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路径策略

李永艳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4年19期
西畴县红石岩小学

摘要:伴随着《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执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也为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只有认真学习和领悟新课程标准理念,并在自己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大胆尝试和实践,探索有效教学策略,捍卫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想,才能真正赢得小学新时代道德与法治的发展新胜利;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路径策略

正文:

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育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普及道德、法律常识。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众所周知,教育应以德育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论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也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国家所需、社会所需,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下,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呈现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新课程标准与课程教学大纲密切融合,实现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相统一。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原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是初步了解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培养爱国、爱党情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培养具有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的意识和行动。其次,普及宪法相关知识,培养小学生逐渐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诚信观念与规则意识。此外,对小学生针对性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等,引导其了解大自然、爱护自然界的动、植物,逐渐养成保护生活环境、节约能源的行为习惯。二是基于小学生生活基础,根据其发展需要,确立核心教学目标,培养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般都是先从关注学生生活开始,其教材编写结构延续了“上学——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逻辑,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适应学校生活开始逐步建立起道德与法治的基本观念,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初步具有自尊自强、坚韧乐观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语言基本都是基于儿童语言的角度出发,用“童言童语”来描述道理,利用孩子喜欢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路径策略

(一)不断革新课堂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学实施过程的主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执教水平。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一是要深入学习,不断革新教育教学观念。必须要紧随新课标改革潮流,不断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不断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及时革新自身的教学观念,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培养,努力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应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加强对学生智能发展的培养,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有效利用课堂内的积极互动,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其积极思考,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要加强磨练,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备课”。精心备好课,才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要从教材、学情和教法三方面下功夫。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新编教材内容、编排、方式等方面变化明显。

(二)全面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施体系

要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施体系,务必要做好以下几点:

1.创新设计导入环节。课堂导入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应当具有针对性、新颖性和趣味性等。通常来说,小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比较薄弱,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重点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因此,在课程导入的时候,可以基于此设置具有“问题特色”的活动及吸引学生眼球、感官的情景、谈话等,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

2.创设具有民主、和谐气息的的教学氛围。新课程改革注重倡导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所以说,教师应当积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权威性主导地位的角色,要重新构建能充分体现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时代师生关系,从而打造出更好的教学环境。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听课、记笔记、做题,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自身的定位。教师要明确自己是学生学习指导者和协助者的地位,摒弃决策者的错误观念,切实开展民主、和谐、生气的课堂教学。

3.关注学生,更新教学方法、鼓励深入思考,以促进有效的教学。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在教学中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并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靠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征,考虑他们的学习能力,并根据道德和法律的可用规则开始教学。要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性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有效采用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情感升华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设计教学,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解决学生的生活不良行为,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4.注重课后的反思性教学。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必须要学会教学反思。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的思考及再认识的过程。在反思中,教师可以更加真实地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从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教师既要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也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反思,同時要确保反思形式的多样化。

总之,革新课堂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全面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施体系是提高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实效的关键策略。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继续捍卫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想。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赢得小学新时代道德与法治的发展新胜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2]翁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

[3]陈利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7(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