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信息技术思政融合教育策略
摘要:为转变以往孤立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培养德才兼备、和谐发展的“整全人”,国家现已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在以上所述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探讨了“课程思政”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教育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课程思政;德育;信息技术;教学
引言: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项基本素质,而“信息社会责任”是小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最高行为规范,它对学生的信息思政素质有了明确的规定,那就是“在信息社会,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文化修养、思政规范和行为自我约束”。但是,信息社会责任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小学是基础教育的起始环节,是学生将来的信息思政修养的奠基石。所以,要促进小学生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就要在小学阶段加强思政教育。
一、如何理解“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等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首次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引入学校。
“课程思政”是什么?从理论上讲,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一种柔性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渗透,从而达到育人与德育相统一的目的。不难发现,新课标以“思政”为核心,即对小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对课堂中“思政元素”的发掘,将其融入课堂中来。从本质上讲,“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在“立德”之后“树人”,以育人为本,以育人为本,以育人为本,以课程为中心,进行专门的课程教育,最终培养德才兼备的“整全人”。
在信息化环境下,“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无疑是对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
信息科技是当前全球最先进的生产力之一,它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它对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也有很大的冲击。而在这个时代,我们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它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都能很好地体现出我们国家的整体状况,而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从国内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来看,多数地区都是从社会和孩子发展的整体水平出发。这个时期的孩子们的注意力不稳定,很难长时间的专注,再加上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很高的学科,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们往往会觉得很无聊,老师单纯的讲解和演示很难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更别说是进行德育渗透了。为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征和课程的特征,对其进行灵活的安排,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他们引入到课堂中来。
第一,创造有趣的情境。直接经验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实际依据,良好的教育要求老师把新的知识和学生的原有经验相结合,小学生在特定的运算时期,既活跃又灵活,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学习氛围肯定会更吸引人,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内在思考。为此,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小学生特征,使其从所熟知的生活实际走向课堂教学。举闽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的例子,在学习“文件管理”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从学生们平常使用的书籍、作业等纸质文档的管理转变成电脑文件的管理,让同学们把自己平常对纸质文档的处理方式和在处理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交流,让同学们考虑在电脑的环境中怎样进行档案的管理,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在真实的生活中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电脑档案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经营意识和经营水平,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内化到实际生活中去。
第二,充分发挥智能的作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在这个信息网络的大背景下,老师们要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以网络电脑技术来开发相关的课外资源,确保他们能够在课堂上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又可以在课后获得最新的知识,以多媒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感官。为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对其进行有效的信息素养教育。
首先,要学习如何使用教科书中所列的各种课外资料。信息技术教科书在每章中均设有“资源链接”版块,让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资源链接”的相应引导,达到自学的目的。对于基础好,掌握好的同学,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自学;而对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老师要给予他们一些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或者是在下课之后,再进行一些动作,既能丰富课堂,又能让教学环节变得更紧密,吸引学生的关注,同时也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提高学习的自由度。
其次,要学习如何使用像互动装置这样的校园里的智能装置。作为互动式装置中最典型的一种,它运用了最新的电子技术,如红外线感应、数字定位等,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的投影屏幕,它的作用是通过科技的支撑,通过专门的教育软件,将电子白板与计算机接口相结合,让老师能够在课堂的大屏幕上进行各种不同的操作,增加了课堂的互动和弹性。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来说,这个互动的作用不仅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地形象、更加有效,同时也方便了老师对于学生的课堂练习与作业进行点评和演示。
(二)从教科书中发掘思政教育的内涵
在对小学3-6年级的《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进行了研究后,得出结论:小学信息技术课本根据各年级儿童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类,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组织形式。三四年级的思政教育内容以拓展性、趣味性为主,对他们的信息素养进行了初级的发展,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这些课程所包含的信息的含义,从而使他们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探索欲望和认同,从而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比如正确地运用网络,正确地进行网络沟通,学会与他人交往与协作,促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念;在五六年级的教科书中,思政教育的内容以与生活有关的综合专题活动为主,注重学生的社会和人文交流,使学生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对乡土人文的感情,使学生以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信息科技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当前的社会和科技进步的作用,了解和遵循有关信息思政和信息法律,使学生在获取、加工、存储、管理、表达和交流的全过程中,将信息伦理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信息公民。
结语:
信息技术老师要充分发挥独特的信息技术资源,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同学们的具体状况,选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将各类的思政教育方式都融入他们的心灵当中,从基础教育的源头开始,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品格,从而更好地融入将来的信息技术社会当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