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锻炼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身体活动研究

王雪蕊
  
体育时空
2022年21期
延边大学体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11-271-02

摘  要  为探究高校学生在锻炼心理学视角下的身心健康情况,本文以锻炼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以及高校学生现状为基础,探讨现阶段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以及具体行为表现,以期为锻炼心理学研究领域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  锻炼心理学  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  身体活动

近年来,在疫情的影响下,高校学生长时间处于封校、线上课堂、在手机或电脑前久坐等负面环境与消极氛围中,极易出现身体及心理方面,产生一些负面状况。例如,焦虑、烦躁、抑郁、自杀等心理及体重短时间内起伏较大,以及失眠、易醒等身体方面的问题。为此,笔者从锻炼心理学视角下入手,探究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

一、锻炼心理学

近三十年来,在众多研究者与心理学大牛的推动下,锻炼心理学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并展现其强大的应用价值。锻炼心理学是对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进行研究,主要探讨身体练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科学适当的身体活动有助于缓解、调节青年的身心问题,并具有显著的效果。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末,心理学家威廉摩根首次试验体育对普通群众的影响与作用,结果显示锻炼能够舒缓人们的心情,促进其身心发展健康,引发了国际心理学研究者对锻炼心理学讨论的狂潮。为此,国外对锻炼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早,对理论、实践等多方面的研究较为充足。而国内近年来虽着力研究锻炼心理学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但因先天发展不足,理论与方法的运用较为拘谨[1]。

二、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现状

(一)心理压力大

自人类文明进入全新的纪元起,各式各样的高新科技技术与工具层出不穷,为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形成了“内卷”的社会趋势。在此背景影响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一个又一个的悲剧不断展现在人们眼前。据相关调研显示,近几年,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抑郁率稳步上升,且神经衰弱、失眠、多梦、易醒状况较为普遍。几乎近一半的学生受心理问题与身体问题所影响,致使各式各样的极端行为与悲剧频频发生。

(二)运动量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师生、家长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等级排名,忽视其身体健康程度与锻炼时长,尤其是在高中阶段,主科课程占用体育课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致使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后每年体育测试均有大半学生体育成绩不合格,800/1000米跑无法完成或超出规定时长,甚至因体育成绩不合格而延毕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此外,我国近4.5亿的大学生佩戴眼镜,近视率高达90%。而此类现象与学生面对手机或电脑屏幕较长、久坐的时间紧密相连。研究表明,人类每天久坐时长超两小时,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及影响,严重者还会发生肥胖、社交欲望降低等。

三、锻炼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身体活动探析

麦克马洪,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对11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人体获得的幸福程度与体育锻炼频率呈正比例关系,自身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与体育锻炼频率呈负比例关系,并对女性的身心健康状况更加显著。

(一)身体锻炼对心境的积极促进

心境是指持续地处于某种情绪、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况,并且有积极与消极之分[2]。积极的心态有利于调动身体与心理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效率并战胜困境;消沉的情绪令人心灰意懒、萎靡不振。据科学研究证实,长时间的游泳、健美、击剑等锻炼,能使情绪积极转变。另外,无论何种体育活动对情绪均有积极的作用且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情绪与身体运动也存在紧密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对一个人的身心状态起着调节作用。

此外,校园比赛的诸多方面都蕴含着竞技元素,课堂上的知识竞赛和运动竞争训练以及课外学习时间各班与校际间不同类型的竞争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以及学校性的比赛等,都为学生的比赛创造了各种平台。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出了高校学生喜欢参与比赛的心理需要,是其参与体育的活动比较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另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就是以运动会为载体,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充实其课外知识,促进群众性体育生活的深入开展,还能够在其心中形成一股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调动其所代表人群的集体情感,进而产生运动竞赛中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大多数的全体学生也间接参与,共同受到运动熏陶,调动了集体情感的积极效果。

