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旅融合背景下福州古厝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摘要:《人民日报》在2019年6月8日重新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02年任福建省省长时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的序言。对于在全党、全民中大力倡导热爱文化、珍惜文化的情怀,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发展古厝文旅产业是“树立旅游经济、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理念的重要举措,文旅融合也是福州古厝绽放新光彩的“活化”路径。本文阐述了福州古厝的价值和发展文旅产业的意义,深入分析了福州古厝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文旅融合背景下福州古厝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旅融合;福州古厝;保护;可持续发展
“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是一座天然环境优越、十分美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古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要素之一。”200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福州古厝》一书的序言,用充满感情的笔触,形象描述了福州的山川形胜;字里行间,浸透了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曾连续播出三集纪录片《福州古厝》,更是多元化的展现精彩各异、历史厚重的福州古厝以及保护这些古厝的动和故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对于福州古厝的发展,是顺应大众旅游的发展机遇,文旅融合是用适度的商业化来推进古厝的修复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文旅产业的创收来反哺古厝保护工作。
一、福州古厝的价值和发展文旅产业的意义
(一)保护原始旧貌,古厝彰显历史文化价值
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海纳百川、底蕴深厚的闽都文化,也造就了黛瓦相连、百年沧桑的古建筑群。保护好每一座古建筑,就是在传承福州城市的历史文化。福州市委市政府是早在20世纪90年代起就高度重视古厝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研究,在全国率先在地级市中开创和设立了一个文物局、组建了一支考古队、颁发了一颗印(名城保护范围内的建设要征得文物部门用印同意)和每年拨付100万元文物保护经费的“四个一”的工作机制,一直致力于推动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为福州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福州在城市建设中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思想,抓好名城、街区、风貌区、历史建筑等保护修复,初步构建了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的名城保护格局。多方协同并进,定期部署文物、古厝保护工作,增设文旅专家委员,为高水平、精准化挖掘古厝历史文化价值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顺应大众旅游,古厝突显旅游创收价值
随着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文旅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如今正是福州古厝推进古厝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打响福州文旅品牌的好时机。福州市已有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正有序推进,号称“半部中国近代史、里坊制度活化石”的三坊七巷,已经成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和福州文旅产业中最大最亮丽品牌。在“闽商精神”重要发祥地的上下杭,永德会馆、闽清会馆等一批老宅楼阁,再现了“福州传统商业街区”的古韵风貌,续写了福州千年商埠的兴盛繁华。这些古厝经保护修复之后,都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旅游新胜地。
(三)重塑文化生态,古厝焕发艺术活化价值
古厝其实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体现了不同时期科技、人文与艺术审美的演变。在烟雨朦胧的三坊七巷水榭戏台,闽剧、福州伬唱轮番登场;在朱紫坊古民居,工艺师展示着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过程等等。福州古厝的保护和发展不但把古建筑保存了下来,还让福州的非遗与古厝相交融,通过百年老字号、传统手工艺、名人轶事,使物质载体得以“活”起来,使历史文化生态活起来、传承下来。非遗走进古厝,有了扎根的“家”;非遗古厝相融合,开启文旅融合的新思路,让古厝不再寂寞,更添生机。
(四)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助力闽都文化品牌构建
福州的古厝经过千年的历史变迁,沉淀在孕育着千年的闽都文化里,绽放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中,提到了“眉飞色舞”的林文忠祠、“气宇轩昂”的戚公祠、“语气凝重”的昭忠祠、“自豪得意”的开元寺,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对福州古厝、闽都文化的热爱和礼敬,更是倡导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福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只有福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闽都文化才能够自豪地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品牌。保护古厝,活化古厝是传承福州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也将助力闽都文化国际品牌的建设,进而加快福州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步伐。
二、福州古厝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古厝修缮和保护手段传统,缺乏现代技术支持
