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项目化学习背景下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生成的三维支柱结构

李宴雨
  
体育时空
2022年22期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11-122-02

摘  要  项目化学习以问题驱动为导向,按照学习目标,设置合理的阶段性学习情境,学习者主动参与,深入情境,解决问题,并在课后进行及时的总结与评价。结合核心素养概念,针对初中阶段,提出对中学体育核心素养,起支撑作用的三维支柱结构,简单的概括为:情境预设、归纳整合、评价构建。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将新学知识与已有经验融合建构,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识迁移。项目化学习融入初中阶段体育课堂,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之一。在此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的是师生角色的转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备一定的自主生成能力,教师由课堂主导者转变为指导协助者,适时为学生指明问题方向,而不是直接解决问题。课后从主动参与运动、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能发展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程度方面进行评价。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  初中体育学科  核心素养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多关注当日课堂中教了学生什么,关注既定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忽略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偏离了“五会”育人理念。项目化学习融于体育学科后,可使体育教学内容不再碎片化,利于学生完整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展德育品质。

一、三维结构的想法提出

马克思认为,实践来源于人,最终回归于人的本质。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主动利用已有理论去解决问题,不断反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体育学科脱离情景的教学,是不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的。传统教学遵循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模式,理论式、机械化的解决表面问题,治标不治本,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价值取向,即通过教学这一活动,教师传递给学生什么,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与教师所教相融合,又可以提高什么。团队交流得出怎样创新,以及作用与意义何在。基于此,本文以项目化学习为切入点,提出支撑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思想的三维支柱结构。

二、三维结构间的关系

根据国务院201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精神,学校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前提下,坚持五育并举,打造课堂主阵地,鼓励教师完善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大力提倡学生掌握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新型学习模式。

情境预设重在对教学情境的设计,是一节课堂成功开展的基础,是教师发挥教学智慧的开端,对于学生来说,是对知识“泛化、分化、自动化”的过程。归纳整合方面,主要指的是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学生自身生成的知识与经验。在预设情境下,搭建问题研究框架,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意识,形成个人良好学习习惯。在校园环境中,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在团队合作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重点要求之一。评价构建遵循“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主阵地课堂为呈现载体,教师指导协助学生自主学习,旨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社会适应心理。

三个维度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单独存在但又互相影响,各有侧重,学校与教师需要正确认识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利用优势,提高课堂效率。

三、情境预设对构建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的支撑

(一)情境预设与构建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的关联

给予学习者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完成理论知识向实际生活的迁移,是情境认知观的核心体现。该观念认为,人的知识是通过不断实践获得、更新与丰富的,不是由意象、意念产生得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要结合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解读,完成对教育教学的升华作用。

(二)预设初中学段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

1.预设技战术融合的教学情境。运动技能的习得水平影响在实战中的运用与发挥。体育教学不是针对某种项目动作的重复练习,而是将具有相同结构的动作加以组合,运用至实战之中。在体育课教学之中,游戏与比赛是最好的技战术融合教学情境形式。例如:初中排球垫球教学课中,两人对垫环节,中间再加一人,形成三人垫球,首尾两位学生是否能将球准确无误地垫给中间的学生,这是考查学生在游戏比赛中的技能掌握与运用。

2.预设与健康行为相融合的教学情境。运动技能的习得是一个泛化→自动化的过程,运动损伤是学生在技能学练期间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都是以理论教授运动损伤与康复知识为主要形式,使得大部分学生未真正习得如何预防以及及时处理运动损伤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预设合理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之中掌握基本健康知识。

3.预设学生形成良好体育品质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其中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根据技能学习的需求,预设合理的分组学习情境,形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助于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与团队问题解决能力。

(三)预设情境的基本操作流程

预设情境的基本操作流程可分为:情境意识、情境设计、情境引入以及情境互动四个方面。初中学段的体育教师要具有“超前”的教学意识,根据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明确的教学内容重难点、可利用的教学策略进行合理的情境设计,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快速习得技能。例如:一人在进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时,预设另一人做防守队员,在实战中掌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再者,教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将学生引入预设的教学情境之中。最后在预设情境之中的师生互动,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为反复的教学过程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四、归纳整合对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的支撑

