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梳理与基本理念探究

杨远飞 陆磊
  
体育时空
2022年19期
江苏省天一中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10-293-02

摘  要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不仅仅是一次周期性的革新,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人才培养的思考。通过对《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进行梳理与基本理念探究,旨在继续做好改革的践行者,不断加强基本理论建设和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化解困难,迎难而上,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深化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程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21世纪伊始,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此次新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的颁布,不仅仅是一次周期性的革新,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人才培养的思考。教育关乎着祖国的命运和未来,课程标准(2022)站在了全新的历史高度回答了教育的价值,体现了新的时代党和国家对于未来人才的要求,更是对学校育人蓝图的美好规划。

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必然带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的整体前进,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课程标准(2022)是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导向性、引领性和前瞻性,体现了国家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意志,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努力践行。作为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做好改革的践行者,不断加强基本理论建设和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化解困难、迎难而上,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深化改革和发展。

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以往课程标准相比,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以培养核心素养为课程终极目标

“为了知识的教育”已显然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素养为核心的人才质量观”已替代“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观”。《课程标准(2022)》明确提出以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为引领,确立课程学习目标—创编内容要求—制定学业质量要求。实现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位一体的贯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追求。核心素养聚焦学生的生长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使人才培养有了方向和指引,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清晰又具体的可操作性教学和评价参考。

(二)强化实践要求,注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标准(2022)》相比于《课程标准(2001)》《课程标准(2011)》,虽然课程名称一样,但是课程领域,包括目标、内容、评价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程标准(2022)》开宗明义指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这一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原来分属体育学科与健康学科的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是艰巨且繁重的,仅靠某个学科是不可能完成教育之大计。虽然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育人目标的实现,更多还是靠多门学科之间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发挥作用。课程的综合化不仅体现在学科课程相互之间的综合化,也体现在某个学科课程内部的综合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的之间的整合,提高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自觉保持终身体育运动与健康生活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强调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三是强调某一运动项目知识与知识、技能与技能之间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运动中的复杂问题,使学生真正学会几项运动。

(三)课程内容结构更加合理,增设跨学科主题内容

《课程标准(2022)》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五个部分,根据课程目标的四个水平,分别设计了相应的内容。针对水平一目标,专门设置了基本运动技能内容,为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打下基础;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将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纳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之中。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反应了课程内容设置的时代性、基础性、关联性。

《课程标准(2022)》立足于核心素养,结合课程的目标体系,设置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主题内容。此项举措克服了以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学科中心”倾向,学科之间通过体育课程的媒介,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学生通过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提高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技能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四)教学建议指向明确,教学评价可操作性强

《课程标准(2022)》的“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在教学中,要关注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体育与健康的育人成效,改变了以往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转向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根据不同的水平段提供了不同单元的设计建议,提出“大单元”的教学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的学习专项运动技能,体验运动技能的完整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依据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逆向教学设计”的逻辑思维,并且要将培养核心素养有机渗透到目标之中,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

《课程标准(2022)》的“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生核心素养和体育与健康学习情况的反映,更是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和途径;评价的内容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设计;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多元化,并加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实时和精准的评价。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探究

2000年以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在不同的课程理念引领下,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改革。课程理念也经历了“运动技术观”“体质本位观”“素质教育观”“健康观”“终身体育观”的演进过程,然而这些理念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其实是相互渗透的,都对当时的课程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如何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

先前,有学者分别从课程建构的视角、人文主义以及哲学等视角对课程理念进行过阐述。本人认为:课程理念就如同一栋建筑的设计师,代表着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和规划蓝图,它是课程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评价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的教育价值追问

《课程标准(2022)》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六个方面的课程理念,将此作为课程设计与实施前提与基础,统领课程标准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全过程。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是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培养体育与健康人,用什么培养体育与健康人,怎样培养体育与健康人,如何评价体育与健康人培养成效等的较为系统、理性的观念建构。

1.培养什么样的体育与健康人。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体育与健康人最基本、也是最完整的诠释。健康是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体育是促进健康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新的课程标准(2022)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健康”进行了重新定义,包括“体”“心”“德”“行”四个方面。

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理念,体现了培养什么样体育与健康人的标准,有利于促进培养什么样的体育与健康人的目标达成,能够对培养情况进行价值评判和反馈。

2.用什么培养体育与健康人。“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的理念,很清晰地指明了培养体育与健康人所需的内容和要求。“用什么培养”——素材源于体育运动、体育游戏、基本运动技能、健康知识、体能等,但是要根据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整体设计体育与健康有机融合的课程内容;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和健康技能等,为学生参与运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系统安排多种运动项目的学练,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运动体验,协调发展运动能力;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体育锻炼、竞赛和日常生活中。

3.怎样培养体育与健康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是培养体育与健康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怎样培养”——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比赛或者展示的活动中,将“学-练-赛”一体化贯穿于学生的课内外体育活动中,营造不论学生的运动天赋、体质健康水平如何都能平等地、有尊严地、成功地参与的比赛环境与氛围,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学以致用,这样才能凸显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更好地体验运动魅力、健康的美好。

“注重教学方式改革”的课程理念,提示我们的教学方式从“以知识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怎样培养”——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教师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结合,集体学练、小组学练与个人学练有机结合;健康教育教学理论讲授、交流互动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课程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全员性、全面性。学生个体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中差异性表现得十分突出,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处理个体差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怎样培养”——针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方式,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练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参与其中、运动其中、体验其中的过程中获得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