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舞蹈社会学视域下中国舞蹈教育变迁及意义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必然具有社会属性。舞蹈教育是舞蹈在社会功能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本文以舞蹈社会学为视角,分析舞蹈的社会功能,并探究在舞蹈社会学视域下,中国舞蹈教育在千年历程中的变迁,并思考将舞蹈社会学融进舞蹈教育后的跨学科意义。
关键词:舞蹈社会学;舞蹈教育;变迁
舞蹈是以人体为载体,能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极具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被称为艺术之母。古人充分认识及肯定了舞蹈与社会的关系,无论从舞蹈发生的社会根源,还是舞蹈的社会功能,亦或是舞蹈形态的社会象征,都能看到舞蹈与社会的密切关系。[1]其中舞蹈教育与舞蹈社会学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用舞蹈社会学的视角探究舞蹈教育的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关于舞蹈社会学
(一)学科内涵
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又是舞蹈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舞蹈社会学把舞蹈作为社会背景中人类行为的组成部分,探讨舞蹈同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不仅包含舞蹈实践者与社会的关系,舞蹈的产生与发展和社会的关系,舞蹈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功能,而且包括舞蹈作品的生产、消费、接受过程与社会的关系等。[2]随着反对艺术“他律”的浪潮掀起,舞蹈本体论兴起,舞蹈社会学陷入沉沦。直到现在,跨学科成为学界热点,舞蹈社会学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对舞蹈本质、舞蹈学科的发展及其功能的拓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舞蹈的社会功能
舞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能在社会中存在千年而未泯灭,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必然有其功能价值。舞蹈的社会功能有很多,如娱乐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交流功能等,以下选取几个功能进行简述。
其一,舞以达欢,抒发情怀。《毛诗序》中:“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最初人们跳舞,是人们过剩情绪与精力宣泄,是生命情调最实质、最尖锐、最充足的表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女乐艺人出现,舞蹈的娱人功能大大增加,逐渐成为一门专业性质的表演艺术;随着舞蹈不断成熟,舞者用技艺结合的作品来抒情叙事,使人精神得到愉悦,受到感染。
其二,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在古代,部落首领阴康氏教授部落成员《阴康氏之乐》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能。在今天,全民健身舞蹈广场舞、疫情期间的方舱医院舞蹈等,都是人们仍沿用了古代先民以舞健体、以舞愉心的功能体现;近年,舞蹈疗愈领域也逐渐步入大众视野,高校开设舞蹈疗愈专业硕士点,这都体现了舞蹈这一特殊社会功能。
其三,宣传教化,陶冶情操。舞蹈的教育功能自古就有,分为专门教育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原始时期,捕猎等生存知识通过“身授”和“模仿”进行传授;西周通过礼乐并举治国理政,宣传儒家思想;抗战时期,吴晓邦、戴爱莲通过舞蹈唤醒人民抗日热情;在现代社会,舞蹈教育不断发展,舞蹈美育也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自身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社会学视域下舞蹈教育流变
(一)古:从百兽率舞到礼乐并举
在历史长河中,舞蹈曾在原始先民的劳动、战斗、繁衍中起着鼓舞和教育作用。《尚书》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表现先民在庆祝狩猎成功同时,也将捕获野兽的过程和经验形象地再现;还有红种人野牛舞、刑天舞干戚、蛙型舞等都是原始先民利用舞蹈进行教育的表现。
自西周建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确立了“制礼作乐”制度,意在通过礼乐互补维护社会统治。《周礼·地官》载:“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体现六代之乐舞具有教育、教化的作用。西周的文、武舞训练人在仪表气质方面的修养,习练文舞使人容貌得庄、动作有文;习练武舞使人威武雄壮、风韵昂扬,使人在艺术熏陶中自然地受到教化,是早期的美育教育。这不仅对当时有着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的美育具有启迪作用。
