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舞蹈啦啦操对新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实施路径

白柳珉 贾春影 刘睿凝 耿子叶 赵士新
  
体育时空
2022年20期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10-032-02

摘  要  随着啦啦操在我国高校校园的快速发展,其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研究认为,舞蹈啦啦操有着增强学生合作意识、促使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培养学生审美创新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有:创编舞蹈啦啦操基训内容有助于大学生技能提升,创编校园啦啦操推广套路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结合学校特色活动定期表演培养团队协作,在各项活动中寻找啦啦操明星树立体育榜样的力量。

关键词  啦啦操  高校  校园体育文化  实施路径

啦啦操运动自1998年引入中国,首先在高校得到了开展和普及,现在各地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将这项运动吸纳进来,很多高校都有专属的舞蹈啦啦操队伍。加强对新时代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强调提高学生的拼搏进取与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奉献与协作,注重健全人格与锤炼意志。随着啦啦操在校园的快速发展,啦啦操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根据高校现实需求定制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探讨啦啦操对推进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刻影响。

一、舞蹈啦啦操对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舞蹈啦啦操促使学生身体素质提升

舞蹈啦啦操是集力与美于一身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是在音乐的伴奏下由操化动作与难度技巧合为一个成套内容。其中操化动作以手臂发力狠、速度快、定位准为基本要求,难度技巧更是结合了身体五大素质如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以及灵敏素质来达到难度技巧的标准完成。如舞蹈啦啦操难度技巧动作阿拉C杠的标准完成需要腰腹的核心稳定性、股四头肌、腘绳肌等肌肉的控制能力以及脚踝弹动能力等等,这就要求人体肌肉的紧张感,稳定性的协调合作帮助人体完成该难度技巧。舞蹈啦啦操难度技巧大致分为转体类、跳步类、平衡与柔韧类。转体类主要要求练习者具有较强的核心稳定性;跳步类有利于增强练习者的弹跳能力,腿部爆发能力,利于空间性难度的练习;平衡与柔韧类有利于增强练习者的软度、柔韧性、平衡稳定性,展示修长的身体形态以及锻炼肌肉的控制能力。通过学习舞蹈啦啦操不仅可以增强机体耐力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无氧增强机体肌肉的爆发能力,还有燃脂的功效。舞蹈啦啦操作为当代大学生喜爱的时尚运动项目之一,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娱乐体验,还可以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二)舞蹈啦啦操有助于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通过某些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产生的,是个体与群体共同完成任务且达成结果的过程中形成的。大学生应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啦啦操作为一个团体项目更为凸显团队意识,啦啦操运动员首先要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日常的基础训练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互补,比如舞感好的学生可以协助不太协调的学生练习。而对于难度技巧,身体素质方面较好的学生需要对较差的学生进行相互鼓励和辅助练习,这样不仅能促使整个团队协调发展,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舞蹈啦啦操成套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含有舞蹈、技巧、配合、托举,其次舞蹈啦啦操特别注重整体性,它需要队员之间从眼神到肢体都配合默契,比如在舞蹈方面运动员不仅要整齐完成舞蹈动作还要在此基础上完成队形和层次的变换,而在配合和托举方面需要两个或多个运动员的相互协作完成。因此,长期进行舞蹈啦啦操训练、比赛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舞蹈啦啦操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创新

在新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将体育艺术中的审美创新融入进学校体育,使学生在体育参与过程时,能够感受到体育美的存在,能够欣赏体验体育美。舞蹈啦啦操有助于培养学生美的认识。身体美,学生在进行舞蹈啦啦操的课程中,可通啦啦操的练习对身体姿态进行拉伸调节,在提升身体健康性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线条比例的和谐。运动美,舞蹈啦啦操是一项积极阳光,团体合作运动。创意美,舞蹈啦啦操是一个团体合作的项目,进行完整舞蹈动作的同时又涉及了队形及层次的变化,从而编排出一套完整的舞蹈啦啦操,不仅可以在练习时体验到美,学生的心智可以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进行校园赛事时表演也具有一定的观赏美。行为美:舞蹈啦啦操项目需要团体配合,互相协作。学生在进行练习时,参与感较强,可提升学生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意志美:学生要经过不断的练习,反复的琢磨动作,精细化动作,熟练控制四肢,锻炼表现力,需要学生自觉、自制,培养了学生勇敢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视觉美,舞蹈啦啦操由于项目种类多,所展现的服装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舞蹈风格搭配不同的服装,在进行服装、妆容、饰品的选择上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美的认识。

