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山东民歌《包楞调》的艺术魅力
摘要:《包楞调》是非常具有鲁西南特色的民族歌曲,来源于菏泽民间传统歌舞形式“担经”。音乐中采用了丰富的节奏和旋律,独特的“一愣成衬”的语言特色、自由灵活的旋律特征,具有浓郁的山东韵味。本篇从歌曲的不同角度来体会歌曲《包楞调》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山东民歌;方言特色;拖腔
一、歌词的美
从整首歌曲的角度出发,歌词和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因为歌词中菏泽口头语的使用,把“白楞楞”以及“包楞楞楞”等菏泽方言作为唱词,全曲运用62次楞字,这也是汉族民歌中唯一用同样的字作为衬词的歌曲,故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楞”字跟随旋律产生了音调的不同,就像变成了一个多音字,使听众感受到歌曲的旋律和舞蹈性,从而使这首作品更加的活泼生动。尽管只有一个字,也是在旋律的起伏中,使整首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歌词中加入的口头语使正词与衬词划分开来,节奏匀称紧凑,增加了旋律变化,使歌曲旋律极富跳跃性和自由性。歌词旋律的紧密配合,更有利于抒发情感,调式充满生气,既有高亢的音乐,也有柔和的曲调,使人感到激动和愉悦,歌词中描绘了各种生活场景,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感。
从歌词的结构看,整首歌曲对丈工整,从首句开始到第四句都是以“楞楞楞”结束。歌曲中的“红”字和“紧包楞”作为歌曲的核心词反复出现,为听者绘制了一副栩栩如生的生活画卷。在每句歌词都是以后鼻音结束,更是体现了菏泽方言的特点,提高了地方性语言的审美,包含着原始的语言味道,从而使整首歌曲具有独具一格的语言魅力,传达出特有的山东地方美感。
二、曲调的美
《包楞调》的旋律活跃灵活,曲调蕴含着山东民歌所独有的创作形式和艺术特点。旋律的高低起伏正符合菏泽方言的语气特征,是对地方方言的加工处理,提高了艺术审美性。主调的音乐热情、欢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仿佛让人置身在菏泽民间的生活场景中。
该歌曲旋律结构严谨,整首作品由四个乐句加结尾组成,体现了“起、承、转、合”的典型特征。在歌曲中运用了以乐句为单位的重复手法,第二句与第一句形成了同头换尾的关系,保留第一句中跳进的核心材料,第四句同样也是第一句的动力再现,对首句进行了扩充。尾声采用了模进变化重复,运用四度跳进的手法对主体材料进行重复。在这首歌曲中运用了大量的重复,但并不是刻板的重复,而是将各种变奏手法进行结合,在音乐统一的基础上加入新的音乐元素,推动音乐的展开发展。在音乐表现形式上较为简洁,歌曲的装饰音也是各具方言语调形成,旋律节奏较快,具有明显的强弱对比,同时增加了歌唱时的热情,从而表达出山东人的大方、豪爽的性格特点。
三、从歌曲的演唱技巧体会歌曲的美
(一)地方语言的运用
歌曲《包楞调》中使用了大量的山东方言,如歌词中的“月亮地儿”和“点儿”等都体现了山东方言中多儿化音的特点,在乐句结束时都落在后鼻音,也符合山东方言“侉”的风格。在很多字的读音上也能听众感受到浓郁的山东气息,如“白楞楞”中的“白”字在发音上并不读bai,而是读作bei,从而体现出山东方言的语言特色。“楞”字在菏泽地区发音使较轻,所以在歌曲的演唱时要注意舌头保持放松,对这个字要求轻唱,也是对方言特色的体现。“楞”字旋律高低起伏较大且短暂,仿佛是干脆的金属声,穿透力很强。在演唱“楞楞楞楞”时要保持字字分明的同时还要保持歌曲的连贯性,需要较高的演唱技巧。
(二)拖腔的运用
歌曲《包楞调》中除了高音区的密集音符的花腔外,还要注意把握拖腔,如“万紫千红”的“红”字保持了两个小节,使用了突强的手法,在此处拖腔的处理上不仅要注意音准和抛出感,还要结束的非常肯定干脆。在对歌曲进行处理时,可以在每次拖甩腔时进行不同的强弱处理,如:从弱到强、从强到弱等。歌曲中的拖腔音调婉转,旋律起伏跳跃,运用了大量的倚音滑音、七八度音程的跳进等,音符简短、旋律丰富,以高音区为主,音色需干净明亮,这就要求演唱者气息深厚,从而达到当代演唱技巧与传统民族特色的完美结合。
(三)花腔的运用
一直以来,花腔都被看做是西洋唱法的专用名词,随着歌曲《包楞调》的整理传唱,在歌曲中装饰音和衬词的大量采用细腻的润色、装饰了歌曲曲调,体现了与西方歌剧中花腔唱法相似的演唱效果。歌曲《包楞调》在高音区中的密集的跳跃音符,运用了花腔的演唱技巧,正是由于《包楞调》的出现也弥补了当时民族声乐无花腔的现象。与西方花腔不同的是在形式上,并非是旋律音阶的级进或是和弦的分解,而是运用跳进的音程,由衬词的花式演唱以及甩腔来表达花腔。由八度大跳、密集的节奏组成花腔的旋律,从而表现出喜悦、欢快的情绪。
(四)歌曲的咬字
对于民族歌曲咬字的要求是“字正腔圆”,《包楞调》在演唱时要求咬字清晰、干脆,在歌曲的最后一段放慢速度与开头的前两段快速的节奏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段的处理由快到慢,给人一种幽默感,刻画歌曲意境。在歌曲结束时采用强收尾,最后高音处理由强减弱,由一字一顿中结束,让人回味无穷,使歌曲的艺术性的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结语
《包楞调》是一首花腔色彩与民族特色完美融合的经典地方歌曲,充分体现了山东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与向往。山东民歌豪爽、简洁、幽默、干脆,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刻画了淳朴的山东形象。这首作品蕴含了很多优秀民歌因素,既有综合美,又富有个性鲜明的简洁美。在对歌曲《包楞调》的艺术魅力研究中可以发现,音乐当随时代,应当紧贴人民生活,从而使杰出的音乐作品继续继承、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杨晴:《山东菏泽民歌<包楞调>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庐山:《山东成武民歌<包楞调>的艺术特点和演唱技巧研究》.齐鲁工业大学.2020
[3]刘苗苗:《<包楞调>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旨趣》.艺海期刊.2018
[4]谭冉:《山东民歌<包楞调>的美学意义与演唱技巧浅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5]杭忠贤:《山东民歌<包楞调>的演唱阐释》.贵州民族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