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科技翻译中术语变体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科技翻译中,正确处理好科技术语的翻译是影响翻译准确度的重要因素。研究术语使用的实际过程中产生术语变体的原因,即时间推移、地点转变、地域相隔、翻译领域规定、政治文化差异、语用差异和规范化差异,针对性提出译者翻译对策,充实术语学发展,提高译者处理术语变体的准确性,加强译文整体的正确度。
关键词:术语;术语变体;科技翻译;科技英语;译者对策
1、引言
在向西方国家科学技术、风土人情、意识形态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发现科技翻译对于个人乃至国家间深入交流的重要性。科技翻译已然逐步走入多数翻译学者的研究领域。科技翻译是技术性、专业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应用翻译。其中,术语是科技翻译中的重点所在。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称谓的集合,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是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因此,科技术语翻译水平的精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篇文献的科学性、可读性和传播性。在此,有必要对“术语变体”现象做出定义:“术语随使用群体的不同而不同,也随使用时间和使用地域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的术语形态称为术语变体”[1]。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术语变体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梳理对策,以期达到帮助译员做到缩小术语变体导致的语义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翻译准确度的目的。
2、术语变体的成因
术语与变体密不可分。术语是对已知事物的命名,是通向未知的基础,往往成为一个学科乃至整个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节点和衍生点。变体则是术语的延申,是术语在被使用过程中或有意或无意的表现形式,是抽象的。术语变体可能会伴随着术语随着时间推移、地点转变、地域相隔、偏好差异、政治文化差异等的现象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术语变体是翻译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差异现象。
2.1时间推移
在科技或非科技文章中,“术语变体”产生的原因都多种多样。面对推陈出新的术语变体,翻译理应尽可能地控制术语变异,但术语在专业交流中常常由于使用场景,使用方法不同而存在必然差异。《术语变体研究的多元视角》中提到:术语变体类型主要有六种,分别是历时型变体( dia-chronic variant),共时型变体( diatopic variant),方言型变体( diastratic variant),偏好型变体( idiosyncratic variant),及情境型变体( diaphasic or stylistic variant),体裁差异型变体( diamesic variant)[2]。其中的历时型变体就是因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原本含义的术语变体。例如“打的”一词,无论是谁都知道是乘出租车的意思,然而“的士”一词被怀疑是上个世纪英占时期外来语言对于香港本土词汇的冲击和挤入,是帝国主义侵略的象征,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此词便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转而变为更常见的“出租车”。但自始至终,它所对应的英文单词都只会是“taxi”。
2.2地点转变
共时型变体能够很好地体现由于地点的转变变化的术语名词。共时变异是跨越地理区域的语言变化。在同一时间内,两地使用的同一术语很有可能会是不同的形态,就被称为是共时型变体。例如法国一直致力于将英语术语法语化、本地化。自1970至1973年就有近2000个英语词被法语化,在策略上,过去的重点是提出法语术语来替换外来词,而现在则注重前瞻,着力用法语来解释和命名那些“人们尚不熟悉但使用范围势必会扩大的新概念、新现实”,以“防止外来术语进入使用”。[3]在相当一部分的英语术语被法语化后,我们可以想见的是,未来这些术语变体可能会与在英国本土境内生根发芽的术语产生相当的不同。同时人们也应注意到,在英语术语传播到法国后,其法语词汇也可算是一次术语变体现象的发生。在研究共时型变体时,不能仅注意此类术语或其变体,而应该更加关注同一时间两术语之间的联系或异同,及它们对整个术语世界产生的影响,即部分对于整体的联系,而非它们随时间的推移在历史中的发展方式。
2.3地域相隔
与地点不同的是,地域方面的术语变体更加注重地理方面意义的隔绝,强调因地域相隔、对术语的使用方式不同从而产生的术语变体。方言型变体即是对于此类现象的总结。以台湾为例,有一词“朝会”,该词源于古代,指诸侯、臣属或外国使者朝见天子。在平日里人们很少会有使用该词的机会。而现今,“朝会”一词在台湾还被广泛使用,但意义已经有了变化,是指台湾学校的例行活动,一般在中小学开展,学校利用一小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事教育、常规教育、养成教育、榜样教育等。在翻译为英语或其他语言时,需要对此做好功课并加以注意。
