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梧桐引凤,浙里乡遇 基于浙江省山区26县人才进乡就业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随着共同富裕迈入新征程,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的乡村振兴日益成为时代共识。“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广阔的乡村大有可为,乡村振兴也孕育着无限可能,而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又离不开人才支撑。为让各类人才在浙江省山区26县有枝可依,各地政府出台了各类政策,在“内派、外引、内育”上下功夫,但人才“空心化”的实际问题依然是共同富裕的发展阻碍,地域、年龄、性别、学历、收入、人才类型等多方面的限制还未全面打破,各类人才对当地现有条件需求层面上的差异性也缺少量化的调研成果。
项目组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在浙江省山区26县中选取了柯城区、三门县、武义县、淳安县、庆元县作为调查地区,对人才进乡就业的满意度进行实地调研,采用问卷调研与访谈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在总体满意度之下设置了当地政策与服务、单位状况、工作与生活、发展近况的四个维度,深入分析“三乡人”(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留在浙江农村发展的原因,为乡村留人、引人、用人提供实践参考。
一、年龄影响
31-40岁的人群满意度最高,而18-30岁的人群满意度最低,显示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才对进乡就业的满意度的差异性。通过访谈调查得知,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对于进乡就业有不同层次的需求:31-40岁的受调查者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或是较高的学历,相对其他年龄阶段的受调查者享受更多的对点招引或扶助优化政策,对于调查地区现有状态满意程度较高;51-60岁的受调查者更加注重社会福利,尤其是医疗、养老类的社会保障,调查地区是浙江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区域,该年龄阶段的受调查者充分享有社会保障的政策服务;41-50岁的受调查者一般处于职业倦怠期,在生活、家庭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压力,而调查地区的现有条件无法明显提高这类群体的生活质量,也不能很好地改善受调查者的职业心理,导致满意度较低;18-30岁的受调查者倾向于基础设施、创业平台等接近城市水平的条件需求,调查地区普遍为浙江省区域均衡发展的“短板”,在经济发展方面相对较为落后,各类区域建设完善度较低,无法满足年轻群体的需求。
二、性别影响
在调查过程中,受调查者的的性别比例较为平衡,近似1:1。总体来说,男性和女性对进乡就业满意度的满意程度都处于中上,其中女性对进乡就业的总体满意度比男性略低一点,其原因可能是女性更有家庭、生育等主观因素的顾虑及影响。同时,受调查者由于发展情况、工作环境、生活状况等差异,对进乡就业的基础条件存在多样化的需求。不同性别的受调查者对当地政策与服务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在与当地政策与服务这一因素相对应下,项目组又划分出单位状况、工作与生活、发展近况的三大因素。其中,女性对单位状况、发展近况的满意度较高,而男性则对发展近况的满意度较低,在工作与生活上差异不大,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为:调查地区对于人才进乡就业的政策实施具有较强的实践效果,深入贯彻到了各类人才群体的成长空间,具有科学性、广泛性、有效性,因此不同性别对当地政策与服务都较为满意;女性在调查地区的就业机会、发展空间相比于城市的竞争压力更小,因此在个人发展方面的满意度较高。
三、学历影响
进乡就业在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这四大类中的满意度都比较高,其中专科和研究生及以上的满意度是最高的,而本科群体中对进乡就业的满意度是最低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各调查地区,专科的职业技术人才拥有实用性强的专业技能和精准清晰的职业定位,符合调查地区建设阶段的大量人才需求,入职门槛较低且工薪待遇较好;而满意度不相上下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受调查者满意度较高则是因为高学历带来的更高的福利待遇和相对更好的生活环境;对进乡就业的满意度最低的本科群体由于数量的庞大而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享受高学历所能获取的优势,政策、社会、用人单位等主体对这一类群体的缺乏重视提高了这类群体在工作方面的可替代性,从而降低了个体的满意度。
不同学历对进乡就业的当地政策与服务、单位状况的满意度较高,对发展近况的满意度紧随其后,对工作与生活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可见近年来对不同学历进乡人才的区域施策还不够精准,可能出现的原因有:发展平台的信息通达程度还不够高,无法实现用人单位与进乡就业人才的有效对接;发展机遇的路径与配套建设还不够全面,无法提供一套因地制宜的优质的进乡就业人才服务体系。
四、收入影响
不同月收入对进乡就业满意度在3000元以下、3000-5000元、5000-7500元、7500-10000元、10000元以上这五类人群中的较高,5000-10000元之间的受调查者满意度相对略高,而5000元以下的受调查者满意度相对较低,可见调查地区在具有基础性职业的进乡人才的需求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高。从数量上看,大多数受调查者都处于5000-7500元和7500-10000元行列之中,10000元以上的人数最少,可见调查地区的薪资待遇还有待提高,在未来可以建立健全稳定的薪资长效机制,稳步提升各类人群的工资待遇。
不同月收入对进乡就业的当地政策与服务的满意度最高,紧接着是对单位状况的满意度,对工作与生活和发展近况的满意度相差不大,可见各人才层次都有受到政策优惠和用人单位的福利保障等,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各类人群的基础生活,但还需进一步普遍深入、因才施策地惠及。
五、三乡人影响
进乡就业在原乡人、归乡人和新乡人这三大类中的满意度都比较高,其中原乡人对进乡就业的满意度相对最低,而归乡人对进乡就业的满意度最高,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大致为:归乡人往往是外出求学或是在外就职,已具备一定的学术或实践经验,且对家乡建设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相对其他类型的人才更易被社会关注的群体,因此享受到的社会福利也更多,个体的满意度也更高;原乡人受制于当地的基础设施、教育环境等条件,在人才功能上相对较差,也侧面体现社会对这一类群体的忽视。
从数量上看,新乡人数量最多,原乡人的数量最少,可见在整体上调查地区的人口流动性较大,原乡人流出寻找更多的发展机遇或是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新乡人在政府的号召或是主观意愿(瞄准当地发展平台或情怀等)的影响下流入调查地区就业。三乡人对进乡就业的当地政策与服务、单位状况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对发展近况、工作与生活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可见三乡人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体都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的优待,但在更细化的层面缺少点对点、类型对类型的需求满足。
六、结语
浙江省山区26县乡村振兴的人才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不同侧面的深入研究来定位不同地域的发展趋势,更需要各方英才一齐书写共同富裕的大文章。筑巢引凤开新局,多措育才展华篇。唯有从实际出发,建好人才“蓄水池”,用好人才“金钥匙”,才能力推浙江省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之力。希望此篇针对个体差异化信息的研究,能为后续人才工作的开展提供新途径、新方向。
本文系2023年衢州学院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三乡贤才,“浙”里乡遇——基于浙江山区26县返乡人才的调查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3R4780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