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03-066-03
摘 要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阐述了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才是健康”。据有关资料显示,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智力正常、情绪健康、行为协调、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因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和内容。学校体育教育是德、智、体三项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在现代健康新理念倡导下学生健康形成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以其轻松的教学氛围受学生喜爱,在教学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容易让学生主动接受。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我一直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关注青春期心理变化及研究,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以我校2022级社会学、行政管理等专业1748学生参加心理(SCL-90量表)测试结果为例,具体数据如下表1。
此测试结果显示约有15%的学生在躯体化等九个项目方面超出了常模标准,说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探索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根据体育教学过程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定教育目标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和不断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未来的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更重要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体育学科作为一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学科,不仅担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体魄的责任,而且肩负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重任。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学生的心理常表现出不稳定和不成熟的特征,他们有时比较敏感,同时又爱面子,自尊心强,易闹情绪。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发现学生会有一些影响其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育活动效能的消极行为和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1)意志不坚强,情绪压抑,怕苦怕累;(2)性格孤僻,不合群,缺乏社交能力;(3)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等不良个性心理;(4)不适应新环境;(5)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学生心理状况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经过细心观察、深入探究是很难了解的,更不必说进行针对性教育了。教师只有通过广泛细致的心理调查,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才能有效地确定具体教育目标,有了目标,就能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
二、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充分发展是以兴趣的广阔性为前提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课有兴趣和没兴趣大不一样。如果学生对体育课有兴趣,在课堂中就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情绪,能专心听讲解、看示范,认真参加体育锻炼,并能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效果。因此,在体育课中,教师应注意改进教学,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学中首先要注意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搭配,所选择的内容应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其次,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灵活多种、生动活泼的组织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感兴趣,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主动的学习动力,就会喜欢上体育课,使学生抑制、焦虑的心理状态得到缓解和调节,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效果。另外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多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的竞赛,游戏等活动,还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练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如体育教师应了解体能与个人健康、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心理与情绪健康、酒精、吸烟与其他药物、营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长发育与家庭健康、社会与环境健康、性传染疾病和意外怀孕、过度节食、过度缺乏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领域的内容。
三、结合体育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本学科自身练习的特殊优势,加强学生意志力、克服困难能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一场精彩的篮球赛,学生既锻炼了身体也体验了团队的精神;武术、体操等体育锻炼都能较好发展个体的意志力及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使其精神振奋,摆脱烦恼,陶冶情绪;还有中长跑过程中,由于内脏器官的惰性,使氧气应暂时落后于肌肉活动的需要,再加上肌肉活动产生的大量代谢产物得不到及时运走,故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发闷、四肢无力、跑速下降、产生难以跑下去的感觉,这种现象叫“极点”。当“极点”产生后,只要坚持继续跑下去,经过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就会减轻,身体机能就会得到明显好转,这就是生理上所谓的“第二次呼吸”。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极点”出现时就知难而退。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应在跑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给他们讲中国女排的故事,她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当坐在电视机前面观看奥运会女排夺冠时,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候,你看到她们眼眶里涌出如柱的泪水了吗?是不是在想:我也要向她们学习,努力拼搏,为国争光!所以在寒冷的气候里进行冬季长跑,对学生既是耐力的较量同时也是毅力的考验。每次活动之后教师能及时总结,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心理压力,指出挫折和压力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应想方设法战胜挫折和解决心理压力。
四、注重快乐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卫生措施,对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体育道德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快乐教育能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更优良的心理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特长。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学生心理,当人体进入活动状态时,大脑的右半球会马上兴奋起来,参加者会进入一种愉悦氛围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原有教材的欢乐因素,使平淡枯燥的体育教材变得妙趣无穷。精心设计教法,在遵循教学原则,保证合理运动量的前提下增加欢乐因素,寓教于乐。通过有效途径,使教学情趣盎然,改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呆板为活泼,全方位锤炼学生身心,使学生真正地快乐起来,使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场所。
五、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时将心理倾向于活动本身,而不是活动的结果,以便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力和体验到成功感,从而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奠定基础。有自卑思想的学生大多是性格懦弱、思想抑郁的学生,他们几乎没有尝试过成功的喜悦,很少受到教师的表扬。体育教学中,体育技能较弱的学生常常表现为不敢尝试、不敢参与某项活动或练习。教学中,要特别关注特殊学生的表现,适时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在体育学习中积极练习,并适度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手段。如在一次排球课上,一个自身协调性不太好的学生垫球姿势不太标准,害怕受到同学的嘲笑,不敢做动作。经过教师的鼓励,他大胆尝试,最后可以大方的在同学面前做动作。
六、课后小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通过提问题,培养合作学习,双向交流,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之中。
2.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采用条件作业的诱导练习,帮助学生消除情绪障碍,循序渐进地掌握动作技能技巧,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障碍,增强学生自信心和顽强拼搏的勇气。
3.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处理好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既要顾及学生生理健康,又要兼顾学生心理健康,让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齐头并进。把自信心的培养、自我意识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培养等等渗透到体育课中。
4.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对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的问题提出质疑,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解答。然后,教师运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提醒学生动作用力要点,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提供正确练习方法,使学生心理活动与动作完成在速度、力量、节奏上的一致,转移和分散学生的情绪障碍。通过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有愉悦感和成就感。
七、结语
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摆正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与研究。突出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全部。体育教学毕竟是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的的,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忽视身体锻炼,那会使体育教学脱离“体育”属性,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心理教育也会因此失去载体而变得毫无意义。只有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成栋.体育教学心理解析[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3.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3]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