2.4翻译领域规定
术语变体也常常由翻译所应用的领域不同而发生变化。在翻译所应用的各领域中,会就术语中所需要侧重的点进行一定的强调,即使是在同一个专业领域中,不同人眼里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意见。举例来说,英语中有关臭氧层破坏的术语,英语表达有:“ozone layer depletion”,“ozone layer destruction”,“ozone layer loss”和“ozone layer reduction”,它们之间的不同是程度上的;而在英文词汇“dirty water”,“sewer- age water”和“waste water”三个词中指的是同一个概念,然而表达的名称不同。这是因为它们的差异体现侧重点的不同方面,第一个突出的是水的物理或者外在的特性,第二个突出的是水的流动地点,最后一个突出的是处理的东西“废水”。
2.5政治文化差异
另外,还应注意到,“术语变体”现象的产生或许还有一层政治文化上地域差异变化的因素。不同于上文的方言型变体,此种术语变体可能来源于不同地域历史上的政治人情等相当多的不同。仍以台湾为例,海峡两岸,本应同宗同源,但由于某些历史的原因,我们和台湾科技术语的不同,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同中有异,彼有此无。如台湾的“宝特瓶”,就是日常生活中装饮料的塑料瓶。词中的“宝特”是对英语单词 PET 的音译,而“瓶”即为汉语语素,是采用音译加汉语语素构成的外来词。在大陆当然也存在这一物体,但人们往往将其统称为“塑料瓶”而不选用音译或意译。在日占时期,台湾的国语也经历了一定程度上日语文化的侵蚀。譬如在台湾当地,“课税”一词便是日语中的汉字词在台湾用语中的直接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台湾也用汉语中“征税”一词,与“课税”使用的比率大约为1∶5[4]。种种证明,“术语变体”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在翻译时,更应遵循术语的翻译原则将之加以完善。
2.6语用差异:
随着现代术语学的发展,脱离语境的语言研究方法已不再适用。自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到弗斯(Firth),再到韩礼德(Halliday),语境对于语言研究有重要意义。这也就启发了结合语境,以术语的语用为切入点,探究术语变体产生的深层原因。我国学者殷健提出术语的语用化机制,就传统术语学视角下的术语语义三角提出了现代术语学视角下的术语语用三角,他提出术语被置于语境之中,从而引发术语的语用化并体现在术语在篇章中的变异上,也即术语的语用化会导致术语在实际使用中发生语言符号、概念意义以及交际功能上的变体。
其中,会导致术语变体的语用因素包括文本语境、情境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文本语境主要是指文章的体裁,例如在专业的化学论文中,人们会使用汉字“汞”或是字母“Hg”来进行表示,“水银”则是在记叙文、告示标语等学科专业性较弱的体裁中使用较多。情景语境主要指交际语境,例如专家与专家、专家与非专家等不同身份的交际情况,例如医学专家之间专业的学术交流会使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而医生对于患者,为了沟通更加易懂高效,则会使用“冠心病”来进行表述。社会文化语境主要指跨文化交际或传播,例如“航天员”不同的称呼往往内含着国别、民族的符号,中文中宇宙也被称作太空,故中国航天员取“太空”谐音,被称为“taikonaut”,俄国航天员被称作“cosmonaut”,法国等国要搭乘俄国建造的载人飞船的航天员则被称为“spationaut”。认知语境主要指知识和认知系统,例如同一学科中不同学派由于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对同一术语产生不同的命名方式,例如语言学分支Phonology,其对应的汉语有“音位学”、“音系学”或“音韵学”;“Rhetoric”有“雄辩学”、“演讲学”、“文体学”、“风格学”、“美辞学”、“文体风格学”等。
2.7规范化差异
术语通常用于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内的交流与表达,强调精确性、严谨性和简洁性。规定术语学基于此制定标准化原则,即要求术语一定要规范统一。因此,不规范使用术语同样也会导致术语变体的产生,因此而产生的术语变体往往会导致文章质量和准确度的下降。例如,集成电路制作过程中光刻工艺需要的具有特定几何图形的光复印掩蔽模版的规范术语为“掩模”,但有不少作者受其物质形态的影响,将其不规范地写成了“掩膜”。术语使用不规范还会产生歧义,例如在化学学科中使用“分子量”这一术语,就难以说明此处所指到底是“分子质量”还是“分子相对质量”,模糊的术语使用会容易导致读者对文献的错误理解。
3、对应策略
3.1提高专业素养,培养翻译领域能力
翻译专业学生要以提高专业素养为第一要义,掌握专业词汇为基础。
而不同于以上商用电子术语库,以学科电子术语库为辅助为学科教育提供便利,呈现更完整严谨的术语形式,与提高专业素养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已有术语在线、BCC语料库等网络平台进行运营服务,可供学生使用学习。
在建立学科电子术语库以外,翻译专业学生也要着重培养自身翻译领域方向,进行系统学习和实践,学习过程中不得脱离文本语境、情境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等。
3.2树立差别意识,培养多角度思维能力
