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活态化”传承视角下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立足于时下环境,从活态化的视角去研究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模式,希望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提供思路参考。
关键词:活态化;保护;传承;可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文明冲突、社会变迁、物质化等多种挑战,传统文化工艺面临着消失。如果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一味地遵守老一辈观点、原汁原味、保护本真性,会把非遗逼向绝路。在当下语境,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利用途径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途径,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研究不多。因此,本文从活态化传承视角去探讨如何实现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要活态性传承,正如巴莫曲布嫫教授提出的“以人为本的过程性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真正地实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主体包括相关的社区、群体和个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随着其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传承和发展。
一、继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体系
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档案和数字库,确立以人为本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实行动态调整和管理。需要强调的是,保护的不仅指非遗传承人,还指相关的文化创造者和传承人以及社区和群体的核心力量。
1、注重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为非遗传承做好接班准备。加强非遗传承人认定和动态管理,提高社会地位和收入。对现有非遗传承人的系统培训,提升技能技艺水平。通过产教融合新模式,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一批专业化、技术化、有工匠精神的非遗传承人群,为非遗储备人才。加强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为非遗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做出智力支持。
2、社区要全面参与非遗项目的确认、建档、研究、维护、保护、促进、弘扬、传承和振兴等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保持活力必须在社区内部和代际之间得以定期实践和习得。通过“非遗+合作社”、“非遗传承人+公司+农户”、“非遗+工坊”等与社区合作形式,让社区、群体和个人参与始终。利用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等活态传承平台,提高社区和广大群众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依靠社区推动行业间、区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联动,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广度。
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性保护模式
1、活态化传承视角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
2012年文化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性意见》这样定义生产性保护: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随着现代传播方式的不断演化,传统的“口手传承”转向“非遗产品化传承”这一活态化传承方式。保留非遗原生态的前提下,赋予非遗“活态化”的表现形式,实现可批量化生产的商品,推动非遗产业化、市场化,提升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实现了活态化传承。例如胶东花饽饽,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深入挖掘非遗内在的文化价值,注重食用性和功能性,不断加入富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和特征元素,根据群体需求开发出不同口味的产品,推动非遗产品的品牌化,更其具有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
2、活态化传承视角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
积极建立“非遗+旅游”新空间,开发旅游线路和项目,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动非遗和旅游资源共建共享。依托非遗研学基地、非遗工坊、非遗展示馆、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非遗体验馆等拓展非遗保护的外延。建立非遗特色乡镇、非遗特色社区,深入挖掘非遗中的地方特色资源和文化内涵,既促进乡村振兴,增加非遗传承人或者社区群体的收入,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积极开展“非遗+民俗”文旅互动体验活动,在实践中增强群众对非遗的传承体验感、认同感和获得感。加强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品牌设计、销售,使得非遗在现代生活有效的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是一种具有时代性内涵与文化价值的艺术现象,而文创产品的开发重在传承其内在的艺术及文化价值。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推广体系
1、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信息采集利用转化成“有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有形”转化为“动态化+智能化”的非遗文化虚拟现实化场景,实现互动。通过科技手段,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非遗的制作工艺、流程,完成非遗的传播和传承。
2、依托主流媒体及抖音、短视频等融媒体平台开展学术探讨、文化展览等宣传活动,普及知识,助力非遗的可持续性传播。
3、充分利用重要非遗活动、会议等节展赛事活动,开展行业内、区域间、国家国际间的非遗文化交流传播活动,推动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非遗传承人的创作思想、创造思维、理念和技艺技法的基础上,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活态性特征。首先,做好田野调查、历史资源的挖掘整理、归档保存工作,注重文化属性和地域文化,展示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其次,保护原生态的同时,深入挖掘时代价值和社会功用,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人民性、时代性、民族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文化优势,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存续力。在活态化保护中促传承,在活态化传承中促发展,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仲山.从“活态性”到“活态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文化的意义探源与实践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23,(05):148-154+176.
[2]沙娜.以活态传承的视角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镇巴民歌为例[D].南昌大学,2023.
[3]胡婧.非遗活态传播的方式与路径[D].浙江工商大学,2023.
[4]宋慰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J].群言,2019,(07):29-31.
[5]巴莫曲布嫫.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20,(01):114-119
[6]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N].中国文化报,2012-02-27(001).
[7]马延孝,马知遥.原始思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阐释[J].青海社会科学,2023,(01):194-202
本文是烟台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胶东面塑花饽饽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TSK-2023-246)。
作者简介:刘玉霞(1980-),女,烟台人,硕士,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