福州古厝大多修在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导致对古厝的挖掘、修缮及维护工作并不及时,一部分古厝因居民无知随意改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还有许多古厝长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古厝修复难度大工程量多。同时福州古厝重现和保护仍采用专业人员实地调研、一厝一保护的方案,总体进度较慢,还有许多古厝还未见风貌,缺乏高科技的技术支持,信息化监管保护手段不够全面。
(二)古厝资源未细分,品牌影响力弱
福州古厝资源丰富,古桥、古民居在国内都有一定的规模和地方特色,但还没有得到充分深入的挖掘,也缺乏统一的整合规划,导致游客只能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旅游。除三坊七巷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外,福州其他古厝总体知名度不高,不能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势必不能满足游客的高层次的文化审美需求。
(三)整体保护形式单一,社会力量发动不够有力
目前福州古厝的保护和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古建筑修缮技术的专家、旅游业管理者等,专业工匠培育不够有力,掌握传统砖雕、石雕、木雕等技艺的民间师傅稀少;加之修复的成本很高,基本停留在以旧修旧的层面上。古厝的保护统筹协调和政策保障不够到位,一些有实力、有情怀的热心人士、文创团队、社会团体参与保护的渠道不够畅通,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保护资金众筹、认领认养等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可复制推广的社会力量参与模式有待建立。
(四)文旅融合缺乏整体统筹,游客体验感差
福州的古厝资源相对分散,在文旅融合的初创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些标志性的主题推广,少数保护专家主张不对外开放,而经营者更偏重经营,古厝环境容量没有限制,在旅游线路的策划和组织中还缺乏整体性的统筹和监管,这样可能导致矛盾上升,古厝资源受到新的破坏,失去古厝真正的特色,更不利于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当下急需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以促进文旅有机融合。
(五)古厝文旅融合营销方式传统,营销效应短暂
福州古厝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历史文再好,如果没有成熟的营销推广运作模式、没有创新出奇的营销噱头,再好的旅游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也无法立即吸引游客关注。目前福州古厝的旅游推广主要还是依赖主流媒体和传统媒体,营销思维较传统,缺乏行业经验,整体传播包装力度较小,品牌效应不明显。同时在新媒体传播领域投入不足,后续宣传乏力,缺乏创意策划,在精准营销、口碑营销模式、体验式营销、服务营销模式上实践较少,没有取得深度的精准营销效果。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福州古厝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以高科技信息化为手段,赋能古厝保护
高科技信息化运用到古厝的保护将会引领新的风向。福州古厝的保护可运用数字化手段,让人人参可参与古厝保护,如开发古厝APP,市民通过扫描福州古厝上报线索系统二维码,即可提供身边的古厝线索,各县市区历史建筑主管部门将及时予以核实、回复。这样的系统为群众参与古厝保护提供了新路径,大大提高了人们保护应该文化遗产的意识和参与热情。管理部门通过建立福州古厝保护管理系统,在系统里可查寻古厝的位置、保护现状等,从“普查认定,到保护修缮、活化利用等,历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均纳入系统,可以直观地掌握这些建筑的情况,从而对他们进行巡查、追溯和管理。目前已有部分古厝的档案信息也将纳入系统,这些信息还将不断更新完善,将为古厝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提供参考。系统还可以实现各级多端互动,提升历史建筑和古建筑的日常监管效率。通过手机APP,基层巡查人员可以将定期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传、及时解决、大大增强了古厝的保护力度。同时管理部分还需要对不可移动的文物和已公布的历史建筑“量身定制”保护图则,对每一处历史建筑确定了保护类别、保护范围,明确了禁止使用功能,提出保护性建议以及日常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使福州古厝的修缮保护、日常养护、活化利用等环节做到“有规可依、精确施策”。福州一些偏远的县区如闽侯、闽清、马尾等可应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高科技手段,对古厝进行三维数字化测绘建档,详细、全面记录古厝的环境布局、建筑结构、价值要素和彩塑壁画、碑刻等附属艺术,为古厝的修缮、保护、监测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有力推进福州古厝的精细化保护和管理。
(二)以旅游需求为导向,打造古厝主题旅游品牌
通过对福州古厝的摸底,对古厝资源进行细分整合,打造“一城十古”的主题古厝旅游品牌,吸引不同的市民游客,保进福州旅游业的发展。“一城”即福州市,以福州古厝和闽都文化为主题,以福州全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育活化为切入点,促进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带动社会经济效益提高。整合福州古厝各类型资源,打造古厝的古塔、古桥、名人故居等十个系列主题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福州古厝游——古塔系列(乌塔、白塔、罗星塔、闽侯镇国宝塔、圣寿宝塔、连江仙塔);福州古厝游——古桥系列(星安桥、三通桥、万寿桥、彬德桥、迥龙桥);福州古厝游——名人故居系列(冰心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郭柏荫故居、萨镇冰故居、陈绍宽故居);福州古厝游——古寺系列(开元寺、华林寺、西禅寺、金山寺塔、于山白塔寺、林阳寺、地藏寺、涌泉寺);福州古厝游——古街系列(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鼓岭古街、鳌峰坊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福州古厝游——古寨系列(福清东关寨、永泰长庆中埔寨、同安爱荆庄、仁和庄、嘉禄庄、九斗庄、宁远庄);福州古厝游——古(村)镇系列(嵩口古镇、林浦村、螺洲古镇);福州古厝游——古园林系列(西湖公园、鄢家花厅、小黄楼、芙蓉园、光福山房之狮山研池、陈氏五楼);福州古厝游——古祠系列(马江昭忠祠、闽王祠、林文忠公祠(林则徐纪念馆);福州古厝游——老洋房系列(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含爱国路2号、石厝教堂、乐群楼、华南女子文化理学院、泛船埔教堂)。“一城十古”满足了不同游客对文化的需求,增加客源,提升古厝品牌竞争力。
