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伴随着不良信息的日益泛滥,这些不良信息不仅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还可能对社会的整体发展构成潜在威胁。在大学阶段,由于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认知的关键发展期,他们往往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并且缺乏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传入我国,其理论逐渐受到高校辅导员的关注和重视。辅导员们开始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与引导,以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本文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综合的探讨与分析。首先,文章明确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核心理念。其次,通过实例和案例,详细阐述了积极心理学如何有效促进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最后,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视角,提出了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采纳的策略和方法。本文的研究旨在推动积极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问题的学科。注重人自身生活状态的研究,关注的是积极的心理状态、情感体验以及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经研究表明,如果人可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则其生活满意度更高、生活与工作问题应对能力更强、生活习惯更好且身体更为健康,有更为合适的社交习惯及社交关系[1]。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看待学生的学习问题和成长问题,则可以有更多的发现。在本文中需要先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具体问题进行探讨。
一、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即提倡高校师生群体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各类事物,是帮助师生群体保持健康心态、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丰富的心理调节方法。学生能够通过了解和掌握积极心理学有关理论,应对个体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而有效调节个体情绪。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丰富多样的心理学知识。积极心理学的渗透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群体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理论的思路和方式。此外,有利于学生熟练把握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课程学习方法。渗透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掌握有效、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有利于优化高校心理学教育思路和模式
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是将积极心理学渗透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学课程,全面提升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幸福感。
一方面,积极心理学的渗透有助于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对心理学教育实施的有益尝试,教师可以用以往教育模式为基础,优化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传授模式,使教师教学的切入点不再局限于学生个体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问题,有利于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的渗透能够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的主客体关系。引进积极心理学理论,要求教师站在学生视角展开思考,能够推动教师和学生群体共同成长与进步。渗透积极心理学理论还能助推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创设,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有机融合,不但重视培养学生群体情绪调节能力和积极乐观心态,而且重视挖掘学生的心理健康潜能,对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着促进作用。
(三)有利于完善高校心理学专业建设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理论,是更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思路的有效措施,能够全面优化心理学专业学科建设。
第一,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有利于丰富心理学专业课程种类。高校能够在以往心理学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健全心理学专业整体课程架构,不断丰富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
第二,渗透积极心理学能够有效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弥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缺失,完善心理学专业知识框架。
第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和积极心理学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更新高校建设心理学专业的思路。以往高校在心理学专业建设层面,着重关注大学生在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掌握程度,心理学理论教育普遍依托心理学实验,而引进积极心理学能够有效拓宽教育教学实践途径,既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
二、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客观压力问题
从大学生自身情况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客观压力问题主要来源于学生自己的所处家庭、学习及即将面临的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随着各方面压力的不断增大,学生可能会出现焦虑、失眠等情况,被沉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及负担压的有负重感或是有窒息感,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在学业中感到力不从心,面对困难难以解决,从而导致越来越缺乏自信心,丧失学习的动力。一些学生或是受家里条件因素的限制与影响,导致自身缺乏安全感,心理会产生自卑、困窘和局促等情绪,尤其是针对部分家境困难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和精神上受到双重压力的情况下,情绪会越来越焦虑、压抑,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随着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很多大学生对未来感到了迷茫,对自己的学业发展以及今后的就业都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从而在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和不断严峻的就业环境时,竟不知如何下手,长期下来,从心理方面就会产生悲观、焦虑的负面情况,这些问题都是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为此,作为辅导员必须尤为重视。
(二)主观层面的压力问题
目前大多数主观层面的压力问题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身的性格和行为。比如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不易与周边的人进行沟通交流,不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等,长此以往,在与社会发展存在严重脱节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导致自身出现自闭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性格上存有严重的虚荣心和攀比心,不为他人考虑,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甚至对别人的付出和对自己的友好行为存在严重的猜忌等行为都是学生缺乏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的表现,这些问题如果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进入大学校园后,面对独立的生活、学业环境,学生会感到强烈的不适,心理成长与学业成长无法做到同步进行,这样的情况更易增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同时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自卑感,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不够优秀,始终得不到学校及家人的认可等,都会导致消极情绪和精神萎靡,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日常生活。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策略
(一)多途径开展心理调查工作
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对自己所管理的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了解,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类别的学生、不同的年级等进行有效分组,进行分类别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并整理成数据,修订成册,作为以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依据。高校辅导员可根据相应的情况建立起心理健康网络系统,通过电子计算机准确地对学生进行快速查找。高校辅导员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活动中来,进行实际的体验,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对自身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稳步推进。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知识与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需要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作为支撑,高校辅导员若想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须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从高校层面上讲,各高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培训工作。聘请心理学专家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作为主讲人,为高校辅导员传授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这些压力的作用下,高校辅导员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心理学专家可传授高校辅导员一些情绪调节、管理技巧,以此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抗压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
从高校辅导员自身层面上讲,辅导员自身应时刻保持良好心态,不要被不良情绪所束缚,更不能让不良情绪所主宰。同时,辅导员应提高自学能力,可通过互联网、学术论坛等途径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前沿,从中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
(三)重视心理发展性教育
高校辅导员要想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就必须采用灵活的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第一,重视发展性教育,高校辅导员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其中集中学习是有必要的。例如,高校辅导员在开展相关主题班会时可以适当加入心理学相关的团队建设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促进他们共同进步。第二,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互联网增加学生对心理学的了解,并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进其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兴趣。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预防,不能等到问题发生了再干预。高校辅导员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高校辅导员要正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四)融入日常师生交流中
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学生管理中的运用,不只体现在管理方式上,还应以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进行,而有效的语言沟通与交流,更有助于辅导员进入学生的内心,与其进行更为深入的情感上的交流,消除学生对辅导员心理上的设防和隔阂,从而进行心灵深处的交流,让辅导员更能深入地了解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抚平学生内心上的缺憾和不安,成为学生的朋友。
结语:总之,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紧缺的境况下,高校辅导员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一项重要的措施。高校辅导员要认识到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创新工作之载体、改变工作之形式,切实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宋素怡,董彩云,郭富莲.“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
[2]杨帆.“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