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与重要性分析

陈美汐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4年16期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促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随着新时代的网络发展,各种外国文化不断进入学生的视野。为了让小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应当承担起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积极转变教育思想,多探讨研究教育的策略,不断创新完善课堂,将传统文化融入进小学语文课堂中来。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策略;重要性;教学;传承

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那么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还能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现今,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将其融入课堂实际教学中,比如通过讲解古诗词、传统戏曲、历史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不够系统和科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参差不齐等。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开展节日主题活动,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于农耕社会中形成发展,但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文明的诞生加速了农业文明的消亡,传统节日的发展面临困境。在外来节日和网络节日的冲击下,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被淡化,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历史文化、节日庆典在城市生活中日渐没落。为了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节日主题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节日氛围,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受它的重要价值。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清明》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在讲述古诗的同时,道明清明节的由来,习俗等,也可以在清明节期间开展节日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踏青春游,插柳。由于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教师也可以直接引申出二十四节气,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并用顺口溜的方式让学生记住,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可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将二十四节气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为例:立春即是寒冬已过,万物复苏的节气。除了迎春,古时还有“糊春牛”、“打春牛”、“咬春”等习俗。教师可以在立春当天陪学生一起制作纸春牛,涂上颜料留作纪念,然后让学生“打春牛”,将准备好的春牛泥塑打碎,并亲自动手播种自己想种的植物,回家后可以吃春饼、春卷,和父母一起迎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立春的传统习俗,使“立春”不仅仅是书面上的字,而是真正的具有生活色彩的,这更有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继续了解的兴趣。

(二)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传播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一些无法通过集体实践感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比如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来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京剧趣谈》,课文介绍了中国京剧在道具马鞭和动作亮相两个方面独有的艺术特色,而其实,京剧中的道具和动作有很多,比如,道具有实在道具,也有虚拟道具。教师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京剧舞台上的各种道具,并和学生讲清虚拟道具的式样、质料、轻重、大小、长短等都与生活中的实物有所不同。有的予以夸张、放大,如酒杯、印盒等;有的予以缩小,如城、轿、车等。最为经典的便是“一桌二椅”。桌椅依照放置方法的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地点和环境,一张桌子可以代表餐桌、床、灵堂等;一把椅子可以是窑门、水井、石墩等;桌一椅的摆放可以代表是客厅、公堂、书房等。京剧舞台上的交通工具有车、船、马等等,具有烘托气氛的作用。在授课结束后,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京剧,挑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传播京剧的魅力。由此可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拓宽学生视野,感受传统文化氛围。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教师是传授知识、引领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力量,只有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理解水平,才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在课后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面对互联网时代,教师应当持续保持阅读纸质书籍的习惯,广泛阅读,可以选择做笔记,也可以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研讨会,与其他教师交流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经验和见解。也可以学习一门传统艺术技能,比如书法,绘画,音乐等。并且在关注传统文化热点的同时,也要对比不同文化,培养跨文化视野,加深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

综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多种策略,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深入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其中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多种元素。而这些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孝敬尊老、和谐包容的传统美德,具有良好的育人理念。正如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孝道,提倡君臣父子之间相互尊重、忠诚守信;道家注重自然和谐,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宁静;佛家则主张舍己救人,慈悲为怀。这些价值观念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让小学生了解到本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这些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美学追求,还反映着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将其融入进小学语文课堂中,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并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传统文化具有许多领域的知识,比如民间音乐、民间戏剧、国画、书法等属于艺术领域;儒道佛等学派思想属于哲学领域;诗词歌赋属于文学领域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育中,使学生不止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欣赏美的事物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也将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至关重要。

(三)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生作为新时代未来的接班人,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员。教师将传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有助于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经典诗词、传统节日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国家的漫长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在这期间还能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四)增强文化自信心,凝聚爱国主义精神

传统文化是一座蕴藏着无尽智慧和精神财富的宝库。小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传统文化时,仿佛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领略到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和伟大事迹,就能不断激励他们树立起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志向。比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浩然正气,都能成为小学生学习的楷模。不仅如此,传统文化还教导小学生要尊敬师长、团结协作,这也恰恰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品质的培养,为他们将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奠定了基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面临的部分困难

(一)教学任务繁重,无空余课时举行活动

现今,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面对广泛的知识领域,教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且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而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外,教师还需承担诸多其他任务,例如细致地批改学生的作业,精心地备课以优化教学质量等,并且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课时可以用来安排传统文化活动。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考试、测验等评估工作也频繁开展,这些工作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出题、阅卷和分析,这使得教师的时间变得异常紧张,进一步压缩了原本就不多的举行活动的时间。

(二)教学资源有限

首先,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它的内容相对单一。现有传统文化教材往往局限于少数经典作品或特定的领域,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教材是无法全面呈现的,很难满足小学生对多元知识的需求。并且教材的更新速度缓慢,有时内容相对陈旧,无法及时纳入当下对传统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时代价值,这就会导致教学内容滞后。同时,教材的内容也可能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生活经验相结合,无法产生共鸣,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能未能充分挖掘和体现地域特色,缺乏地方特色资源,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地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就导致错失了培养学生地方文化认同感的机会。

最后,教师如果在课程中进行的课外拓展资料不足,未能涵盖更广泛的传统文化领域,或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够,缺乏跨学科的拓展资料,也会限制学生对传统文化更深入的了解,阻碍了他们拓展知识领域和培养探究精神。

(三)家长缺乏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第一,部分家长部分家长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以及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认识有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浅显,仅停留在表面,对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精神内涵及广泛的应用价值认识不深。同时他们也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未能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品德修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由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未能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部分家长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匮乏,对传统文化领域的了解狭隘,可能只熟悉个别方面,比如古诗词。而对其他领域,如传统礼仪、传统乐器、戏曲等了解相对较少,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且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

第三,部分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受到当下社会浮躁氛围的影响,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学科学习上,进而忽略了对学生精神层面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第四,部分家长与学校配合不够,与学校之间未能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交流,没有及时分享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活动等信息,导致学生错过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机会。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是一项兼具深远意义与现实挑战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仍需持续探索创新,不断优化融入的策略,努力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根发芽,绽放华彩,为孩子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民族自信的新一代。而这一过程也少不了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的探索,积极进行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许佳.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创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23.DOI:10.27242/d.cnki.gnjlu.2023.000530.

[2]齐欣.浅谈京剧舞台上的道具[J].北方音乐,2014,(08):118.

[3]赵晓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A].中小幼教师新时期第三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二)[C].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组委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4]陈茜.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三届“创新教育与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专题2).扬州市江都区华君外国语学校;,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076942.文艺教育委员会:2022:498-501.

[5]范国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0,(35):58-61.

[6]王佩琴.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03):43.DOI:10.16586/j.cnki.41-1033/g4.2024.03.019.

[7]吴小虾.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J].华夏教师,2023,(24):55-57.DOI:10.16704/j.cnki.hxjs.2023.24.001.

[8]吴菁.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路径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2,(06):64-66.

[9]吴东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汉字文化,2022,(19):107-109.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2.19.034.

[10]谭晓凤.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策略——以二十四节气为例[J].教师,2023,(02):21-23.

[11]吴东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汉字文化,2022,(19):107-109.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2.19.034.

作者简介:陈美汐(2000.7),女,赫哲族,籍贯:黑龙江佳木斯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3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小学教育,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