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基于国家认同观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J高校为例

邢祥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3年25期
南昌大学江西省南昌市 330031

摘要: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国家认同的培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有助于激发和凝聚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本文以江西省J高校为例对新时达基于国家认同观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得出总体来说大学生对国家认同具有清晰认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趋向多元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待提升等特点,需要对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升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全天候育人体系。

关键词:国家认同;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大学生;实证研究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如果不加以认真总结就难以真正了解青年大学生,也就承担不好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职责。

一、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

所谓认同(Identity),从词源上讲源于拉丁文Idem,意思为相同,同一性。而国家认同目前并未形成统一定义。英国研究者安德烈亚斯·波尔曼认为国家认同可以从公民国家身份、民族国家身份、民族自豪感、国家归属感等四个维度去理解。[1]国内学者贺金瑞认为“每个人都一定属于某个民族,从而形成自己的民族认同,而国内各民族的整体认同,可以称其为国家认同”[2]。国内学者杜兰晓认为“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成员对所属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家主权、政治道路、政治主张、道德价值观念等的认可而产生的归属感,这种认同以国家为中心,是以支持、认同并在它有危难时愿意牺牲自我、为之奉献和效忠于这个国家为具体表现”[3]。本文将国家认同分为祖国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等内容。

我国学者多引用1918年列宁在《真理报》上刊发的《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中对爱国主义的界定,“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4]。但是学者蔡中华、潘静认为这是列宁对小资产阶级表现出来的狭隘的爱国主义的一种批评,认为“爱国主义是人们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和忠诚的积极、深厚、高尚的情感,是反映个人、集体和祖国关系的一种集情感意志、价值取向、道德原则、政治倾向、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于一体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深情的归属感、强烈的认同感、坚定的尊严感和高尚的荣誉感的有机统一”[5]。

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密不可分,都是个体归属于群体的需要,而这种归属是建立在国家的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国家认同作为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当个体对国家认同度低的时候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会削弱。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关键就是通过提升个体的国家认同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二、基于国家认同观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证分析

课题组为了解当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现状,依托江西省J高校开展《新时代基于国家认同观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况调查》,问卷围绕国家认同测量和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等方面展开,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问卷1300份,其中有效问卷1256份。

1.总体来说大学生对国家认同具有清晰认知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J高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总体良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快速推进、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绝大多数青年学生对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问及“给中国打多少分”时,90.61%的大学生选择80-100分;在问及“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时,99.36%的大学生选择非常同意或基本同意;在问及“对分裂主义的看法”时,98.09%的学生选择“坚决打击,中国是一个整体”;在问及“是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绝大部分学生选择认同,其中82.32%的学生选择很认同,17.36%的学生选择很认同;及“是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绝大部分学生选择认同,其中82.32%的学生选择很认同,17.36%的学生选择认同。在问及“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时的认识”时,96.49%的学生选择非常认同或认同。在问及“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前途有何想法”时,绝大多数学生持比较乐观和肯定的态度,其中61.94%的学生表示很有信心,我国一定能发展成为文化强国;35.51%的学生表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持乐观态度。在问及“认为中国现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合适”时,97.36%的学生表示很适合或比较适合。

2.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趋向多元化

通过调研分析得出,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总体呈现较好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瓶颈。目前,J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文化的学习、理解和认识,还停留到在一个较浅的层次;另一方面也体现除大学生政治理论功底不扎实,对一些理论基本问题的理解不深,或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在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个自信’包含内容”时,并不是全部的学生都能将四个选项选对。还有部分学生对政治原则缺乏深刻认识,对当前社会存在的社会思潮和分裂主义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错误认识,对西方文化有盲目的崇拜。也有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了解,尤其是在制度认同和理论认同方面,甚至缺乏信心,容易受错误观念的影响。在问及是否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时,51.11%的学生表示一般,47.61%的学生表示很了解,还有1.27%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在问及“不管实行什么制度只要民富国强就行”时,只有33.44%的学生选择不同意,有30.41%的学生选择同意,还有29.14%的学生选择现在难以判断,7.01%的学生选择没想过。在问及“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哪”时,仅有50%的学生选择中国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都在世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问及“近年来圣诞节在中国大有赶超春节等传统节日之势,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请问您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什么看法”时,55.25%的学生表示这是正常的文化交流,23.25%的学生表示这是外国文化的入侵,14.33%的学生表示这是崇洋媚外,5.73%的学生表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1.4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3.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待提升

通过调研分析得出,在问及“J高校是否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候,95.70%的学生认为很重视或比较重视;但是在问及对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否满意时,仅有42.20%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问及“对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看法时,56.85%的学生表示目前的教育内容丰富深刻、感染力强,28.34%的学生表示一般,11.94%的学生表示内容空洞陈腐、说教意味强。在问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效的途径”时,该题为多项选择,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其中1104位学生选择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1098位学生选择加强社会环境建设,982位学生选择加强典型的引导示范,906位学生选择动员全社会参与、从自己做起。这说明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创新性、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等方面建设有待提升。实际上,学生的需求一定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标学生的实际兴趣点与需求,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还是多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这就致使部分课程内容缺乏生动性,甚至有些脱离实际。马克思主义教育虽然“进了课堂,进了教材”,但是并没有真正做到“入脑又入心”,要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还仍需加强。

三、新时代基于国家认同观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提升策略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6]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升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全天候育人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1.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一,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阵地作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思政课重要内容,以爱国主义故事、先进典型事迹等鲜活素材充实课程案例库,面对学生的现实困惑,思政课教师应当避免老套的教学防范,引导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创新教学手段,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打造一批爱国主义精品课程,拓展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效率。第二,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深入发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发展变化,使爱国主义教育与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有效对接。

2.丰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形式

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指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和内容的一种活动形式或物质实体。[5]在实际中,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表现形式较为丰富,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理论学习、重大事件活动等。载体本身是否完善,运用是否得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爱国主义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打破以往“你教我学、你说我听”的课堂模式,有效使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重大节庆日的教育意义,利用有纪念意义的重要节日和适合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节点开展各项活动,挖掘校内资源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同时,为适应智媒时代受众传播规律、大众学习形式、群众接受方式,还应将信息技术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Andreas Pollmann,”National Attachment among Berlin and London Head Teachers: The Explanatory Impact of National Identity, National Pride and Supernational Attachment “,Educational Studies,2012(11):45-53.

[2]贺金瑞.中国民族发展:概念、途径和理论体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2:60.

[3]杜兰晓.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27.

[4]中央编译局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室.对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一处论述的译文的订正[N].人民日报,1985-10-25,第5版.

[5]蔡中华,潘静.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7-31.

[6]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EB/OL].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3-10/24/c_1129936231.htm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教育规划项目《新时代基于国家认同观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YB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邢祥(1988.11-),女,汉,山东省东营市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囯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舆论学、政治传播等。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