人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必然会产生差异。每一个独特的地域存在不同文化和认知,因此地域之间的文化和认知也必然会产生差异。
要以提高处理术语变体的准确性为目的,就要完善且准确地认识到差别意识的重要性。如面对地域间对术语的认知差异,利用好电子术语库和翻译领域知识对术语变体进行双向补充;根据不同文本的体裁与内容,以及政治文化方面认知不同,在不产生政治歧视和文化不对等情况的前提之下,归纳整理与文本体裁和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面对历史发展过程中术语的变化,及时总结归纳,确保发展史中术语变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便于将来对该术语变体更深入的研究。
3.3辨识新规范,加强规范化意识
由本论文所述的术语变体原因可知,术语衍变原因随着时代发展更迭。为避免出现前者所引用术语是后者另有所指的现象,要及时整理归纳术语变体历史,让术语演变过程完整清晰。
同时也应注意用语规范,翻译术语变体时应当严谨得体,考虑词语、句子、标点和人名的翻译是否规范等。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当意识到部分规范的滞后性、标准的局限性等针对语言规范化的问题。因此我们并不能一味信任当前语言规范,而是正视专业术语的特殊性、弥补旧规范的不足,从微观上真正实现术语变体的规范化使用。
4、结语
术语变体作为术语学范畴的研究对象,对它的研究也是对术语学研究的充实和更新。术语变体问题和术语学研究中术语规范化、术语泛化等研究方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解决术语变体问题,统一不同语境下术语变体的翻译标准,可以大大促进术语规范化的研究,是研究术语规范化问题中不可或缺的补充部分。术语学范畴下的各研究方向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术语变体问题的研究也是术语学成长的重要分支。本研究中列举出的术语变体成因有时间推移、地点转变、地域相隔、偏好差异、政治文化差异、语用差异和规范化差异,但在语言衍变、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会导致术语变体的原因远不止这些。探索术语变体背后的理论机制,不仅可以充实术语学,而且为普通词汇的研究也同样可以提供启发。
参考文献:
[1]Dubois J.Dictionnaire de linguistique et des sciences du langage. Paris: Larousse,1994.
[2]Drouin P,Francur A,Humbley J,et al.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Terminological Variation[M]. Netherland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7.
[3]赵世举,郑蒙.术语与科技话语能力建设:法国的实践及启示[J].语言战略研究,2022,7(05):58-68.
[4]许蕾.海峡两岸词语差异的类型研究[J].江汉学术,2013,32(04).
[5]殷健.术语的语用化机制初探[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4).
[6]梁爱林.术语变异现象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10(02).
[7]金顺爱、田军、孙立华.科技术语规范使用实例谈[C].2012年第四届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12.
[9]夏菁、冷冰冰.科技翻译中的术语变体及译者对策[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03).
[9]张志军、黄英.科技图书中专业词汇的规范化问题[J].编辑之友,2011.
[10]梁爱林.论术语变异的原因与分析[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10,(03).
[11]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D].黑龙江大学,2009(12).
[12]沈群英、付挺刚.归化和异化策略下的术语翻译[J].中国科技术语,2016(03).
[13]孙寰.术语的变异问题[J].外语学刊,2011(03).
[14]金顺爱、田军、孙立华.科技术语规范使用实例谈[C].2012年第四届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12
[15]王琪.浅谈异形术语的规范问题[J].中国科技术语,2017,19(04):14-17.
[16]李丹.从专业词汇的使用看语言的规范化[J].汉字文化,2020.
基金项目:上海市市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cs2218001)。
作者简介:时嘉慕(2001-),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科技翻译;
张雪旖(2002-),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科技翻译;
李晓语(2001-),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科技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