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探索与实践

——以皖西学院为例

吴红敏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4年39期
皖西学院 安徽六安 23701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今社会更加注重具有创新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而自主学习能力正是这些能力的基石。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助力和保障。在皖西学院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师获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瓶颈,期待在线教育平台更多数字练习资源和反馈系统的配置,期待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团队或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共同体的加入,期待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评价领域的更多探索应用。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工具

引言

1981年,法国南希大学Henri Holec教授在外语教学中创新性地提出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关于这一新型概念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对于Holec而言,自主学习能力意味着学习者不仅具备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而且具备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和评估学习成果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打破了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发展方向。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和当今社会更加注重具有创新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而自主学习能力正是这些能力的基石。在知识更新快、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们已经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作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1形成性评价

1967年,美国课程评价专家迈克尔·斯克瑞文开创性地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同时他详细地阐明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区别。1969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塞缪尔·布鲁姆首次将形成性评价引入学习领域。他坚信形成性评价将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形成性评价逐渐得到了认可和广泛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1]。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我们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外语教育。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要处理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要实现从传统的“对课程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促进课程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转变,要实现“对学习结果的终结性测试”与“促进学生学习的形成性测试”的有机结合。[2]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也明确提出,形成性评价是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3]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方式,贯穿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这种评价方式具有过程性和动态性特点。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和评估,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最终的考试分数。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表现和进步情况,从而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策略问题;学生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进而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和学习方法。

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增强师生互动方面的作用,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除了教师以外,还应引入学生,让学生们自评和互评;多样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观察、班级竞赛、作业评估、小组活动展示、随堂单元测试等,有助于综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和综合素质。[4]教师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教学目标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为教学完善提供有力支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助力。

2皖西学院形成性评价的探索和实践

皖西学院非艺体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依托《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的系列教材,《读写教程》和配套的《视听说教程》。此套教材选材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思辨性和人文性;练习活动形式多样,旨在培养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教学设计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学用结合;教学资源丰富,立体引领混合式教学模式;尤其教学与评估并重,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相长。教材还提供立体便捷的 U 校园智慧教学平台,使数字课程和移动学习资源成为教材的有效补充、扩展和延伸。[5]通过 U 校园平台,《读写教程》和《视听说教程》的数字课程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使学生在课外还能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自我训练与提高;同时平台还为教师提供优质的课题库资源与多样的测评手段,方便教师及时的评估与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6]所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及其配套资源将助力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实施。

超星学习通,与我校合作的一款功能强大的在线教育平台,具有很多大学英语教学优势。它汇集大量的英语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手动放入很多与所学课文相关资料,或者可以推荐很多优质课程,有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在平台上随时随地发布课文信息,布置作业和进行测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提交作业,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师生可以便捷高效地在线交流,有助于增强师生互动与反馈效率。因此,我校积极推广和综合使用U 校园平台和超星学习通等在线教育平台,并实实在在地将此种强强联合融入到四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为了追求更加完善的形成性评价,更大地发挥其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强调过程和促进自主学习的作用,我校大学英语教师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目前实践中的评价方式有:1、课堂观察与记录教师注重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表现,记录他们的互动次数、听课的状态和态度、口语表达等,以便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教师可以依据课堂观察的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比如推荐我班有听力口语优势的同学参加相关比赛,喜获皖西学院首届廉洁教育英文演讲大赛的特等奖和2023年iCAN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英语听说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等优异的成绩。2、作业评估学生在线提交各种形式的作业,如单词听写、作文、翻译、课后作业等,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英语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质量进行评价打分,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同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策略。3、自主学习部分督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涉及到每个单元的每个部分,比如《视听说教程》中的Futher Listening 部分,在U 校园中把它设置为必修部分,在确定的时间段内听完。如学生没有听,教师会给予及时的督促。还有《读写教程》中的每篇文章都有难度,生词很多。如不及时复习,上课肯定跟不上。单词课文的预习很重要。教师可以把单词和课文的音频、课文的翻译手动放入学习通章节里,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如发现哪位学生没有及时预习,教师会给予及时的督促反馈。4、随堂测试为了检验每个单元学生的生词、词组、语法、课文翻译等学习效果,每单元学习后在学习通上进行一次随堂单元测试。学生在确定的时间段内在线提交试卷,客观题提交后就有分数和参考答案,一目了然。测试结果会给学生和教师带来及时的反思,学生会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不足,教师也会调整自己的教学侧重点和进度安排。5、小组展示活动教师布置很多话题,自行成立的小组认领一个话题,制作PPT并选择一个口语好的组员上台展示。这是一个小组成员间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的过程,也是检验他们团队合作能力的过程。6、各种形式的英语竞赛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和动力,开展不同形式的英语竞赛是必要的,也很受欢迎。我校本学期开展的红色文化之作文大赛和红色文化之朗诵大赛,效果很好。学生们投票选取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在竞赛和选举中,学生们既认知了自己的水平和差距又发现了同伴的优秀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既是自我评价也是同伴评价。目前实践中的评价内容力求广泛和综合,除了对每个单元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表现和提升,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态度、兴趣和学习方法等。

3探索实践中形成性评价的不足和展望

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对形成性评价的强调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在目前的探索和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不足。1、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在形成性评价中强调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通过同伴评价,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但这两种评价,主观性太强,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教师很难把控。期待建立更加客观、科学的自评和互评体系。2、形成性评价依赖于教师的理解和把控,目前的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教师自己决定具体的评价方式和内容,评价结果不一致,甚至会出现不同教师可能对同一学生的表现有不同评价的现象。期待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团队或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共同体的加入。团队合作有助于探索建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一致性。3、形成性评价强调及时、个性化的指导。当教师发现学生有某个知识方面的不足时,想及时地定向地推送一些练习。但是大学英语教师课时量繁重,科研任务和家务压力也大,很难去及时地寻找所需材料,无法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期待在线教育平台能配备更多、更个性化的练习资源和反馈系统,助力教师实现及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4、形成性评价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评价方式,力求更加完善、客观、高效和实用,为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期待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评价领域的更多探索应用,如学生的阶段学习分析、智能诊断等,为更智能高效的评价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文霞,李淑静.2020.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和教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相关要点解读[J].外语界(5):17-23.

[2]王守仁.2016.《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3):2-10.

[3][4]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

[5]郑树棠.2020.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思政智慧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邓建波.2017.媒休融合背景下的教材编辑[J].编辑学刊(5):106-110.

基金项目:皖西学院校级质量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英语口语”(wxxy2021109);

皖西学院校级质量工程一般教研项目“基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探索与实践”( wxxy 2022139);

2021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21A0534)。

作者简介:吴红敏(1977-4),女,安徽六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