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幼儿语言教学实践

任强强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4年32期
皮山县康克尔柯尔克孜民族乡中心幼儿园 845153

摘要: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强调教师引导和支持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幼儿语言教学。在实践中,教师首先通过建立“支架”来帮助幼儿理解新的语言概念,然后逐步撤去“支架”,使幼儿能够在独立思考和操作中掌握语言技能。通过这种方式,支架式教学不仅帮助幼儿学习新的语言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幼儿语言;教学策略

1.支架式教学理念的引入

在幼儿教育领域,语言教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其不仅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社会交往的基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逐渐被引入到幼儿语言教育中。这一理念源自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应作为儿童学习的“支架”,逐步引导他们跨越当前能力与潜在能力之间的鸿沟。在实践中,支架式教学包括了诊断、进入、建设、调整和撤除五个阶段。例如,教师首先通过观察了解儿童的语言能力现状,然后提供适当的语言模型或工具(如图画书、角色扮演等)帮助儿童进入新的学习阶段。随着儿童能力的提升,教师逐渐减少直接支持,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意味着教师需要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2.支架式教学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应用

2.1.语言环境的创设

2.1.1.丰富的语言输入

在幼儿语言教育中,丰富的语言输入是支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包括词汇、句型的多样性,还涉及语境的创设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引入绘本、儿歌、故事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同时提供丰富的语言模型。据研究显示,儿童在接触大量词汇丰富的文本后,其词汇量在一年内可增长30%以上。此外,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也是关键,通过问答、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幼儿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新学的语言,促进其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2.1.2.鼓励语言输出

在支架式教学中,鼓励语言输出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强调了幼儿的主动参与和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接收。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孩子们模拟日常生活场景,如在超市购物或在餐厅点餐,这样不仅能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词汇和句型,还能提升他们的社交技巧。此外,教师可以定期设立“故事创编”时间,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故事,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创新思维。

2.2.适应不同语言发展阶段

在幼儿语言教育中,适应不同语言发展阶段是支架式教学的核心原则之一。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发展轨迹,例如,根据布朗和富兰克林的研究,儿童在2岁时通常掌握约50个单词,到3岁时词汇量可能增长到300个左右,这表明了语言能力的快速变化和个体差异。因此,教师需要对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阶段有深入理解,提供与之匹配的教学支持。

例如,对于初阶的语言学习者,教师可以采用丰富的图像和实物辅助,帮助他们建立词汇与实物的联系。随着孩子词汇量的增加,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他们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思想。同时,教师应提供各种语言游戏和互动机会,如“我说你做”游戏,促进孩子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更高阶段,例如当孩子开始理解语境和使用复杂句型时,教师可以引入更复杂的对话和阅读材料,引导他们进行描述、解释和推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孩子解决在写作初期可能遇到的拼写、语法挑战,逐步提升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2.3.教师的角色转变

2.3.1.观察者与引导者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观察者与引导者,这一转变对于幼儿语言教育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像建筑师一样,先理解每个幼儿的语言发展“蓝图”,即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然后提供适当的“支架”来支持他们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密切观察幼儿在语言游戏中的互动,识别他们在词汇理解或句型构建上的困难,然后适时介入,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示范。这一过程就像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所说,“我不能为儿童做所有的事情,但我可以帮助他做到。”这样的介入方式既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探索,又确保了他们的学习进度。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支架教学的五个阶段”理论,首先,提供全盘支持,如示范完整的对话或故事;然后逐渐放手,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表达,可能是完成句子的后半部分或独立描述一幅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通过提问、反馈和鼓励,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自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能会对一个幼儿说:“我注意到你用了‘因为’这个词,这使得你的理由更有说服力,试试看能否在其他时候也用上它。”这样的引导方式,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同时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激发更大的学习动力。

2.3.2.反馈与调整策略

在支架式教学中,反馈与调整策略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通过观察幼儿的语言使用频率、词汇掌握情况,以及语言理解的准确性等,来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例如,教师可以记录一周内幼儿使用新学词汇的次数,以此评估他们对新知识的吸收程度。同时,教师应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分析幼儿在不同语言技能上的优势和不足,以便进行个性化教学调整。

在案例中,如果发现某个幼儿在听力理解上表现出色,但在口语表达上存在困难,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增加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活动,创造更多的口语实践机会。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观察-介入-撤出”模式,先提供必要的引导,然后逐渐减少支持,让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自主探索和学习。例如,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可以先示范如何描述一幅画,然后逐步引导幼儿自己描述,最后完全由幼儿独立完成,这样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反馈与调整策略的实施也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反思能力。教师应定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是否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否过度干预或不足。例如,教师可以定期进行教学日志的记录和分析,或者参与同僚间的教学研讨,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应用支架式教学策略,以适应幼儿不断变化的语言学习需求。这样,不仅能够持续优化教学效果,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幼儿语言教学实践是一个动态的、适应性的过程,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芷轩.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幼儿语言教学探究[J].教育观察,2022,11(15):35-38.

[2]康雁楠.“支架式教学”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2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