(三)以丰富文旅新业态为契机,全员参与古厝的活化利用
福州古厝的保护与活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是个别部门和个别人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管理保护单位的普通员工、少年学子、家庭后人、老文物工作者、专家学者、规划师、画家、记者、工匠、民间力量、学生等。除了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保护监督外,还可以由政府引进新型业态、创新利用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和民间力量参与,将古厝活化利用融入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工作中。还可以采用家庭、企业、政府联手方式保护古厝,或由政府出资在古厝成立创客团队激励年轻人回乡创业,或鼓励学者村民联手、为古厝的活化利用勇敢实践,将古厝打造成文艺类精品民宿、家史文博、艺术中心等文旅综合体。通过示范,更好唤醒村民的乡愁,并激发更多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通过小小讲解员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深入体会古厝的文化与艺术,让保护与传承小从扎根心中;多样的活化与保护方式,可让福州古厝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再次以青春的姿态融入新时代生活。
(四)以非遗与古厝相融活化为创新点,升级旅游体验感
福州古厝在可持续发展中,激活资源让古厝更有灵魂,非遗与古厝相融活化,打造沉浸式的旅游体验。一些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在修缮后,深入挖掘街区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通过传统手工艺术、传统美食等使物质载体得以“活”起来。偏远的古村古厝可开展研学活动、国学活动,为村民、学生、游客提供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教育基地,让百年古厝成为有乡愁、有活力、有颜值、有书香的地方。许多文化街区还可以当地传统民俗节日,举办福州特有的喜娘文化、中秋摆塔、重阳登高、游神、妈祖巡游等特色民俗活动,打造“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形成古厝文旅生态圈,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延续传承,让古厝的旅游方式从打卡式旅游向体验游、深度游和沉浸式旅游模式发展。
(五)以强基固本为基础,打造全方面多元化营销方式
福州古厝的文旅融合营销应通实现用最多的传播方式去强化福州古厝在市民游客中的形象,逐渐成为深入人心的文旅品牌。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加强社会大众对福州古厝的保护,同时利用新媒体对古厝的旅游形式进行创新宣传。除了传统媒体平台,还可以建立运营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直播等社交平台,丰富传播渠道,及时获取游客需求和问题,有针对性营销,提高营销效率。依托世遗会品牌和社区各类资源,策划在古厝开展系列特色活动、艺术展览等,丰富古厝作为文化载体的内涵,用全媒视角报道以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和古厝的知名度。同时加强与文创团队、邮局等合作,设计和制作古厝的文化产品、邮票、明信片等,还可以通过传播媒体邀请市民游客撰写旅游心得,对古厝进行口碑传播。福州古厝正需要多元化整体推介、形成合力,打响品牌,通过不同古厝、不同视角、不同活动、不同对象的曝光,实施古厝和旅游的融合营销新趋势。
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城市记忆的灵魂所在,福州城市的建设要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保护好一座城市的古建筑、古文物就是保存历史、文脉和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传统。传承历史文脉、既要留得住,也要让其“活化”起来,这才是古厝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应有之义。秉承“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福州古厝的文旅融合要找准古厝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契合点,推动古厝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互补、协同并进,为古厝保护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和新动力,实现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志明,传统古厝保护活化利用探析——以泉州范志古厝为例[J],城市建设,2020(2):53-57
[2]郑国珍,致力文化传承深化文旅融合——学习《习近平<福州古厝>序》等系列重要指示[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6
[3]陈瑶冰,福州古厝文旅产业价值提升路径探析[J],福州党校学报,2021(2):77-80
[4]龚蓓伦,从《福州古厝》序谈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利用[J],历史风貌建筑保护,61-64
[5]耿灏,古建筑的人文历史韵味与文化自信——以福州古厝为例[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2):54-59
基金项目:福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20年度一般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福州古厝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编号:2020C10。
作者简介:陈钦,1981年10月出生,女,福建福州人,硕士,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副教授,主要文旅产业、礼仪文化、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