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高中地理贯通培养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武智涛 张晓静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4年3期
1.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 2.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摘要: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空间性和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逻辑思维的发展下,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推动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创造性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在初中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思维;培养方法

【前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常常表现出独立性、自主性的特点,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地理学习就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与消极的学习相比,主动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够持续地发掘出地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真正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分析的能力,促进地理学习的顺利进行。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在地理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用创造性思维去解决在地理学习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另外,良好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选择逃避,而是会主动去思考,从而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地理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地理学习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地围绕着地理问题进行思考,则他们在地理学习中的自主、自主能力也会大大增强,从而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开展地理学习。与以前的传统的、消极的学习相比,主动学习更能激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与渴望,使学生能真切地认识到地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能够有效地提升地理学习的有效性,形成地理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和现实背景的情境来进行教学。例如,引导学生研究自己所在城市的交通问题,让他们了解城市规划和交通网络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案例或问题引入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通过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此外,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有趣的地理现象或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通过展示壮丽的自然风光或迷人的城市建筑,让学生对地理有更直观的认识。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理相关的展览或博物馆,让他们亲身感受地理环境,增加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让他们了解地球演变的奥秘。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强他们对区域地理的兴趣和热情。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探究能力。

(二)利用感性地理案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好感性地理案例,使学生从感性上获得对地理现象的认识。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知识始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包含了物理、数学、语文和历史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感性。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合理的利用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引入感性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在案例中持续地展开自己的想象,从多个角度、多层次去思考与探究地理现象。

比如,在学习“中国自然环境”时,如果涉及到“气候特征”,教师就可以用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提出了一系列火攻曹操水军大营的作战方案。然而,周瑜却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他忽略了火功对风向的极高要求,忧虑成疾,卧床不起。诸葛亮了解其发病原因后,为其开出“借东风”的“良方”。事实上,赤壁在亚洲东部的长江中游地区,当时是冬季,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然而,由于赤壁东部出现了一个小高压,且有逐步东移之势,这时反气旋经过赤壁地区,由于赤壁因其作用而盛行东南风,借来了“东风”。周瑜的忧虑是有道理的,如果赤壁盛行西北风,那就会“引火烧身”了。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用音频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对案例中蕴含的地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激励学生积极地对周围的地理现象进行关注,并指导学生探索相关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分层教育。

初中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呈现出一些个人差异,并且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基础能力都存在着差别,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在地理课程中切实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因材施教的办法,强调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积极地进行思考和积极的学习。例如,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对于那些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或者是课外阅读的方式来进行拓展学习,掌握书本上没有提到的知识。如,七大洲与四大洋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有哪些不同的风俗传统和生活习惯,这样就能开阔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针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地图贴在自己书桌上,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理解,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参考地图;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基础内容进行强化,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字,以及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等。这样,各个阶段的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进行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使地理的学习变得容易而顺畅,从而真正地提升了地理的学习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为初高中地理贯通培养提供基础。由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通过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综合思考和空间想象能力,可以为他们在高中地理学科中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习惯,提高他们在地理学科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初中阶段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是学科连贯发展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李英.项目式教学助力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0):29-31.

[2]张瑞娟.基于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中学地理图形教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黄虹茹.基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活动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