(二)近:从高居庙堂到为民而舞
明清时期,舞蹈衰落融于戏曲,清政府也漠视舞蹈教育与传播,舞蹈成为高居庙堂供贵族娱乐的产物。184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知识分子愤慨之余开始反思中国的制度改革,我国的音乐舞蹈也因此发生转变。在蔡元培“兼并包容”思想的影响下,黎锦晖提出“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和“中西合璧,雅俗同堂”的艺术主张,融教育与乐舞为一体,推出如《麻雀与小孩》等新型儿童歌舞和歌舞剧,其学堂歌舞具有教育意义。
抗战爆发后,一批爱国艺术家试图拯救中国。其中人民舞蹈家吴晓邦编演了《义勇军进行曲》、《丑表功》等作品,歌颂了战士,讽刺了叛徒;边疆舞蹈家戴爱莲编演了《惊醒》、《前进》等作品,以唤醒更多的民众投入抗日斗争中。在革命战争年代,苏区歌舞给苦难的群众带来了欢乐,吸引了众多热血青年投身革命,鼓舞了将士们英勇战斗的决心,极大地发挥了舞蹈艺术的教育宣传功能。
(三)现:从美育普及到文化自信
经几千年发展至今,我国舞蹈教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成为了彰显我国大国形象的重要名片,是文化自信下国家强盛的精神内核。
在专业领域中,自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以来,我国舞蹈教育逐渐走向专业化正轨。如今,舞蹈专业布满全国,研究生点逐渐增加,为舞蹈界培养实践、理论结合的舞蹈人才。在美育范围内,舞蹈通过艺术形象把道德准则通过教育功能体现出来,影晌人们的思想品质,陶冶人们的性格、情操。[3]高雅艺术进校园、高参小等美育活动在校园内活跃,而舞蹈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决定,更加体现了舞蹈的在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性情、提升国民素质等的重要性。
中国不断强大,文化自信显得尤其重要,舞蹈有着超越语言障碍的特殊性质,一直以来都是对外交流强有力的名片。为积极响应习总书记提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我国创作了《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等舞蹈作品,用生动形象的舞蹈语言展现传统文化,用具有美育意义的舞蹈作品进行传播传承,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彰显,国家强盛的表现。
三、舞蹈社会学在舞蹈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舞蹈作品的产生受一定的时代背景、社会意识形态、生产科学水平的制约,是社会中的人受到社会影响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另一方面,舞蹈作品对于社会大众也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导向作用。[4]舞蹈本体的研究固然重要,但舞蹈与社会中的人息息相关,其社会性也同样需要关注。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舞蹈教育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应该重新实践戴爱莲先生的“人人跳”的主张,实现舞蹈教育的社会责任。因此,从舞蹈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舞蹈教育应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使舞蹈可以更好地更好地为生产、社会服务,充分发挥舞蹈的社会功能,培养人民的反思精神,从侧面促进社会的进步;在高等舞蹈教育方面,高校的舞蹈教育课程应该注重社会价值观的正确理解,明确舞蹈教育的本质、意义和尺度,从而承担社会义务。
结语:在中国,从原始社会的诗、歌、舞密切结合,封建时期乐府等宫廷音乐机构的运行,到近现代“学堂歌舞”、“新秧歌运动”等舞蹈活动的兴起,再到现代舞蹈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舞蹈始终与社会密切相关。从舞蹈社会学角度分析舞蹈教育,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舞蹈教育进行研究,使舞蹈教育能够担负起社会责任,是新时代舞蹈人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王阳文.舞蹈社会学研究构想.北京舞蹈学院学报[J].2011(04).
[2]王阳文.舞蹈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民族艺术研究[J].2015.
[3]崔英美.浅谈舞蹈的社会功能.戏剧之家[J].2019(03).
[4]李子薇.音乐社会学视角下音乐教育再思考.艺术评鉴[J].2022.
作者简介:黄雪颖,女,2000.1,福建南平人,研究生在读,舞蹈编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