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课程中的作用和优势,接着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课程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课程;高校;应用;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无可忽视。这不仅是因为它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因为它承载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理论素养的重任。然而,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时,思政课程的更新与深化势在必行。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与实践至关重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与科学性能够帮助高校思政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思想状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与灵活性能够帮助高校思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旨在为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1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课程中的作用和优势
1.1思政课程的地位和意义
思政课程是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程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政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能够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更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因此,思政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不可替代。[1]
1.2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课程中的独特优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独特的理论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也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身的学习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学生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责任和使命,增强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坚定性。
2当前高校思政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教学内容方面
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内容过于理论化,部分思政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案例和具体的社会现象分析,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脱离实际,某些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缺乏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新颖内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内容更新不及时,思政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无法及时反映当前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实际脱节。
2.2教学方法方面
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单一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依赖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等,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缺乏互动性,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参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积极思考和交流,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手段陈旧,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在线教育平台等,限制了教学的创新和拓展。
2.3教学评价方面
在教学评价方面,存在以下问题:评价体系单一化,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表现,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标准不明确,缺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不够明确和科学,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如课堂讨论、小组项目等,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表现。
3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3.1教学内容整合
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必须与教学内容的整合紧密相连。首先,教学内容应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展开,深入浅出地解析其核心观点,如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等。其次,应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其在实践中的意义。再次,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理论作为教学内容,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最后,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紧跟时代潮流,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领域、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
3.2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的特点,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现实。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创新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首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意义。其次,倡导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展开自由辩论,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问题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专题讲座的方式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理论成果、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现实问题,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理想信念。
3.3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首先,应从思想政治素质、学业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紧密结合起来。[3]其次,要注重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包括书面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以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最后,还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建立激励机制,促使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思政教育服务。
4案例分析
某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和辩证思维能力。在一次授课中,教师以城乡差距为案例,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解决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变革中的实际应用。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迅猛成就,但也指出了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通过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学生们了解到城市和农村之间在收入、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原因,深入剖析城乡发展不均衡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接着,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这一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包括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等。[4]
在整个课程中,教师使用了三个教学方法:①引导式讨论: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例如,“你们认为城乡差距背后的社会矛盾主要是什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等。②小组合作:学生被分成小组,共同讨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增强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③案例分析与实证调研: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学生们对城乡差距问题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不仅考察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程度,还重点关注了他们对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书面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评价手段,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表现。
这一案例表明,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结合讨论与互动,以及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可以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实践作用。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做出贡献。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强调思政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理论优势,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政课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旨在提高思政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需要。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上不断探索,为思政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支持。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怀,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努力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杜雨来,蔡淑琴.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08):114-115.
[2]傅彩霞,包敦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2):39-42.
[3]郭伶俐,张梦园.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J].大学,2022,(03):181-184.
[4]于庆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06):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