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探析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02-111-02
摘 要 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融合了物理学、医学以及教育学等相关课程,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构建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体育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还能够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为提升体育知识的实践能力提供保障。但是当前体育专业理论课开放式实验教学中仍然存在实验内容落后、实验课程受到局限、缺乏考核机制以及理论与实践分离等情况,因此应该进一步优化体育实验教学的策略,提升体育实验教学的功能。
关键词 高校 体育专业 理论课 开放式实验教学
高校理论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课程为实践课程提供了指导,有利于增强体育训练的科学性,降低了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意外损伤。实验教学是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实验课程教学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深入探索,凸显了体育实践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体育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凸显了学科融合理念,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增强实验教学的功能。
一、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依赖理论,方法滞后
当前体育专业理论实验教学多是由理论教师进行设计,理论教师与试实验专业教师在知识结构储备以及侧重点等方面存在不同。理论课教师受制于课堂理论教学模式的影响,实验教学的内容多是根据理论课程内容进行制定,实验教学方法也多是根据理论内容让学生动手操作,没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融入不同的情境或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反思能力。学生参与实验设计的能力不足,对实验结果缺乏深入的反思能力,没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和合作,也没有对实验的结果提出质疑。因此虽然是实验教学,但是更加流于形式,实验教学模式落后,实验内容不足,没有将体育户外运动教学中的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引入到教学中,因此实验教学的应用性不足。这样不仅影响了体育实验教学的目标实现,也影响了体育实验教学连接理论与户外教学的功能。
(二)实验课受到局限
体育实验课是一项非常严谨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反思,解决体育户外教学实际问题中的有效教学途径。在当前体育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实验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没有将自身的想法和对体育教学的思考融入体育实验教学设计中。体育实验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会将体育教学实验原理、实验目的以及实验体育用品与实验操作流程进行讲解,然后学生根据设计的相关流程进行实验的操作。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多采取固定化的操作模式,学生既没有与教师缺乏交流,学生之间交流也不足。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引导性不足,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一步加强和引导,没有根据实验教学的过程来进一步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体育实验教学缺乏良好的氛围,这样体育实验教学更多处于浅层次的教学状态,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体育理论涉及物理以及医学等相关内容。体育教师受制于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限制,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卡优化体育实验教学设计,因此导致体育实验教学的功能性不足。这样既影响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知,也没有凸显体育实验教学的开理念,因此体育实验教学受到较大的局限。
(三)缺乏科学考核机制
体育实验教学考核机制是提升体育实验教学功能的重要教学环节。目前,体育开放实验教学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首先,考评主体仍然以教师为主,学生在体育实验教学中的评价不足。再者,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价多是依据学生对体育实验目标的达成程度以及学生日常出勤进行考核,而没有关注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提出问题的频率,学生对体育实验教学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指标,因此评价的引导性功能不足,这样直接影响了评价作用的实现。体育实验教学评价关注面不足,体育实验教学没有将学生对体育相关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体育相关实验器材的损坏程度纳入到评价过程中去,因此在体育实验教学中存在资源浪费或者部分学生故意损坏体育相关实验器材的情况,再者对体育考核评价的结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没有根据实验考评结果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没有达成相关目标的原因,从而反馈到体育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实验结果也存在忽视。因为体育实验教学在整个体育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比较小,这样体育实验考评并没有发挥其引导教学的作用,整个评价更加流于形式。
(四)理论与实践有所分离
在整个理论教学体系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堂与实验课堂比例不合理,由于体育理论教学整个教学任务比较重。而理论教学与实验课程教学都是由理论教师进行担任,因此教师为了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会大幅度压缩体育实验课程,这样不仅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分离,也容易导致学生忽视体育实验教学内容。在教师和学生潜意识认知中将实验教学内容当作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从属教学内容,没有认识到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相互补充教学作用,因此对实验教学的错误认知,导致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分离。
二、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体育理论实验教学中应该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改变过于依赖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情况。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分析体育实验教学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体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对体育实验教学的重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分析体育实验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增加体育实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以及动态性,在实验教学中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差异,让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实验教学规划中去。日常鼓励学生在体育管理相关教学中提出问题,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学生能够将更多的问题或者困惑融入到体育实验教学中去。在课下与教师进行交流,分析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增强学生对体育实验教学的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或者情境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体育实验精神,为促进学生对体育实验教学形成正确的认知奠定基础。
(二)完善教学方法
在进行体育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凸显开放、探究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参与主体。在体育实验教学中增加自由谈论的时间,让学生对体育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体育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提升学生对体育实验教学的参与性。在体育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进一步增强引导性,在体育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并且通过提问问题或者采取语言等方式加强引导,增强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促进分组小学以及合作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具有更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教师也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合到一起,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提炼实验教学的重点,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不断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方法以及新策略,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成果。在实验教学中进一步凸显开放教育理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能够自制体育相关的实验器材,将物理以及医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入体育教学实验过程中,提升实验教学中的理论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提高教学实效
开放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为提升学生训练科学性提供支持。因此,在开放式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实验课程,适当增加实验课程的发展比重。其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教师应该多与专业课教师多进行交流,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升实践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灵活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增强实验教学的功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够将体育理论教学或者户外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引入实验教学中进行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让学生真正了解体育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在体育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正确的实验思维,提升实验的实效。
(四)健全考核机制
在体育实验教学中应该建立与开放教学相关的评价机制,在开放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确定评价主体,既要让理论教师参与到其中,也应该让体育实验专业教师、教师参与到其中,如此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展开评价,增强实验评价的多角度性。在评价过程中应该制定完善的评价指标,在评价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对实验教学目标达成以及教学考勤等情况,也应该考虑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参与性,学生对体育实验教学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实验成果以及学生对实验资源的利用程度,在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量性指标的应用,也应该注重质性指标的应用。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增强评价过程的科学性,推动实验前、实验中以及实验后评价的结合,将评价贯穿到体育实验的全过程。在评价过完成后应该增强评价结果的应用性,能够以评价对学生实验学习中的不足进行分析,能够以评价中的不足来进一步调整体育教学课程、优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创新实验教学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评价的功能。
三、结语
体育理论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加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体育教学成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开放式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没有真正凸显实验教学的目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创新实验教学理念,优化实验教育方法,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措施,增强实验教学的成果,使实验教学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忠山.合作学习在体育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23):152-153.
[2]范晓峰.简论高校体育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8(20):82-83.
[3]郑秀琴.训产学研的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0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