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一校一品”建设背景下国家非遗“蔡李佛拳”课程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3)04-017-03
摘 要 全面推进高校思政建设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时代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一校一品”建设背景下蔡李佛拳课程思政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度剖析蔡李佛拳的特征、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学习意义,并将蔡李佛拳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学生普修课程中,开展“以武化人”特色教育,使广大学生掌握武术健身知识,练就强健的体魄进行健康促进,形成蔡李佛拳课程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通过“强化体育教育”“活化文化教育”“深化德育教育”三方面措施,形成以必修课为主干、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德育教育为主导、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脉络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路径,解决高职院校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中华传统文化 国家非遗 蔡李佛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课程思政建设也进入了全面跃升的新阶段。课程如何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是高职学生体育运动动机不足。高职院校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处于思想成长的不稳定阶段,其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面对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电子设备的应用导致很多学生流连网络,体育运动不足,身体基础代谢率低。上体育课的功利性强,难于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体育行为,学生也未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运动意识;在体育教育上,学校体育文化未能形成“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二是体育课程体系中融入本土特色文化不足。江门有丰富而多样的侨乡武术文化资源,侨乡武术文化中蕴含的尚武崇德、武以德显的文化内涵是五邑侨乡联络全球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侨乡武术自身蕴含的人文价值和体育精神值得去推广,但目前江门高校并未能将侨乡武术文化的爱国爱乡、立德尚文的思政教育内涵很好地转化到体育公共课程之中。
三是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路径和措施不足。现有的思政教育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对学生进行单向输出,大多集中于传统体育的健身功能和知识技能的学习,对于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和传统美德却并没有提及。思政教学缺乏活力,高校并没有对本校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缺少具体实践的抓手,学生的所学较少运用到实践之中学习领悟,未能进一步深化学习的效果,缺乏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二、“一校一品”建设背景下蔡李佛拳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本研究以“侨乡武术进校园”为依托,充分挖掘蔡李佛拳的价值意蕴,从教学方案与教学评价、教育教学理念设计、教学体系构建“全程”性的实践研究,推动江门侨乡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新格局。
蔡李佛拳是岭南拳术流派之一,由广东新会崖西京梅村人陈享于清代道光十六年(1836)始创。蔡李佛拳作为邑人的一种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内含着五邑侨乡民众的集体智慧和文化逻辑,承载着五邑侨乡长期传承的道德观念、精神需求、价值体系等。
江门五邑地区现在已有73所学校入选侨乡武术特色学校,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五邑地区唯一一所侨乡武术特色的高校来开展“侨乡武术进校园”活动。国家非遗蔡李佛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能的习得,更是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中国人的哲学和价值观,它所富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哲理,可以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文化传承,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
三、“一校一品”背景下国家非遗“蔡李佛拳”课程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模式构建
(一)创新中华传统武术(蔡李佛拳)进校园的教育教学理论
本项目以必修课程为主干、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德育教育为主导、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脉络,创新中华传统武术(蔡李佛拳)进校园的教育教学理论。具体如下。
1.以必修课程为主干。将蔡李佛拳教学列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公共必修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一学年的蔡李佛拳教育。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着手,面向我校学生全面开展“以武化人”特色教育。另外,学校教师与江门市蔡李佛拳协会合作出版《蔡李佛拳》教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
2.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利用“四节一会”(书香节、技术节、艺术节、网络文化节、运动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组建校蔡李佛拳协会,建立相应的协会规章制度,开展常态化的校内活动和校外交流。让学生成为蔡李佛拳协会活动管理的主人,自我监控、自觉自理,形成目标多元、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组织体系。
3.以校外蔡李佛拳协会为依托,成立蔡李佛拳文化实践工作坊,到江门市蔡李佛拳博物馆体验学习等。结合受众的特点,对蔡李佛拳进校园进行策划、包装、宣传,以更好的形象对外宣传,让校内学生乐于参与,如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蔡李佛拳表演;在艺术节上表演以蔡李佛拳为主要元素的文艺节目;在网络文化节上展示蔡李佛拳的相关视频等。
4.以德育教育为主导。在蔡李佛拳教学中,以德育教育为主导,按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充分挖掘和运用蔡李佛拳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尊师礼让和重义守信品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蔡李佛拳引导学生爱国奉献。实现武术技能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为后续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5.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脉络。蔡李佛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蔡李佛拳引进校园,让学生在爱国爱乡、刚柔并济等武术文化中,鲜活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素质与审美情趣;深挖本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使高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
(二)构建中华传统武术项目(蔡李佛拳)课程思政实施体系
