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以“个性化文创形象的盲盒”推广传统文化的探索
摘要:随着传统文化与盲盒形式相结合的文创在市场上的“出镜率”的大幅增加,通过盲盒来推广传统文化已经是各大博物馆的重要方式之一。盲盒玩具由于其较低的单价、成功的营销模式及年轻化的审美设计而受到广大年轻群体的追捧。文章将与甘肃省博物馆关于“马踏飞燕”的新文创做为案例,围绕着这一个性化形象文创与盲盒相结合,各自阐述其特点与应用于推广传统文化可能性中的探索。
关键词:个性化形象;盲盒;传统文化;推广策略探索
一、盲盒现状分析
1.1盲盒的概述:
盲盒是日本福袋产品,而后发展出了“扭蛋”产品,早90年代中国的“集卡”营销也可以算上是盲盒的早期形式,现在所见到的盲盒可以说是“扭蛋”“集卡”等的进阶版本,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盲盒主要依靠“明星”流量,因为没有深度的内涵文化和故事背景作为依托,所以会高频度的推出新款造型、新的系列来维持消费者的粘性。
1.2商业模式:
利用IP形成联名跨界合作,达到变现目的,推出系列IP形象所形成的系列产品备受年轻人的追捧,知名游戏、动漫IP及各大博物馆等也选择盲盒作为自己的周边衍生品推广,可以轻易重复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甘肃省博物馆所推出幽默、诙谐等个性化的文创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极力追捧,甚至一时出现了无货可卖的状态,火爆程度可想而知。这种打破原有模式的新设计,反而会让大家觉得眼前一亮,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再形成系列IP与盲盒相结合,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特殊联系,唤起消费者的感情共鸣和文化共鸣。从消费者购买需求来看,大多消费者购买盲盒是因为享受打开盲盒本身的未知性乐趣。
二、传统文化在盲盒上的应用
2.1研究价值
从盲盒的发展过程可以也得出一个“跨领域融合”的概念,初代的盲盒结合了自动售卖机、动漫产业以及“福袋”的营销模式,可以看作科技、文化与商业市场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以此,中国的文创产业若仅仅就文创谈文创是不够的,也应充分把握好跨领域融合,做宽领域结合及深层次的挖掘,充分把握民族文化要素,把握各地区传统文化遗产开发,对民族文化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发和衍生,才能更好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继承,支持区域经济升级,协助“文化+”战略,促进文化产业、旅游业等带动区域经济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利好。
2.2传统文化的应用
鉴于盲盒在当下市场的火爆销售,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让盲盒成为推广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是十分值得探究和尝试的。由于盲盒与传统文化在各方面的巨大差异,要在保证二者优势的前提下实现双向赋能,就需要针对二者的不同特点,扬长避短。一方面部分传统文化虽然包含具体的实物形象,却因为年代久远,其形象早已脱离当代生活,表现出的审美取向也与当代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只有抽象的表现形式,如一些思想理念、民间习俗等,久而久之更无法被当代人们所了解。因此,要想通过盲盒玩具很好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来,具有相当的难度,需要设计者找到二者最佳的结合点,通过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流行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以当下鲜活的审美特征,对其进行重新表达,从而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合理活化与推广。
三、个性化文创形象与盲盒之间可能性的探索
3.1个性化文创
铜奔马,我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杰作,是马踏飞燕玩偶的原型,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件文化的造型都有大概的了解,很多城市的火车站或广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甘肃省博物馆设计团队做出了一款十分优秀的文创产品,将它独特的特点保留再设计,抓住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再将它卡通IP化,亲民且更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计师通过“审丑”文化对铜奔马再设计,这里的“审丑”并不是贬义词,就是利用与原文物造型之间的反差感,可能会给大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色彩的应用上也非常贴合现在“绿码出行”的现实生活,瞬间有拉近了文物与大家的距离。丑萌的IP形象,确实是引起了网友们的轰动,极大地带动了甘肃省博物馆的游客到访量,甚至预约排队都排到了三天之后,这也是文创产品所带来积极的影响。
3.2文创个性化与盲盒结合的策略探索
盲盒风行与现代大众消费心理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与发展,大众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呈现个性化的特征。考察当前的盲盒玩具市场不难发现,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盲盒玩具在其设计方面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审美年轻化。总体来说,这些盲盒“爆款”都在不同层面上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和价值观,在它们的设计中,或多或少地都体现出了时下年轻人追捧的一些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反映为形象方面的特质,如“萌”或“搞怪”;
大众沉迷消费、崇尚消费主义是大众消费欲望膨胀的现实反映,消费者消费攀比、随大流消费等情况屡见不鲜,从众型、炫耀型消费行为实际上表现出现代消费群体的空虚。虽然利用消费者炫耀心理进行盲盒营销不失为明智之举,不过从社会发展、消费者自身来说,从众型、炫耀型消费是不健康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
盲盒的炙手可热可归纳以下几点原理供文创产品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借鉴:(1)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和定位,能够主动精准化客户;(2)跨领域融合。盲盒的设计融合了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符合乃至引领消费者审美;(3)产品开发充分且及时。以系列推出,有较好的品牌识别性和消费者粘性;(4)从人心理和生理出发,设计出的符合当代人消费观的营销策略,有效的维护了客户忠诚度;(5)游戏性、趣味性。让消费者通过物质消费上升到精神消费,从中获得满足感、幸福感。而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中,由于民族文化具有区域整体共性,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因各方面原因作为文化的活态载体的居民的作用未得到充分重视,以至于产品开发雷同现象严重,对期望通过文化资源的生产性转化以产生经济效益的目标产生严重的影响。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标识,其传承和推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不破坏其内核和基因的前提下,使用时下流行的媒介对其进行重新包装,是实现其推广目的的可行手段。盲盒作为时下年轻人欢迎的产品形式,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效推广手段。尝试将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传统文化推广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个性化形象的文创产品与盲盒的结合是可行性很高的一次尝试,相信带给大家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心理体验。
参考文献:
[1]多元、融合、跨界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模式研究[J].周笑盈,魏大威.图书馆.2020(06)
[2]互联网传播视域下“盲盒热”消费心理分析[J].季如意.东南传播.2020(01)
[3]盲盒遇上IP消费:双向赋能或引爆千亿市场[J].苏沐晖.新产经.2019(10)
[4]全媒体传播让文物“活”起来——析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传播中的媒体作为[J].雒国成,张平,凌中.新闻战线. 2021(09)
[5]七大博物馆:这些千年“戏精”在抖音玩嗨了![J].杨一顺.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8(07)
作者简介:魏尚峰,1998年5月27日,男,汉族,甘肃省白银市,硕士在读,艺术设计方向,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