(一)归纳整合与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的关联

体育学科的教学一直以项目动作结构的学练为刻板印象,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不高。且在初中学段,由于中考体育固定的内容设置,部分学生存在“临时抱佛脚”现象,直接导致日常课堂学练积极性较低。相反,教师从搭建知识框架出发,给学生先建立运动项目的基本文化,归纳整合,再用具体的运动技能去填充、丰富内涵。学生要充分了解该项目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情境去参与其中,才能突破传统教学带来的桎梏,真正掌握运动技能的硬核心。例如:校运动会举办,先确立吉祥物、会歌、会徽、裁判、场地的设置等,学生懂得项目流程,掌握基本运动规则,完成尊重对手,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教学目标。

(二)基于初中学段体育核心素养的知识教学准则

1.强调实战中应用技战术的教学。学习运动技能的最终目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实战涵盖发挥教育智慧,学生更好地在实际应用中思维调配与技能组合学习。学生在学练初期,实战应用效果或差强人意,体育教师及时做出正向反馈,用成败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生更早接触在实战中习得技能,解决问题能力更早得到提升。

2.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承担。新课标要求学生为主动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的角色更多是指导者、纠正者,帮助学生自主生成与习得。学生通过角色转变,在实际学习中承担更多的主动责任,赋予学习明确的意义,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3.归纳整合的构建流程。利用成熟的运动相关概念命名教学形式,分组的办法,将学生分配至每一项目运动的角色中,将教学流程贯穿始终,学生充分体验到用实战去统领学习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评价构建与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的关联

(一)评价构建与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的关联

结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各要素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以皮亚杰为代表人物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过程,即是一个知识不断建构、整合过程。关于构建主义,虽是不同方面的理解,但都是针对学生完成系列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

在体育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体育学科内容变量之间是错综复杂、非线性的关系。体育教师站稳技能讲授的出发点,多方面利用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过程。学生充分体验各技能要素之间的关联,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与意志品质。故初中学段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评价构建辅助完成。

(二)评价构建的内核

评价构建的内核包含感知、探索、效果、感悟四方面。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独立的个体,应主动去感知知识给本体带来的不同体验。在教师预设的开放性情境中积极参与,生成更多的对话沟通。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此过程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空间探索技能要素之间的关联,意识到不同的运动项目给身体带来的运动负荷不同,技战术运用风格的不同。学习中如果出现问题,师生、生生之间因问题摩擦会进行更多的对话,感悟反思之后,重新制定应对方案,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能力与意志品质。当然,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不一定时刻都是积极向上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智慧进行正确引导。

(三)评价构建的要求

1.合理的预设情境。新课标要求,体育学科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健康行为与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基础教育阶段亦是如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设置教学情境,为学生在实战应用技能中提供学习的支架。

2.角色承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指导者与帮助者。例如:组织排球小比赛时,阵容配备有“四二”配备等多种形式,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情境,探索更适合本队的技战术风格的形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不是都积极向上的,例如:小组练习某一技能时,有的学生认真练习,有的学生则处于课堂游离状态,这时教师应进行正确的引导,用积极对话的方式将学生融合在课堂学习之中。

六、结语

双减政策的推行实施,学生的身心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体育课堂也一改技术性导向教学模式,真正向回归人出发的新兴教学理念转变。项目化学习融于初中体育学科教学之中,从问题设计出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归纳整合,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与道德品质,恰是体现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三维支撑结构的提出为培养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过程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蒋红莉.以生活情境的创设活化小学语文课堂的课例研究[J].课外语文,2022(06):65-67.

[2]李根.核心素养下的习作教学课例研究[J].中小学班主任,2021(24):37-38.

[3]尚力沛.学校体育中健康教育的现实问题与推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30):119-121.

[4]尚力沛,程传银.立德树人视域下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02):29-36.

[5]刘姗.利用平台创建高效学习环境“数据的均值和离散度”课例分析[J].上海教育,2020(12):54.

[6]尚力沛,程传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学习情境:创设、生成与评价[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02):78-85.

[7]种青.依据《课标》结合《纲要》呈现课例 区域教研联动提升教师教研能力——“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初中组第五届教学研讨活动”在杭州举行[J].中国学校体育,2019(01):18-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