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传统与革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张亚卓
  
体育时空
2023年4期
吉林大学

摘  要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改善学生体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要求,从理念、文化、教学范围以及重视程度等角度出发,构建完善、科学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多元化运动技能提升,以满足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  传统与革新  高校体育教学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02-171-0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从全局出发,既要立足传统,又要坚持革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随着立德树人教育导向的提出,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备受关注。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高校体育还应重视挖掘体育课程的潜在育人功能,致力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增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人格的完善,使学生懂得珍惜、敬畏、尊重生命。通过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智育和体育全面结合,以期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

一、高校体育教学现实境遇

(一)教育理念亟待完善

一直以来,高校仍然受传统体育教育理念的影响,重竞技轻健康,重技能轻育人,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教学体系亟待完善。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当前,大部分高校仍停留在重视课内教学而忽视课外体育锻炼,并未真正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体育教学内容陈旧。大部分课程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延伸,课程内容也与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存在很多重复,很难引起学生兴趣;体育教学方法单一化、孤立化。体育教学过程以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评价不完善。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考核体系还不完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对行为、健康方面的过程性评价,很难体现出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和全面性。

(二)教师意识亟待加强

众多高校的教师对体育教学认识不够全面,教学模式也是传统的教授模式,以灌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接受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在授课时,高校体育教师先讲授体育技能,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根据学生模仿情况进行点评。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没有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质量不高。在教师行为意识和思想的影响下,学生接收到的信息不全面,对体育技能理论知识的理解比较片面,体育锻炼的方法比较单一,这会消磨学生锻炼意识,使学生逐渐失去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三)教学方式亟待变通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各种智能信息设备普及,教学方式也有了更多选择。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教学可以摆脱时间与空间限制,最大化满足现代教育发展要求。但目前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流,缺乏多样化变通,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明显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多是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的方式,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氛围较为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演示次数较少,部分领悟力较差的学生就很难掌握诀窍,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高校教师应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体育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变个的时代诉求

(一)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体育强国是当前我国体育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战略。第十三次会议上再次特别强调了对于体育事业的要求。高校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健全体育竞赛体制,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的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区域内乃至全国联赛,使大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提升身心综合素质。我国在体育竞技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竞技体育培养方式已严重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因而将竞技体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实行体教融合也就成为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此举既能通过广泛的体育竞赛锤炼学生意志、健全人格,又能够有效解决青少年体育后备军缺乏的困境。

(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

体育教育有助于提升青少年体育文化自信水平,为体育强国建设奠定精神文化之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体育强国,既要注重体育硬实力的提高,也要强调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等体育软实力影响的扩大。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在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华体育文化,凝练了激人奋进的中华体育精神。通过体育教育,一方面,青少年可以领略中华体育文化的魅力、体悟中华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核,逐渐成长为中华体育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鲜活的事迹、人物,将中华体育精神的积极品质内化于心、外显于行,逐渐成长为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增强青少年一代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长期以来,很多人只认识到“体育”作为“体”的一方面,而忽视了“育”的功能。体育对于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蔡元培先生提倡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通过体育练习与运动竞赛可以磨炼意志,养成遵守规则、团结协作、奋斗进取的良好品质,增进体育文化素养、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人格塑造等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充分挖掘体育育人的独特价值,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积极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特殊作用,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

(一)强化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要依托过去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观念,不能将完成教学内容或通过体质测试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要想使学生接受终身体育的理念,就要使学生了解终身体育的内涵和好处。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强化学生的认知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意识。这可以从培养体育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一项或几项体育爱好,让体育锻炼活动不仅在学校开展,也能在学生的生活中开展。坚持对学生的理念教育和开导,促使学生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并且将终身体育和身体健康的潜在好处联系起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长远的内容。

(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高校教师是教学改革推进的组织者和带领者,要想提升课程教学的全面育人目标,一定要从教师综合素养抓起。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体育学科知识体系,对于本学科的育人功能和价值了然于心,能够熟练、创新、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同时深刻理解体育教学的内容,深入学习研究最新的体育知识,掌握“育体育人”的内在规律和内涵属性,加强理论内涵及人格魅力方面的修养,明晰学情个性化学习特征,并在教学中可以具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运用,确保综合素养与时俱进地得到全面提升,为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高校体育教师还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深远价值有着足够而清醒的认识,准确把握体育教学的开展效果,注重对体育精神的传播和渗透,通过自身的榜样效应影响和感染大学生,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工作产生新的触动和理解,进而把握体育精神的实质。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人格修养,通过自身以身作则的效应,带动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练习。教师的人格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健全自我,逐渐积累人格魅力,才会吸引学生的关注度。由此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可谓十分深远,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学习成效的帮助更是无法从数据上来体现和证明。为此,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致力于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无论是知识体系、理论修养的升华,还是个人修养、人格魅力的提升,都对于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强化体育课程思政教育

体育教学中注重磨炼意志,养成优秀品德。要想掌握技能就必须付出体力、汗水,克服多重困难障碍,不断经历挫折失败,最后才能成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磨炼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通过先进事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追求卓越的感人事迹;赛场上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精神;裁判公平公正、严格履职的职业道德。这些体育精神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思想觉悟。体育竞赛往往伴随着激烈的碰撞与竞争,在这个过程中,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个人项目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以及规则意识,胜不骄败不馁,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过硬的心理素质;而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性项目,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个人和集体中体验团队协作,从而凝聚出团队精神。同时,在团体竞赛中每个人都是集体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自觉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才能为团队作出贡献,在一次次的配合中,责任意识也就牢牢地深入每个人的内心。

四、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地,育人则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体德兼进作为优秀的教育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强对“体育育人”价值和内涵的辨析与重视,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强化新时代体育精神的凝练,进一步创新体育育人的载体和手段,健全体育育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优化高校体育育人的评价机制,既要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教会学生强身健体的方法,还要注意德育的渗透与统筹,坚持尊重个性和个别差异,兼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合作精神与体育道德,使学生养成正直与诚实品性,将育体和育人紧密结合,使大学生真正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曹卫东.新时代中国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02):6.

[2]付志铭,曾顺旭.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践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3):220-223.

[3]涂金龙,李爱菊.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4):62-64

[4]季浏,马德浩.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19,39(03):3-12

[5]陈克正.新时代高校“体育+思政”协同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9):152-15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