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国内外高校心理危机风险预警干预研究史略

孙悦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32期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天津 300270

摘要:心理危机干预,又名心理危机介入、心理危机管理、心理危机调解,即对因各种突发自然、社会或个人重大事件而引发情绪、认知与行为严重失衡的个体进行干预。以其为研究背景,从国际、国内两大视角入手,梳理国内外高校心理危机风险预警干预的研究进展与学术争鸣,为我国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实践路径提供新思路、对策及建议,同时对该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未来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高校心理危机;风险预警干预;研究趋势;方向与展望

一、引言及缘起

心理危机干预,又名心理危机介入、心理危机管理、心理危机调解,即对因各种突发自然、社会或个人重大事件而引发情绪、认知与行为严重失衡的个体进行干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指在明晰大学生心理危机内涵特征基础上,在高校设立的长效干预。通常以干预中心为枢纽,连接校内学生处、校医院、校保卫处、辅导员及个体社会支持系统;校外与医疗服务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及公安部门等建立工作网。危急之下确保各网络结点间畅通联络,能使危机中的个体得到及时预警、帮助和干预服务。高校心理危机多级风险预警及精准干预建设研究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纵深发展实效提供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参考。

二、国外研究学术史梳理

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发展历程和方式与我国有所不同,但仍有借鉴意义。

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研究。弗洛伊德首次提出“精神创伤”理念,林德曼提出了危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首创“心理危机”概念。21世纪以来国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呈现多样化态势,心理学家分别从体系、模式及方法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Janosik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划分为基本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应用危机理论、生命结构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在干预研究过程中派生出整合模式和ACT干预模式,近年来又形成将心理危机预警纳入危机干预范畴的积极危机干预理念。

有关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研究。国外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方面有值得借鉴的举措,如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电话、自杀预防中心和心理危机干预等多种方式,这为我国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构建提供了国外经验及实践基础。此外,西方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法、德、英、荷、奥地利、瑞典等欧洲10国纷纷建立与大学精神科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自杀预防中心,实现服务社会化。美国学校推行心理辅导及危机干预评估计划,多数高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在宿舍接待学生心理咨询,预防危机的产生。英国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侧重追究监护人责任,通过法律将监护人责任扩大化,有效防止被监护人行为或认知偏差。

有关心理危机社会服务研究。罗杰斯认为应“以人为中心”,坚持人本主义,完善相关心理服务。Taylor认为精神卫生工作者要将提供支持单独列为一个任务,来自专业人士的支持至关重要。Organista则认为精神卫生工作者应给予病患社会支持,建立教学模式,减轻个体耻辱感。综上,西方研究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各国都建立在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因此,我国学者需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立足本土特色,因地制宜,努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精准干预体系模式。

三、国内研究学术史梳理

现阶段,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我国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理论实践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研究。研究侧重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研究、易感因素成因及相关性研究、预警及干预模式研究以及干预具体技术性研究等四个方面。例如刘倩(2017)的《高校学生心理压力源问卷的编制研究》,通过编制心理压力源问卷,探索当下大学生心理压力感来源。余成武(2017)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困境和对策》中提出提升数据意识、建立数据平台等,提升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有效性及主动性;林凡(2017)《校院两级管理下高校心理危机动态干预模式探析》中,在校院两级管理背景下论述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分工协作的管理新模式;张利萍提出,目前高校管理体系对心理危机干预认知不足,心理危机防范预警体系、应急体系及善后跟踪系统尚不完善;杨兰芳认为,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增强干预的积极主动性,提升预警能力。石世平等则认为沙盘疗法在实践运用中可防范心理危机。上述对我国高校致命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出了启发性阐述,为进一步突破纵深发展桎梏提供了不同角度的中观阐释基础。

四、结语及述评

高校心理危机风险预警干预的研究梳理为厘清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思路及内在逻辑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解读。但以往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相对滞后,研究文献质量较低;理论基础研究不充分、不到位,研究视角方法较单一;多停留在思辨性研究层面,缺乏系统支撑。二是内容上大多属于纯理论引导性或维护性危机干预研究,集中于对概念、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策略进行简要介绍和宏观分析;没有建立体系模型,使一些研究成果有泛泛而谈、空疏之憾;对高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探索较少,对个别案例的发展状况追踪研究寥寥无几,相对缺乏从宏观到微观的全局性、系统性及识别预警、精准干预体系构建的深度研究,存在较大研究空间;现有研究较少与数据及真正的实践案例相结合,缺乏实证性定量研究。三是在致命性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方面,本土化研究不足,理论基础和方法尚待完善;多运用单学科单因素分析,跨学科研究凤毛麟角。在实践方面,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研究过多依靠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忽略社会环境和个体变化;缺少主动性积极关注和对主动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机制的研究探索,相关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操作性,这是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精准干预建设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因此,相关研究亟需进行深度开展。

参考文献:

[1]方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S1):68-69.

[2]高洁.浅谈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03):7-8.

[3]林凡.校院两级管理下高校心理危机动态干预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4):85-86.

[4]刘倩,石德华.高校学生心理压力源问卷的编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07):82-85.

[5]石世平,代曼.沙盘疗法在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9):275-276.

[6]王慧琳.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131-133.

[7]杨兰芳.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动态化管理[J].才智,2018(24):105.

作者简介:孙悦,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