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法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发展,将我国的体育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的十八大围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持文化自信结合起来,为我国体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和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双减”政策的视角下运用SWOT方法对民族体育融入中小学体育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中小学体育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以下三点对策。(1)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政策的支持,提升教育主管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重视:加大学校体育设施投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增加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课时量。(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发展道路的多元化,包括体育项目的多元化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3)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主要从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和家庭体育氛围两方面入手。为新时代更好地推进民族体育项目融入中小学体育发展进程提出相应策略,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发展。
关键词 双减政策 民族传统体育 学校体育 SWOT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12-091-02
一、引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意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视域出发,重点聚焦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着眼于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开展丰富的课后文、体、劳等活动,试点探索等方面。反观之“双减”政策其重点在落实,一减少学生课后作业负担、二减少学生课外培训,同时增加学生的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现阶段,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近视、肥胖等体质健康问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健身性、观赏性、教育性等。为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颁布的《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从贯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明确指出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学校的建设,在“双减”视角下对青少年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首先符合“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其次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满足青少年正处于喜爱探索新事物的心理发展阶段,最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智慧和民族文化的结晶,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青少年日常体育教学中,既可以做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做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继承与发展。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内涵丰富,满足青少年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包括毽球、武术、板球等多种形式,可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较低,更容易广泛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而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体育项目的动力。
(二)劣势(Weaknesses)
1.民族传统专业体育教师资源短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想要配齐相应的专业师资力量难度较大,导致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缺少推动者与落实者。
2.学校体育教学中缺少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大部分学校对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教学中只有体育项目的教与学从而缺少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融合。
3.传统体育项目“被边缘化”。在当今的青少年学校体育中占主体地位的是田径跑、跳、投的学习和三大球足、篮、排的学习,而民族传统体育所占的课时少,学习内容多,学生对与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类似与“蜻蜓点水”式教学留给学生吸收掌握的时间并不多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成果不佳。
4.体育场地专业化程度不高。学校体育场地资源是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体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专业的场地,例如毽球需要在体育场馆的羽毛球场地进行,不少中小学还未配备体育场馆迫使一些项目无法更好地开展。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校园提供的更广阔的空间。“双减”政策为减少学生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少学校为此设置了专门的课外活动来增加学生每日体育锻炼时间,还组建了相应的兴趣小组和社团,不仅为青少年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时间,学校兴趣小组和社团的组建还为民族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和学生体质健康,为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校园提供了保障。党十八大以来出台了相应政策《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全面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丰富青少年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做出了制度保障。
(四)威胁(Threats)
1.外部威胁:西方体育项目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冲击。就当下世界体育发展状况而言,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流项目主要是由西方的田径、篮球、足球等占据主要地位。传统的学校体育主要以三大球和田径为主,传统体育项目为辅,忽略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从而导致西方竞技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给民族体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2.内部威胁:传统教育理念阻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发展。如今国内的教育偏向于应试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目前民族体育项目未被纳入中高考,所以学校和学生自然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太重视,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利于民族传统在学校中的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教育主管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重视
1.加强学校体育设施投入。专业的体育场地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学校要加强配备专业的传统体育项目的设施建设包括体育器材的和运动场地的建设,保障体育教学工作更好开展。
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吸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优秀的教师资源以及加强聘请专业民族项目有关人员对在岗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工作,以达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目的。
3.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课时。打造丰富的课堂模式,不仅要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要把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中,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学习兴趣,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在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1.体育项目发展的多元化。据不完全统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17个竞赛项目、3类表演项目,16个其他单项,131个小项。学校可因地制宜的发展和选择适合学校环境和学校实际情况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丰富课堂模式,选择趣味性更强的教学方式。促进家长和孩子体育活动沟通,增进亲子关系;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定制相关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小课堂,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有利于发扬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
(三)营造良好的民族体育文化氛围
1.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加强校内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赛事的举办,积极拓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体育活动和赛事可采用在校内举办或多校联赛的模式,把“教会、勤练、常赛”落到实处,促进体育人才的培养和提升。
2.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体育认知、体育行为等将在家庭体育参与中对子女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影响子女终身体育习惯的生成[3]。首先要向学生家长宣传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加强学生和家长运用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锻炼手段的意识,以此加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中小学德育,2014(04):4-7+41.
[2]郭立涛,贾文彤.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政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09):14-18.
[3]何满龙,李凤梅.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与家庭体育参与的行为实践研究[J].体育与科学,2022,43(02):76-81+94.
[4]张朋,郑小凤,万宇,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路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04):60-64.
[5]专家组.“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11):1-15.
[6]孙永梅,王全军.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2,19(01):86-89.
[7]尤传豹,高亮.“‘双减’政策下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导读[J].体育学研究,2022,36(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