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形势下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成因探讨:以重庆市为例

李攀艺 向贞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37期
重庆理工大学 经济金融学院 重庆 400054

摘要:在新冠疫情常态化等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以重庆市为例,通过分析其2018至2021年间大学生就业特征,证实了当前大学生失业呈现出结构性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包括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区域机会与就业流向错配等。为此,应从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来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重庆市

1引言

作为“六稳”“六保”的关键任务,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就业单独列为工作任务之一,这凸显了就业的重要性。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就业更是重中之重。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1076万人,但截至7月其失业率达到19.9%,远高于总体5.4%的水平,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节奏加快,对劳动力的人力资本需求也发生变化,这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自身技能水平和岗位技能需求的不匹配矛盾。另一方面,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偏好发生明显变化,“慢就业”现象突出,这表明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点在于结构性失业。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群体,其长期的就业不充分不仅不利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动摇我国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在此背景下,积极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成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重点。

国内学术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不对称所导致的劳动力闲置而岗位空缺的问题。对于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刘寒舒(2016)[1]、徐建宇(2016)[2]认为是由于经济发展需要较高的劳动力素质但劳动力素质却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动。要解决结构性失业,需要政府在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刘霞和门萃苗,2013)[3]。此外,高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大学生也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刘全振,2017)[4]。本文以重庆市的大学毕业生为对象,通过分析其就业特征,探讨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2重庆市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第一,失业率存在上升趋势。一方面,2018至2021年重庆市本科毕业人数持续增长,从2018年的10.84万人增加到了2021年的11.60万人,增加了7.0%;另一方面,从就业率来看,就业率整体维持在80%左右,其中2018年就业率最高,达到了88.80%,2020年最低,就业率仅有78.80%。这表明,近年来重庆市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从整体来看失业率存在上升趋势。

第二,人才供需不匹配。在人才供给方面,从学科大类来看,近年来工学、文学和教育学本科毕业生人数保持了上升势头,而其他专业则存在一定波动;本科毕业人数占比前三的专业分别为工学、管理学、文学,而处于后三名的分别是农学、历史学、哲学。在人才需求方面,教育学、工学、历史学就业率较高,而农学和医学就业率较低,这表明在学科大类方面存在人才供需不匹配。教育学人才供给小于行业需求,而农学、历史学、文学等专业则供给大于行业需求的趋势。

第三,存在延迟就业趋势。2018-2021年,重庆市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去向最多的是非国有企业、升学和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人数占比最多,在50%左右,近20%的本科生选择继续升学。而且,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就业的本科生人数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选择非国有企业的人数从2018年的57.2%下降到了2021年的48.94%;选择升学的人数则上升了7.11%。可见,大学生的就业偏好发生了变化,更倾向于升学等“慢就业”,存在延迟就业的趋势。

3新形势下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成因

第一,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智能招聘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招聘需求最旺的行业分别是教培、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行业;但高校毕业生期望就业的行业分别为IT、房地产、文娱传媒、金融业、汽车等行业。这表明大学生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存在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并未把招聘需求最高的行业作为自己优先择业的领域,造成岗位空缺和劳动力过剩并存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

第二,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智联招聘的数据统计显示,企业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仍以中低学历为主,而明确提出本科和硕士学历要求的岗位分别仅占34.6%、1.4%,这远远小于本科和硕士的毕业人数。可见,劳动市场上针对于高学历的岗位不足。另外,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岗位学历需求往往是与薪资待遇挂钩,因此高学历毕业生对岗位有一定的要求,而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岗位对此类群体的吸引力不足,从而造成了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进而造成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第三,区域机会与就业流向错配。据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东部地区就业竞争激烈,人才供给比需求高出了5.7%;而中部地区却是需求比供给高出了4.6%。尽管中部地区的有剩余岗位需求,高校毕业生仍选将就业地点选在东部地区,这样造成了区域机会与就业流向错配,最终导致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4缓解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相关措施

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应从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角度,由政府、高校等多方主体共同发力。

首先,从人才需求侧的角度来看,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完善企业激励保障机制,吸引大学生就业。一方面,企业可通过规范招聘流程、加强职业培训、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制度等,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政府可通过新媒介对加大企业引进、激励、保障人才的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优化企业工作的舆论环境,同时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优化政策环境,为企业吸引人才搭建外部环境。

第二,以政府为主导扩大企业用人需求,为本科生提供合适岗位。政府应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等方式给企业释放空间,为企业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土地使用税、退还部分增值税、给予企业租赁优惠价格等税收补贴方式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以此来鼓励企业扩大用人需求;同时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以创造更多的优质就业岗位。

其次,从人才供给侧的角度来看,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政府和高校共同引导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一方面,高校通过宣讲、咨询等帮助大学生了解目前各行各业的就业现状,让大学生基于实际情况做好个人职业规划,而不是临近毕业跟风盲投热门行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联合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对口优质的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其在实践中转变就业观念。

第二,结合区域发展特点调整专业结构,促进产教融合。政府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调整专业结构以此来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此外,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猛背景下,高校可以联合当地的头部企业开展校企融合创新项目,促进产学融合,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让学生能深入企业前线,使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寒舒.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类型与治理[J].经营与管理,2016(09):10-13.

[2]徐建宇.“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对策分析[J].新经济,2016(23):40-42.

[3]刘霞,门萃苗.现阶段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政府治理[J].改革与战略,2013,29(03):117-119.

[4]刘全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7):103-106.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人才研究和人力资源服务协会项目“重庆市青年群体制造业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李攀艺(1980.01-),女,汉,重庆北碚人,博士,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向贞(1999.11-),女,汉,重庆沙坪坝人,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