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现状及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8-284-02
摘 要 本文将从运动动机、运动项目与运动频次三个角度来看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将对此进行文献综述及分析。可见,青少年在以内部动机为主要支配,有氧与无氧、多种运动项目相结合,每周(除体育课外)保持2次以上,单次运动时长超30分钟的体育锻炼时,心理健康状态将会保持在良好的水平。然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由于居家隔离或运动场地受限,导致运动手段较少,是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在最后将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对该领域的研究如何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体育心理学 身体活动 心理健康 青少年
一、前言
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一生中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该群体也正受学业、家庭、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干扰,面临着诸多的选择,难免会形成一定压力与不良情绪。如果缺乏良好的解压方法,这些不良的情绪将会逐渐累积,恶化为心理问题,甚至因此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严重者将影响日常生活。
可是人们一般都知道,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但这是为什么呢?单纯靠锻炼就会使人开心了吗?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专家学者就已经开始对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的实验和研究了,而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观点也被许多专家学者所论证。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具备一定的数量基础。然而,即使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将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带来积极影响。不过,对于如何进行体育运动才会让青少年感到心情愉悦,进而发展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或相关方向的综述还较少。因此,本文将从运动动机、运动项目以及运动频次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作出总结。
二、不同运动动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内部运动动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内部动机是指来自于学生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的心理,如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乐趣、刺激,以及希望满足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异物感、归属感和自我决策、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的动机。
前人在研究中表明,若内部运动动机在自身运动动机中占主要支配地位,进行体育运动后,人们的整体情绪将保持在比较愉悦的状态,进而带来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发展。例如,蔡赓等在研究中发现:内部动机主要对体育锻炼感觉量表中的三个积极性维度,即精神振作感、积极参与感和平静感产生积极作用,只要内部动机得到提高,联结体育锻炼心理感觉维度间的任何路径必定带来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
安丰学等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能有效地影响心理健康,参与运动时间的长短与存在的运动动机状态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存在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时参与运动时长的相关性显著,并会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二)外部运动动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外部动机是指由学生自身之外的诱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赏识、竞争获胜的奖励、荣誉,或因为迫于压力、避免惩罚与升学考试等原因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外部动机不应占有太大的比例,以内部动机为支配地位进行体育运动时适当给予外部动机会对身心健康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1]。蔡赓等在研究中发现:当学生迫于外部压力进行体育活动时,体育活动本身所应具有的“健心”作用将受到很大影响,为了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有时施加一定的外部压力可能是必需的,但这绝对不是最终目的。
(三)无运动动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无动机是指青少年对于自己进行体育运动这一行为完全没有认识到有任何内在力量所推动,例如家长或者老师强行要求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进行体育运动时,不应出现无动机状态,否则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2]。蔡赓等指出:削弱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造成体育活动有损于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无动机的形成与强化。因此体育运动动机中无动机的成分如果得到改善,能够直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降低体育活动后的疲劳感,从而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总的来说,在进行体育运动时采取不同的运动动机,对心理的影响都会有所不同。如果是以满足自身内部动机为主要目的来进行体育运动,长期保持下去,这类人群的心理状态是会保持在十分健康的水平的;如果是以获取自身对外部刺激的满足为主要目的来进行体育运动,比如运动完后父母会奖励好吃的、看电视等娱乐,一旦这种外部刺激消失,就会大大削弱进行体育运动的动力,这样下去进行体育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将收效甚微;如果青少年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完全没有内在意识所推动,而是被逼迫进行的话,甚至会对体育运动产生厌恶,得不偿失。
三、进行不同种类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是否只要进行了体育运动就会让身心愉快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不同的运动项目以及种类对于心理健康是否都起到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无论是进行有氧或是无氧运动,都会使心情愉悦,并对个体心理健康有所促进,前提是要保证运动动机的合理分配[3]。例如,潘燕军等在研究中发现:有氧运动对心境状态的影响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紧张、抑郁、精力、慌乱、自尊等因素等有积极影响,这种影响给予各种生理和心理机制。
Martinsen(1993)在回顾了一些研究后指出:有氧锻炼或不强烈的身体锻炼有助于轻度和中度抑郁的降低。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一些无氧锻炼(如举重、Crossfit等)在减轻抑郁程度方面的作用与有氧运动同样有效。
曲毅[4]在回顾了一个关于健美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健美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效应。较大运动量的健美操运动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效应比小运动量的要强。由此可见,进行一定强度的有氧以及无氧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四、不同运动频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显示,一周内坚持进行2次以上运动,单次运动时长保持在30分钟以上的人群,他们的心理状态水平相比运动较少的人群是较好的[5]。这可能是由于规律的运动所给人体带来了持续的舒缓身心作用,对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不常运动人群应适当增加运动频率,每周除体育课外,尽量保持规律的,最好2次以上的体育运动,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丁雪琴采用抽样调查法,抽取了北京市内初一至高三年级的1040名12—19岁的学生以及香港地区的969名10—19岁的学生进行实验调查与研究。其将全部学生共分为常运动群体(除体育课外,每周保证2次以上,单次体育运动超过30分钟)与不常运动群体两类。在北京地区1040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中,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不常参加体育运动群体会有9项的压力困扰程度显示会高于运动群体,并在前6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P,0.05)。在香港地区969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中,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10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会高于运动群体,并在第1,2,3,4,6,7,9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P<0.05)。
五、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青少年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应将上述三点有机结合。首先,需要良好的内部动机来对体育运动行为进行主要支配,如青少年自身对于体育运动的充满兴趣以及为满足自身某种需要等;其次,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可将有氧与无氧运动结合进行,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力量训练,增加肌肉血流量以及需氧量,再安排适当的有氧运动在运动的后半部分,以此为训练导向,将对青少年带来良好的塑身效果,使青少年身心舒畅,合理发泄精神压力;最后,要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除体育课外,要养成每周2次以上,单次时长保持在30分钟以上的运动习惯,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带来良好的稳定作用。
(二)研究现状与建议
在输入关键词“体育运动”及“心理健康”进行文献检索后得知,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有相关的文献发表,直到2011年达到了文献发表的顶峰。从2019年开始,该领域的论文发表量逐渐减少。
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我认为可结合目前的时代大背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如现阶段的广州,由于开始涌现零星的确诊病例,导致社区内出现感染现象。中小学暂停线下授课改为线上教学,也就意味着以线下授课为主的体育课被取消。日常居家时也会受到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也就意味着青少年不能酣畅淋漓地奔跑,无法在室外挥洒汗水。受到这些条件的限制,将会削弱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因此,新阶段的研究可着重在条件有限,运动方式的选择没那么多的情况下探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情况,以及探究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蔡赓,季浏,苏坚贞.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感觉和体育运动动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04):844-846.
[2]安丰学,王相英.运动时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运动动机的中介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5(03):364-369.
[3]潘燕军,邱亚君,吴冷西.关于有氧运动对心境状态及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03):126-128.
[4]曲毅.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01):141-143.
[5]丁雪琴,高潮,张小燕,等.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对北京香港青少年心理压力诱因的调查及对比研究[J].体育科学,1998(05):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