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政策下教育教学提质增效路径研究

方玲慧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3年4期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双减”政策是现阶段中小学校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南。在“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如何实现提质增效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双减”政策实施前,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教学中普遍存在过重学业负担偏离教育本质、学校课程结构欠缺均衡性、课外作业追求数量忽视质量、个性化指导水平仍有待提高等问题。“双减”背景下,要想实现基础教育提质增效,教师应当紧扣学生核心素养,调整学校课程结构,提高课后作业质量,落实因材施教理念。

关键词:“双减”政策;基础教育;提质增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落实工作迅速铺开,并成为当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南。在“双减”政策下,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充分把握新机遇,在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上做“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1]。

一、“双减”政策实施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偏离育人本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等教学观念已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核心素养立足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是对传统教育重知识、重分数的错误倾向的纠偏,也是育人本质的体现。但教学实践中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恰恰反映出当前教育依然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当前,不少学校依然没有放下对分数的执念,这无疑阻碍了新课程改革推进的步伐,也使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始终未能以学生为主体。

(二)课外作业追求数量忽视质量

“双减”政策实施前,课外作业轻质重量导致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首先,从学科数量来看,从小学的两三门主科至初中的九门主科,数量越来越多,而教师在课后布置课后作业时,对于作业缺乏系统设计。其次,从单个学科来看,每门学科作业类型多样,从试卷到练习册到其他形式的作业,完成各种作业都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高质量的作业应该有针对性且对学生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多抄写作业或是对所有学生“一刀切”的习题作业。中小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安排紧凑,白天被各学科的课程占满,作业只能回家利用晚上的时间完成,整天都不停地为课业忙碌,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三)教师个性化教学指导有待提高

个性化指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相应学生的学习方法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个性化指导是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但在实际教学中,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水平比较低。部分教师占用学生的副科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结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

二、“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路径

(一)学校育人紧扣学生核心素养

“双减”政策的实行,为学校教育教学回归育人本质,切实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了可能。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轻,大部分例行考试的强制取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应试的风气,学校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做人”落到实处[2]。同时,“双减”政策的实行,要求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双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更少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学会更多、学得更好,只注重机械记忆知识且采用“题海”战术已不再现实,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养成才是衡量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标准,由此,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3]。学校和教师应紧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以此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不断提高课后作业质量

要提高作业的质量,首先要“准”,教师应当对每天的教学目标有清晰的认知,紧紧围绕每天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作业,作业的难度和考查范围都不应该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其次要“精”,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能在课堂上完成的训练作业就在课堂上完成,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课后作业,量要少,针对性要强,并且在作业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最后要“快”,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指导。“双减”政策实施后,每个学校都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设置相应的课后服务,使教师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当天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作业指导的时间[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及时地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反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三)落实因材施教理念

“双减”政策提出,要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要让学生学足学好,就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双减”背景下,因材施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可实际操作的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着力点。而“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在课后服务阶段拥有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时间。首先教师能够全程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更有效地检验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指导过程中也能够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在当天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对其实施个性化的辅导。其次在课余活动中,由于课余时间增加,学生有了更多时间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结语

“双减”减少了作业,消减了课外补习,同时要求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这样才能根本改变教育生态。“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的提质增效不是一蹴而就的,上至有关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下至整个社会、每个家庭,都需要拧成一股绳,通力合作,努力奋斗。希望在整个社会的见证下,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中小学生将沐浴在阳光下,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彭姊歆.“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2,1123(Z4):40-42.

[2]王稳东.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是学生减负的关键[J].甘肃教育,2021,No.688(20):1.

[3]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No.235(01):5-11.

[4]王维鹏.“双减”政策下课后作业设计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2,No.19(11):35-38.

基金项目:益阳市2022年度社科课题“双减政策下益阳市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2YS043)。

作者简介:方玲慧,女,湖南城市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