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素质能力大赛视角下的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实践路径研究

王晓华 朱晔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3年37期
山东建筑大学 250101

摘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是提升高校辅导员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职业素养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与有力抓手。基于大赛视角通过打造学习共同体、构建培训机制、优化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辅导员核心素养,对于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求是》杂志中的“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一文中指出,“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是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依托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平台,不断提高辅导员核心素养,对于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视角下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大赛演变

自2012年起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开始举办,比赛名称从首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到第二至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再到第七届以来的“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赛制从2018年起由原来的每年举办一次调整为每两年举办一次。变化的是比赛的名称、赛制和项目等,不变的是其“以赛带练、以赛代训、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导向,以及围绕辅导员核心素养展开的测查。经过发展,大赛已经成为各地各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风向标,是全面展现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校场,也成为检验高校学生工作特别是辅导员工作的试金石。

(二)核心素养演变

20世纪90年代核心素养概念出现,我国于2014年第一次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重大命题。自此,就有学者将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这一课题引入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的领域。以近三年的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工作方案为例,以“素养”为关键词搜索,第七届出现“理论素养、专业素养、网络素养”三个概念,第八届和第九届出现“理论素养、专业素养”两个概念。

核心素养是以人为中心、具有功能导向、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未来的关键素养。结合近年对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研究和相关文件精神,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是指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和综合品质,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辅导员个体成长的动力源泉。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素养、职业素养、理论素养三个方面。

(三)内涵

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是高校辅导员展示工作案例、交流先进经验、讲述育人故事、传递价值认同的工作载体和重要抓手,可以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理论水平、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是高校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辅导员自身发展和工作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综合品质,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关键路径。

由此可以看出,基于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视角,对于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同向同行的,是协调共进的,是螺旋式上升的。一方面,积极参与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可以有效提升升华辅导员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辅导员核心素养全面深厚,有助于提高辅导员参赛水平,刷新获奖记录。此外,还有助于提高学校社会美誉度和认可度,提升学校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实效性,开辟从个别到全部,从一般到整体的裂变式效应,推动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阶式螺旋式向上发展。

二、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视角下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内容

(一)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素养是辅导员最鲜明的政治底色。1953年,清华大学正式确立政治辅导员制度。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清华大学的经验,应当引起全国的注意。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伴随着时代变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职能从未改变,政治方向正确和理想信念坚定始终是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的核心内容。过硬的政治素养是高校辅导员提升核心素养的首要前提。《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要求辅导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也把“政治强”作为辅导员的首要职业能力特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同样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大赛始终将“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参赛选手最终成绩的重要指标,对此的考核始终贯穿在比赛的全过程中。“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即是如此。例如近年来,基础知识测试环节的测试内容大多围绕党和国家的创新理论等进行测查;案例分析环节关于“意识形态斗争”“重要政治事件解读”等考查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的题型日渐增多,成为考试的热点,优秀辅导员也会在这些题型中体现出优势。

(二)理论素养

扎实的理论素养是高校辅导员提升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凭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靠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辅导员需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理论素养。以第九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为例,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知识;党和国家关于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会议及文件精神;辅导员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等。案例研讨主要考查辅导员综合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研判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谈心谈话主要考查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能力、解决理论困惑和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要求辅导员把理论学深学透,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切实做到运用理论为工作提质增效。

(三)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校辅导员提升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等级和职业能力特征和职业守则,旨在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从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来看,无论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进行案例研讨、开展谈心谈话,都要求辅导员具备高度的职业认同、强烈的职业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优良的职业作风、扎实的职业能力、执着的敬业精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切实解决学生思想、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以谈心谈话为例。大赛比赛内容经过多次变化,基础知识测试和谈心谈话是唯一保留的两个比赛项目。谈心谈备赛一条黄金方法是:所有的情况我都见过,所有的方法我都试过。而这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重视并发挥谈心谈话这项工作的作用。愿不愿意找学生谈,能不能谈好,结果行不行,测查的是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再比如案例研讨。部分辅导员对这种新出现的赛制“望而生畏”,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案例提升本质考察的是辅导员的职业素养。透过案例现象看本质核心关键,精准找到问题的核心变化内核,层层递进剖析,类抽丝剥茧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一般问题抽象概括成某一类问题,实现2.0版本的进阶式提升,这也是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的蜕变历程。

三、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视角下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提升路径

1.发挥获奖辅导员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以核心素养培育提升为目标的辅导员学习共同体。依托省市参加大赛获奖辅导员,针对基础知识测试、谈心谈话和案例研讨,高度聚焦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分梯队分模块搭建辅导员学习共同体,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辅导员学习共同体并非简单地将辅导员进行空间聚合,共同体可以依托本校获奖辅导员,但更应突破校际甚至省份界限,通过辅导员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形成独特的辅导员团队学习文化。具体来说,政治性是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的首要特征。基于辅导员职业强烈的政治属性,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的打造必须以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为首要目标,通过经常性的学习、交流和研讨活动,始终确保政治方向正确和理想信念坚定。在共同营造的学习氛围下,辅导员围绕核心素养体系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职业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最终实现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2.建立以培育提升核心素养为内容的大赛培训机制,以赛促学、以学促赛。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国家、省级和高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并将辅导员培训纳入高校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培训的整体规划中。然而,对于辅导员培训内容,尤其是基于大赛而言,政策层面并未作出明确规定。教育部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在每年年初都会公布当年的辅导员培训计划,但也仅限于确定培训专题,并不涉及培训的具体内容。培训内容虽然会涉及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专题,但是不够聚焦和深入。建立以核心素养培育提升为内容的大赛培训机制,是为了确保培训的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促进辅导员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更好挖掘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作用。大赛自2022年开始,国家级的比赛改成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训练营。2023年,多个省市取消省赛,改成省级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训练营,即是更好发挥训练营模式下的培训效应,无论是参与训练营的辅导员还是参加观摩的辅导员,都是基于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更好锻炼和提升。因此,建立以培育提升核心素养为内容的大赛培训机制,一方面,依托大赛平台更好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进而提高育人水平;另一方面,辅导员育人水平的不断提高,更能够通过大赛斩获佳绩,形成良性循环。

3.构建以培育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适度增加大赛的权重。工作评价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往往发挥着工作“指挥棒”的作用。构建以培育提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辅导员评价体系,目的是通过对核心素养内容和体系的进一步明确细化,有重点地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提升辅导员参赛水平。当前,辅导员评价体系主要由各高校根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和实际工作需要制定,难免存在评价“指挥棒”指得不准、指得不全的情况,甚至会出现重数据、轻实绩的情形。思评价辅导员的工作不能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评优获奖情况来判定,更不能单纯以是否在大赛中获奖进行判定。有的辅导员热爱学生工作,然获奖经历较少,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工作做不好。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意即适度增加大赛的权重,发挥参赛提升核心素养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围绕辅导员核心素养科学制定辅导员评价体系,将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结合,真正发挥好评价体系的指挥棒的作用,更好促进辅导员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邓天开.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视野下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2):133-136.

[2]周延锋.素质能力大赛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09):13-16.

[3]李晓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DOI:10.27064/d.cnki.ghasu.2020.001366.

[4]程琼,王洛忠.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价值、构成与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3):86-89.

[5]马林海.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体系及其构建——基于“德、才、学、识”的四维框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11(03):80-85.

[6]李友富.新时代提升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5):76-79.

[7]汪平,梁慧,许宁.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构成与认同的培育机制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0(06):71-7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