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体教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诉求、困境与探索

李柏林
  
体育时空
2021年20期
四川省陆上运动学校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0-054-01

摘  要  我国体育界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问题,它与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直接的关联,也能够对我国建设体育强国造成影响。而新时代所提出的体教融合模式有利于带领我国走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困境。本文主要对体教融合下我国培养竞技人才的诉求、困境以及策略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体教融合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诉求  困境  探索

一、引言

现阶段,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上的严重欠缺是我国发展体育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尤其是“三大球”后备人才的不足,导致我国难以走好体育强国建设之路。因此,有必要对体教融合模式下的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改变当前培养理念,并找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带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早日走出困境。

二、我国在体教融合模式下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诉求

在最初阶段,我国主要依托“三级训练网”体系完成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体系过于追求完成竞技方面的目标,忽略了开展运动员的教育工作,导致在数量不断增加的退役运动员中出现难以再就业的问题。因此,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不断摸索不同形式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如在高校中组织成立具有高水平的运动队伍,在体教结合的模式下推动我国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然而,尽管在长达近40年的摸索中我国百余所高校成立了上千支高水平队伍,但由于受到竞赛体制、培养经费以及训练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大部分高校所成立的运动队伍的竞技水平并不高。这种情况下,虽然只是解决了运动员的教育问题,但却无法为我国提供专业的竞技体育人才,因此需要寻求新的方法来解决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时所面临的问题[1]。

三、我国在体教融合模式下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困境

(一)缺乏学理依据,政策导向不清

从实施提交融合角度上看,需要教育部门协同体育部门达成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现实确实两者难以形成一致的培养目标,导致体教融合之路难以开展。因此,深化体教融合的关键就是将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进行融合。首先,需要对学理层面上的问题进行明确,不能单纯将体教融合差分为“体育”和“教育”,因为在教育中本身就包含了体育。因此,体教融合中的“体”与“教”实际上指的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通过不断将两大部门中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二)体教结合成功案例少,无法为体教融合提供借鉴

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时,体育部门追求的是高超的竞技技术,而教育部门则更看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在两者不同的价值理念下,导致出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在过去已经探索了30多年的体教结合模式下,并没有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有价值的成功案例,更多的只是对失败案例的总结。

(三)匮乏的资源配置

推行与实施体教融合需要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两者协同完成。体教融合的实施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将两大系统进行融合,而是需要统一价值与目标。在体育学界也早已达成共识,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还需要回归学校[2]。但现阶段教育部门只是关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情况,在探索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以高校为例,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在自身名气的加持下能够吸引优秀的运动员生源,但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软硬件资源配置较差,无法达到体育部门所要求的水平,导致学校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无法得到提升。

四、中国特色体教融合模式下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探索

(一)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理论

在“三大球工作会议”中,孙春兰副总经理提出了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理论要求,即在体教融合模式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论。一是要对体教融合模式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的重要性有所明确;二是要理清与之相关的三个重要议题,即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的概念与内涵、中国特色体教融合模式下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价值以及中国特色体教融合下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方向。

(二)加强对中国特色体教融合模式下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顶层设计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下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话题,它需要在顶层设计的帮助下确定方向、理顺思路、推动实施。世界上不管是任何体育强国都通过顶层设计来推动与实施体教融合模式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向,因此我国也需要对此进行借鉴,以此来提升体育后备竞技人才的质量。例如,在培养数量极其欠缺的三大球后备人才时,可以在顶层设计的帮助下组建如类似三大球协会的新部门,以此来协调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双方所具备的优质支援,并实施体教融合,进而使三大球后备人才的数量不断得到扩充,并提高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国庆,彭国强.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的战略使命与创新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2018,38(09):3-14.

[2]吴建喜,池建.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嬗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04):88-9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