二、舞蹈啦啦操在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创编舞蹈啦啦操基训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引领

创编基训内容,为高校舞蹈啦啦操的训练教学提供科学、专业的指导,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得到项目专业的支持。舞蹈啦啦操基训内容可分为身体姿态、36基本手位动作、基本步伐、专项素质、专项难度技巧、艺术表现力六方面。身体姿态的练习能够提升学生自身气质,改善学生体态,增强学生自信心。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中的操化动作则是36基本手位动作与基本步伐重组而成。专项素质则是依据操化动作与难度技巧的需要形成的,操化动作以手臂动作为主体,要求手臂发力快准狠,下肢灵敏。依据难度技巧动作不同,素质要求不同。操化动作与专项难度技巧均会练习到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以及灵敏素质,依据成套内容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训练,使成套动作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艺术表现力能够使得成套动作得到进一步升华,将情感注入其中,与音乐节奏相配合,展现舞蹈啦啦操的活力。以上六种基训内容不仅可以单个进行训练,还可进行组合性训练,如36基本手位动作与基本步法可进行结合,以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基本功内容由简至难,层层递进,有针对性的练习某一动作是基本功的重点。创编舞蹈啦啦操基训体系,科学规范引领学生学习舞蹈啦啦操。

(二)创编校园啦啦操推广套路,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以舞蹈啦啦操校园推广套路为媒介积极传递校园体育文化,将校园体育文化融入其中,可打造出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成套动作。呼吁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推广套路的学习,不仅能够凝聚高校学生校园凝聚力,还能使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相应提高,并为高校学生提供平台进行成果展示,更加深入地了解并认识校园体育文化,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自身魅力。舞蹈啦啦操校园推广套路的创编紧跟时代步伐,采用高校学生喜爱的正能量动感音乐,操化动作与音乐节奏、歌词内容相辅相成,使单个动作与组合动作适当融入其中,动作设计不仅具有层次感和趣味性,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成套内容难易程度适中,增加简单易学的难度技巧动作,激发学生勇于突破自己的毅力。舞蹈啦啦操校园推广套路有利于进行统一的学习与推广,参与到学校各个大型或小型演出中去,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增加校园体育文化传播途径,通过统一校园推广套路凝聚师生力量,发扬优秀的校风校纪,将其作为学校特色项目,为学校打造新形象,提高学校知名度。

(三)结合学校特色活动定期进行表演,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

发展校园体育文化需要定期组织多种校园活动,展示舞蹈啦啦操的青春活力,为学校活动添彩,以及为学生提供更多平台展示自己所学,这样可使学生朝气蓬勃,精神健康。开展多种有特色的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舞蹈啦啦操推广普及较容易,表演性较强,服装以及音乐的配合使感染力增强,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力。参与表演可以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团结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舞蹈啦啦操观赏性较强,且可以根据音乐、服装的变化充分展示活动的主题,更好地渲染氛围,调动观众的情绪。利用好新媒体传播,充分发挥学校的风采,大力宣传校园体育文化。

(四)在各项活动中寻找啦啦操明星,树立榜样力量

啦啦操为大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提供了开放的舞台,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啦啦操学习不仅强化了身体素质,凝聚了集体团结力量,同时也丰富了课余生活。学生在进行啦啦操训练、表演、竞赛时,通过个人的基本素质、精神态度以及自身的感染力,同学之间可以投票选举,寻找出啦啦操明星,树立起榜样,以此充分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以及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更好地发扬青春魅力及朝气蓬勃的精神,推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三、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啦啦操在新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涉及方方面面。为此,可通过舞蹈啦啦操的教学、表演、竞赛助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同时激发了大学生热爱体育的热情和培养终身体育的理念。因此,要多与舞蹈啦啦操开展得较好的高校多多交流学习,以促进高校啦啦操的发展和新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师生研学专项“舞蹈啦啦操对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实施路径”(课题号:S21YX023)。

参考文献:

[1]方奇,周建社.国际接轨背景下中国啦啦操运动的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14,37(05):128-132.

[2]汪凌.城市文化视野下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6)110-112.

[3]黄子响.从大学精神建构论学校体育文化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4(01):69-72.

[4]张庆如.啦啦队运动的文化诠释及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

[5]鲁娟.规则导向下舞蹈啦啦操的艺术审美[J].广州体育学院学院学报,2013,33(05):95-98.

[6]王慧莉.大学啦啦操体育文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报,2013,47(03):96-100.

[7]陈琛.啦啦操运动融入中国元素的初步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4(15):26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