业的探索价值。基于单元教学实践要求,作业设计上应具有层次性,方法掌握上应循序渐进,不断巩固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需要采用精细化的作业设计策略,合理对作业内容进行安排,减少作业内容的数量,将作业尽可能在课堂上完成,降低课后作业的数量要求。作业内容上应增加学生的沉浸感,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尽情体验到科学实践的乐趣,而不是仅针对作业完成的本身,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业。

参考文献:

[1]周敏.聚焦双减政策下的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的实践性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1):3.

[2]熊小平,吴永凤."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的"三化三策"[J].教育科学论坛,2022(11):6.

作者简介:霍宇,1977年07月,女,汉,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河南省教育学院,数学教育及数学应用,本科,工作单位: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教研室,职称: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科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