1.建设蔡李佛拳课程思政团队,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引导学生学习蔡李佛拳的技艺,促进学生学习蔡李佛拳中的尚武精神,感悟蔡李佛拳中的爱国爱乡、刚柔并济、尊师礼让、重义守信、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内涵,需要体育教师除了有专业的教学能力,还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课程由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体育教育专业专任教师、民俗学专业专任教师、思政专业专任教师、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专任教师以及江门市蔡李佛拳协会蔡李佛传承人共同组成,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负责完成项目的管理、组织、实施、教学、训练、测评和比赛指导,协同育人。定期开展蔡李佛拳思政教学经验交流,开展专题学习和现场教学观摩等,对课程中出现的重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进行修正,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上注重引导老师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方向,提升教师“以体育德,以武化人”的能力。
2.建设线上+线下蔡李佛拳课程思政资源,扩大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利用学校“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维度地传播以蔡李佛拳为代表的具有侨乡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蔡李佛拳套路教学视频、学生比赛和演出视频在校园网上展示,打造本专项课程思政金课,展示传统武术教育活动的风采,既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优秀的蔡李佛拳活动成果及资料,也可以营造蔡李佛拳文化氛围,推动我校校园环境建设。
开展武术协会之蔡李佛拳习练活动,制订蔡李佛拳活动总体计划、活动方案、活动记录、学生活动名册,由各体育老师进行具体实施。教师要及时有效地了解蔡李佛拳活动开展情况,及时调整相关策略。通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习悟并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力争通过全员全程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3.建设蔡李佛拳思政文化,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课程实施中将行蔡李佛拳的套路外化于行进行练习,在每一节课的练习和每一次的比赛中,突出“饮水思源乃蔡李佛之本,锲而不舍乃蔡李佛精神。”将蔡李佛拳尚武精神内化于心,掌握蔡李佛拳的精髓,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刚柔并济、尊师礼让、重义守信、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等精神,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四、经验启示
(一)活用地方文化资源,扩大思政教育主阵地
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武术文化积淀深厚。近代侨乡武术文化扎根于岭南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华侨文化之中,是南粤著名的“武术之乡”。在江门,蔡李佛拳入选国家级非遗,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元素。以学校开展公共课和选修课的方式教授,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思政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拳术,更是通过拳术体悟到其中的尊师重义、爱国爱乡的文化精髓,能使抽象的思政教育内容具体化,增加其亲和度,有效扩大思政教育主阵地,也能使本地武术拳种得到较好的挖掘与保护。
(二)健全课程评价体系,探索与侨乡文化结合的课程思政理论
学校要重视对蔡李佛拳体育活动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反馈评价制度,根据学校体育时代潮流加以创新,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不仅仅是注重“一校一品”体育活动课程开展效果,更应加强对实施过程加以考核,评价方式采用自评、教师评和学生互评结合的方式,健全体育课程实施评价体系。
通过项目研究,使蔡李佛拳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学校整合校内资源,吸纳专业领域教授和思政教授,并邀请校外一线从业者,把实践经历带到校园课堂,形成强大育人合力,使高职学生“练得好、悟得深、行得稳”,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构建课程思政目标,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
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制定专业课程目标,结合课程专业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蔡李佛拳技艺的实践中领悟与践行里面蕴含的侨乡武术精神,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品德。帮助学生认识到“一校一品”体育活动课程的重要性,目标设计上把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为核心,以“真实技艺”“武德高尚”为原动力,以传承侨乡武术精神为支撑力,以创新性持续化发展为驱动力作为蔡李佛拳的思政教学目标落实到每节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中,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抓好经验总结,扩大课程思政的辐射力
下一步,继续扩大实践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构建学校与社会同频共振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向互动、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形成以侨乡文化为血肉的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提高体育活动课程实施教师专业水平,保障“一校一品”蔡李佛拳课程实施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还将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维度地传播以蔡李佛拳为代表的具有侨乡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武术交流会、蔡李佛拳各级比赛、舞林大会、学校的“四节一会”等方式传承和发展蔡李佛拳文化。还要发挥学校“蔡李佛拳”表演队的宣传作用,让侨乡武术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向广场,传播侨乡文化,宣传五邑侨乡武术健身和健心的作用和价值,为全民健身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基金项目:2021年度开放课题:“一校一品”建设背景下国家“非遗”蔡李佛拳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与探索——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编号:SCNUKFZC087,项目负责人:武瑞思。
参考文献:
[1]于淑燕.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认同研究——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畅谈,2022(05):1-2.
[2]侯海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10):168-171.
[3]侯海燕.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2020(41):85-89.
[4]武瑞思,张雪欣.健康中国2030视野下体艺社团之“蔡李佛拳”课程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灌篮,2020(31):125-126.
[5]刘美玲,翟玉婧.新时代财经类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21,21(02):65-68.
[6]余红剑,刘璐琳.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育人实效[N].中国教育报,202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