(二)身体锻炼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人体锻炼可以加强人际交流,促使个人健康成长,也可以纠正各种身心问题。人的身心与身边世界和身边人相互影响、互相协调的[3]。在人体锻炼过程中人的心灵与躯体、人的主体与周遭自然环境、人与身边的人都可以融合在一块,这样增进了人际交往,也提高了社会交往性,有利于达到心理健康目标。人在肢体运动中也可以开发各项技能,锻炼个人,懂得相互协调,进行配合,遵循规则,尊敬评委与竞争对手等,可以使人的自我日趋完善。同样,也有些人在身心尤其是人格方面的问题,也能够通过进行各种运动的肢体运动得到纠正。如跳绳、赛跑等运动很容易让锻炼者看到自身的进步,特别适用于做事能力不够的人;下棋、射击、冲浪、远足、太极拳等运动都需要持之以恒的人有耐心,能使容易急躁、易感情用事的人情绪更加稳定。同样,在身体运动过程中从事的每一项运动,需要运动者对外界事件进行快速正确判别和知觉,以便于迅速协调好自己的身心以确保运动动作的正常进行。而从事较长时间的体育运动则有利于提高人的感官、能力的发达,增强了人的运动反应和感觉判断能力,使人更加敏捷、灵巧。如健美操、跳水、滑雪能全面发挥人的创造性、想象和艺术性;象棋、围棋等各类象棋项目,则培养人的记忆力、逻辑思维和决策力。

另外,由于校园运动不论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其自身特性也决定了多采用团体活动的形式和竞赛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相互之间的直接联系与互动。因此,学生在运动课程与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存在着依赖性、牵制性与影响性。为顺利完成运动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取长期从事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满足感,必须要让学生间彼此帮助,相互协作,一起参加。当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这种运动关系中,就会加深相互了解,密切交往,使学生的心理上不断得到情感的陶冶,相互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浓厚而广泛的友谊。

(三)缓解身心疾病

运动不但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作用,同时也对人的心态造成改变。运动有着调整身体紧张心态的功效可以改变生理和心理状况,回复体能与能量;可以促进个人身心健康,使疲惫的身心获得良好的休养,使之充满活力地进行学习、合作;也可以陶冶性情、维持良好的心理,充分调动个人的主动性、创造力和主动性,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观,使个人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全面、和谐的成长;在体育运动中的团体项目和竞赛活动,有助于培育个人的团结、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前文提到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抑郁症状较为严重,而科学研究证实,有氧运动或不剧烈的躯体运动能够降低轻型和中等精神抑郁症者的抑郁水平。运动甚至比放松训练和其他愉快的活动更能有效地减轻抑郁症。如果能和心理治疗结合,比仅仅进行运动能够更有效地减轻抑郁症。运动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而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质量则有利于坚持运动,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运动是一项愉悦的社会活动,它能够使学生锻炼身体、心情舒畅,还能够培养一种快乐、开朗、健康的心理,进而促使学生气质的健康发展。同时运动还有助于减低肾上腺素受体的总量和敏感,调节心率和降压,降低某些应激源对生理学的危害,提高心理的坚韧性和能力。

所以,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减少焦虑心情,在体育锻炼者从中得到身心愉悦,带来积极的成就感,以提高自信心,解除沮丧、悲观的消极心态,减少忧虑、压抑的心理障碍。

(四)身体锻炼可能产生负效应

正确引导下,科学合理的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则可能损伤机体,甚至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运动依赖性。运动依赖性,是指锻炼者对有规则的运动进行形式的某种身心生理依赖性。运动依赖性一般包括主动和被动两种。从归因的观点理解,有主动依赖性的人可以影响运动行为,而有被动依赖性的人,却反过来受到运动行为的影响。一般来说,错过身体运动时间而感受到消极情绪的人,可以被界定为运动依赖性,即使全身疼痛或损伤后不运动的人,也可以被界定为运动依赖性。

总之,人的心绪是人体大脑的基本运动,而心理健康也需要一个人正常良好的身心,特别要有正常健全发育的神经和脑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会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产生精神焕发的感受。运动对治疗心理疾病有独特功效,一个人心情不良,不但损害身体健康,还会阻碍学业与事业发展。运动可以消除肌肉的紧张状态,降低运动不良状态的出现。另外,当人定期进行运动时,其在精神上可以获得美的体验,对身心的陶冶。就好比现在许多人喜欢的健美运动,特别是高校学生,都渴望有健硕的肌肉和健美的身材。在进行这种健美活动中可以使其在实践中接受美的知识,陶冶自身的情操,进一步训练欣赏与创造美的意识,以一种健康的方式追求时下流行的马甲线、人鱼肌等健康的身材。

四、结语

经过上面阐述,可知心理和运动是相互影响、互相制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此,高校学生在平时的运动中应该了解,并以身体、心理交互作用的概念为基础,利用科学、合适的运动,实现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共同成长,以达到体育锻炼的预期效果。让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身心运动当中,实现人人健体的目的,这就是全民健康活动的真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苏小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实践路径研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09):1443.

[2]蒋立.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24):133-136.

[3]袁情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5):249-25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