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位一体”开展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研究

任丽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3年32期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程集镇王湾小学 236000

摘要:劳动教育始终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三位一体”劳动教育需要从学校、家庭、社区三个层面入手,针对劳动课程的形式不断进行创新,并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确保劳动教育逐渐向着综合化方向发展。故此,本文就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分别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为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三位一体;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

1、学校建设跨学科融合教学平台

1.1开发劳动教育校本教材

在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三位一体理念要求学校基于已有的学科教材,综合考虑学校和班级的实际状况开发校本教材,并将相应的本土资源融入其中,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多元化的劳动教育素材和资源,推动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化发展[1]。在校方编写劳动教育的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已有的学科教材内容,针对劳动教材内容进行整理。比如,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两篇文章,可以设置建设家乡我参与——小小旅游规划师的活动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将家乡的特色美景以及资源利用文字形式进行宣传。同时,教师也可以基于语文教材中提到的传统节日,将传统习俗融入劳动教育校本教材中。学校可以开展小布袋制作的劳动教育项目,将端午节相关习俗融入劳动校本教材中,帮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包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传统习俗,并将与之相对应的语文故事和传统文化习俗来源等内容融入劳动教育中,设置创意艾草花环、捣艾绒和粽子制作大赛等项目活动,为劳动教育提供更多的语文优质素材。同时,学校也可以基于特色文化,以最为常见的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确保劳动教育能够与农业生产有效结合,在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传统文化、劳动文化和农业生产文化,将之前学生缺失的劳动文化内容以教材形式进行展示,最终形成符合学生综合能力发展需求的劳动教育素质平台。

1.2促进课堂教学的融合发展

学校劳动教育教材内容的编写能够针对劳动教育的内涵持续拓宽,教师需要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置教学情境,并将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工作有效融合,确保劳动教育能够实现跨学科发展的目标。劳动教育工作形式在多元化发展中,最常见的方法是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有效融合。比如,教师在开展小小旅游规划师的劳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基于已有的教材内容完成家乡旅游的项目推进以及旅游行程规划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也可以在劳动课程中开展拓展活动。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学习《赵州桥》后是否能够根据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自行设计具备当地特色的木拱桥。教师可以优先完成学生学习小组的划分,并结合教材文章内容复习,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旅游资源的特性和文创产品二者有效融合,随后由小组成员完成文创作品的草稿设计、制作、展示、分享等多个环节,通过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知识跨学科融合的方法,能够全面展示劳动课程在教育方面的价值。

2、家校合作建设劳动教育体系

家庭同样是学生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在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家校合作形成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教师可以结合已有的语文、数学、英语教材以及校本劳动课程的相关内容,引导家长建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践平台,确保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应用在校劳动教育期间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劳动技能以及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提高。比如,在完成《腊八粥》的文章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基于教材中有关传统节日的相关描写,引导学生在家庭中发挥个人的创造思维,在周末时间段让学生自主为家长煮一锅腊八粥,家长则可以提供指导,维护孩子的人身安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自主应用已经掌握的课堂知识以及劳动技能,同时也能够发挥个人的创意,在煮腊八粥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在传统的八样食材之外,添加诸如葡萄干这类食材,并思考水和食材的比例以及烹饪的时间是否需要调整,这些知识也与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掌握的比例、时分秒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能够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将语文和数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社会环境的劳动教育支持作用发挥

3.1社会研学基地建设

在我国教育部门高度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落实的背景下,社区同样在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方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研学基地参与各种劳动教育,以此推动学生团结意识以及劳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根据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出台的有关劳动教育方面的政策文件看来,各部门需要持续拓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践场所,满足不同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提出的真实需求。学校需要与附近的工厂、农场、企业等主体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建立完善的社会劳动教育研学基地,将社会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支持作用全面发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劳动。比如,在春季播种的季节,学校可以选择与当地的特色种植基地合作,引导学生进入农田完成种子的播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按照规定的面积对于播种种子数量进行计算,其中便牵扯到数学除法方面的知识。在播种工作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作文练习随笔,这与语文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在强化劳动感受的基础上,深化对于生命以及生活意义的认知[3]。

3.2设置劳动教育讲堂

学校也可以在社会环境的支持下,邀请社会中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人员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讲解对应的理论知识,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生能够通过亲身操作和实践掌握对应的劳动技能,在拓宽学生文化视野的同时,从多个层面对世界进行观察以及分析,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比如,学校和教师可以定期邀请棕编手艺人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使用棕叶编织各种玩具,能够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以及我国传统工艺的珍贵性,有助于深化学生在劳动方面认知,逐渐形成文化自信。

总结

三位一体理念在劳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要求学校结合当地特色以及学生的真实状况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并设置相应的劳动平台。家长则需要与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配合社区在劳动研学基地以及专业人士方面的支持,保障学生能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将各学科知识融入其中,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英,王建,刘永强等.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3(12):113-116.

[2]雷世平.“三位一体”劳动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9):1.

[3]张蕊.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三位一体见实效[J].中小学管理,2020(04):22-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